《文藝風賞·美第奇》——告訴我你的名字!。我想我會窮盡一生,浴血重來。新生代暢銷作家丁丁張?zhí)綄酆蜕,直面并解決人生的難處。有“小余華”之譽的作者吳忠全,揭露強迫癥人的精神世界。“白銀時代”探訪中外手工匠人,結合當地自然和文化遺產,傳承藝術家精神。當時間過去,讓好的東西自然地到來。 本書簡介: 《文藝風賞·美第奇》本期丁丁張在文章中以犀利簡潔的風格、一針見血的獨到觀點講述如何在愛里過得更好,如何失去也不難看,如何在真相中慢慢長大,重要的是,教會我們如何直面并解決人生的難處。每個人在生命中都該有一份執(zhí)念,一種永不泯滅的情懷,吳忠全揭露強迫癥人的精神世界!鞍足y時代”探訪中外手工匠人,在他們的創(chuàng)作世界中,將藝術家的精神融于器物,能在時間洪流中抵達千百年后的未來!白寱r間過去,讓好的東西自然地到來。” 作者簡介: 笛安 上海最世文化發(fā)展公司簽約作者,《文藝風賞》雜志主編。已出版書目:《西決》《東霓》《告別天堂》《芙蓉如面柳如眉》《南音》(上、下兩冊)《南方有令秧》。 人氣和實力并存的新生代作家,被主流接受和推崇的“80后”作家,純文學的代表人物。1983年出生的她第一部小說《姐姐的叢林》,對中年人的世界和成長中的情感的內核的笛安 上海最世文化發(fā)展公司簽約作者,《文藝風賞》雜志主編。已出版書目:《西決》《東霓》《告別天堂》《芙蓉如面柳如眉》《南音》(上、下兩冊)《南方有令秧》。 人氣和實力并存的新生代作家,被主流接受和推崇的“80后”作家,純文學的代表人物。1983年出生的她第一部小說《姐姐的叢林》,對中年人的世界和成長中的情感的內核的描述獨特而到位,刊登在《收獲》雜志2003年第六期上。2004年收獲長篇小說專號刊登了她的被稱贊為“獨具藝術水準的青春小說”長篇《告別天堂》。第二部長篇《芙蓉如面柳如眉》在《收獲》雜志發(fā)表后,獲得了讀者的一致好評。2008年10月憑借短篇小說《圓寂》獲得首屆“中國小說雙年獎”。2009年3月,發(fā)行長篇小說《西決》,自發(fā)行以來一直高居書市榜首,同時在國內文學界引發(fā)高度關注和強烈反饋,自此拉開了龍城系列小說的熱銷序幕。龍城系列的面世標志著“80后”作家成功地打通了傳統(tǒng)文學與青春文學的壁壘,極具時代典范意義。而笛安本人更是憑借這部小說榮膺2009年度華語文學傳媒“潛力新人獎”桂冠,以實至名歸的姿態(tài)向大眾證明——文學,理當具備思想性與暢銷的雙重定義。從2009年開始,笛安在韓寒、郭敬明之后,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她身上同時籠罩著市場和獎項的光環(huán),一方面她以令其他同齡作家難以望其項背的銷量,成功囊括了無數銷售排行榜和商業(yè)銷量榜單的顯赫位置,同時,她又獲得了包括蘇童、劉恒、安波瞬等前輩作家評論家的由衷褒獎,她的小說屢次登上文學雜志《收獲》,成為全國媒體熱捧的寵兒。同時她的作品被翻譯成各國文字版本,席卷全球。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個年輕作家,都沒有獲得過的雙重光環(huán)。 目錄: FOUND Page004 棋士吳清緣 Page013 彌圖 mochy Page032 青梅煮酒 你知道,我怎么可能不愛這個國家 ——笛安對話鄧飛(上) Page036 星群 城市中的美人 Page042 小說視界FOUND Page004 棋士吳清緣 Page013 彌圖 mochy Page032 青梅煮酒 你知道,我怎么可能不愛這個國家 ——笛安對話鄧飛(上) Page036 星群 城市中的美人 Page042 小說視界 茂密的森林柏銀 Page053 巴塞羅那的空氣黃先智 Page058 白銀時代 尋訪日本手工藝作家 page068 地心引力 星際逃殺劉洋 Page089 船語者朱莉·諾瓦克娃 Page092 新審美觀 issue9 Page100 經典重讀 黑貓愛倫·坡 Page110 特約專欄 Page116 secret&wish Page126 前言曾經無比喜歡艾米麗·狄金森的一首詩:“我為美而死,對墳墓,還不怎么適應;一個為真理而死的就搬進來,成了我的近鄰……” 彼時年少無知,雖然喜歡整首作品,卻對真理在此刻出場不以為然。在“美”面前,無論真理還是謬誤,難道不都該馬上被丟到角落里去嗎?那時候以為,“真理”等同于“對錯”,不過話說回來,有車載斗量的成年人,也還在日復一日地犯著這樣的錯。 我個人向來不同意把與每個個體的“審美”看成是他個人全部經歷的綜合呈現,就像我完全不能認同有些人把人類對于“美”的感知完全放置在所謂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去討論。人類的審美標準必然會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可我只是想說,我不相信這個世界真是一個那么功利的存在——審美標準或許會隨著時代改變,可是,人類感知“美”的能力必然有一個共同的源頭。真正的“美”也許必須存在于那個隱秘源頭中。代表宇宙規(guī)律的一個部分,殊途同歸。 所以這一期,讓我們聊聊關于“美”的話題,好不好? “他輕聲問我為什么倒下,我說:為了美。他說:我為真理。真和美是一體,我們是兄弟;親人們在黑夜相逢,隔著房間談心,直到青苔長上我們的嘴唇,覆蓋住我們的姓名! 這才是那首詩接下來的部分。曾經無比喜歡艾米麗·狄金森的一首詩:“我為美而死,對墳墓,還不怎么適應;一個為真理而死的就搬進來,成了我的近鄰……” 彼時年少無知,雖然喜歡整首作品,卻對真理在此刻出場不以為然。在“美”面前,無論真理還是謬誤,難道不都該馬上被丟到角落里去嗎?那時候以為,“真理”等同于“對錯”,不過話說回來,有車載斗量的成年人,也還在日復一日地犯著這樣的錯。 我個人向來不同意把與每個個體的“審美”看成是他個人全部經歷的綜合呈現,就像我完全不能認同有些人把人類對于“美”的感知完全放置在所謂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去討論。人類的審美標準必然會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可我只是想說,我不相信這個世界真是一個那么功利的存在——審美標準或許會隨著時代改變,可是,人類感知“美”的能力必然有一個共同的源頭。真正的“美”也許必須存在于那個隱秘源頭中。代表宇宙規(guī)律的一個部分,殊途同歸。 所以這一期,讓我們聊聊關于“美”的話題,好不好? “他輕聲問我為什么倒下,我說:為了美。他說:我為真理。真和美是一體,我們是兄弟;親人們在黑夜相逢,隔著房間談心,直到青苔長上我們的嘴唇,覆蓋住我們的姓名! 這才是那首詩接下來的部分。 祝,閱讀愉快。 你知道,我怎么可能不愛這個國家 笛安對話鄧飛(上) 又一次,在訪談嘉賓的選擇上,我做了前所未有的嘗試。在去采訪的路上,我甚至都在猶豫究竟要在開場白里如何介紹他。目前,他最被人們熟知的身份,應該是所謂的“最具知名度的民間公益組織者”——至少也是“之一”。可是我又覺得,這個冗長得有些尷尬的定語難以界定他,至少,在我們剛剛認識的時候,他還沒有開始投身公益,還是中國最優(yōu)秀的調查記者——當然,不能忘了“之一”。 我是在2010年的秋冬認識他的。之所以清晰記得這個年份,是因為那一年恰好是“微博”在中國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興起。我向來不是一個懂得觀察大勢的人,彼時自然也是混沌,只覺得生活里多了樣好玩的玩具,并沒有意識到這個玩具正在改變這個國家。我忘記了我是如何“關注”鄧飛的,一定是看到別人的轉發(fā),也許感覺他寫的東西有意思……總之,關注之后的某個晚上,突然收到一條來自他的私信,打開一看,是個簡單的問題:你就是那個《告別天堂》的作者嗎?——自然是有驚喜的,只記得當時還有種非常獅子座的小驕傲:原來的確有不少人看過我的書……我當初并未覺得其實這個情境本身已經隱喻著某些改變的發(fā)生。 五年后的今天,我突然覺得我應該采訪他。他剛剛離開北京,為了目前公益工作的便利,把整個家搬到杭州,但依然過著不停飛行的日子。見面時,他像之前一樣,穿簡單的白襯衫和牛仔褲,神采奕奕沒有絲毫倦容,為了聊天環(huán)境能夠再安靜一點,非常果斷地把咖啡店的桌子挪到了外面露臺上,比服務生的手腳快很多。我跟他說,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次給他打電話的時候——那是日常生活中極為難得的戲劇性場景。我原本只是想跟他要幾張“免費午餐”活動里山區(qū)小朋友們的照片(是的,那是我們剛剛創(chuàng)刊的時候,事無巨細都是我自己做),結果打了好幾次無人接聽,終于被接聽的時候,他的普通話帶著濃重的湖南口音,可我實在不好意思打斷他說“你能不能說得慢點”之類的,只能聯系上下文對語意做出判斷。他說:“不好意思,之前因為不知道那是你的電話不敢接,這幾天我都不接陌生的號碼因為有人在追殺我……” 如今,我笑著問他還記不記得追殺他的人是誰,他已經忘記了。只是說,調查記者的生涯里,“恐嚇”不能說家常便飯,但也的確會發(fā)生。那時候正好是他作為調查記者職業(yè)生涯的末尾,他還不知道,“免費午餐”像個火種,很快就將燎原改變他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