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斯科》主要描述一群留學生在莫斯科科學技術學院和列寧格勒大學的生活、學習、友誼與愛情。在他們一心向往未來,高唱理想之歌的同時,嫉妒和坦誠,自私和寬厚,虛偽和真摯,這些揮之不去的人性沖突,也浮現(xiàn)出來。那個時代,中國的“運動文化”已具規(guī)模,運動中表現(xiàn)出的各種“文化”特征,殘酷而生動地給他們的心靈,給他們的學習生活,甚至給他們一生投下了陰影。第一章我挑了個壞日子來到莫斯科。 作為訪問學者的我,到大學那天是隆冬中最嚴寒的一天。走下剛進站的國際列車,眼前是一片站立起來的白霧。白霧似堵墻,當我從凜冽、凝重的墻壁穿越時,它又成了漫長的隧道。聽著沉悶雜亂的人聲卻看不清周圍人的面孔。人聲像碰到了洞壁,發(fā)出的回聲軟綿綿地跌落在腳下,凝結了?床坏浇游业娜,但我即刻認識了莫斯科的冬天。嚴寒凍僵了我的手,卻沒有凍僵我從北京出發(fā)后一路來的好心情。走出站口,看到一個寫有我名字的牌子。接我的是一個生得秀麗的中國姑娘和一位莫斯科大學的女工作人員。我握握中國姑娘的手自我介紹道:“我叫沈明!惫媚镎f:“我叫蓮娜!蹦请p隱在毛皮帽子下的含有幾分江南水汽的眼睛閃了閃,立刻又補充說;“我的中文名是曾劉芭!币宦犨@個名字,我不覺說了句:“這個名字好像更帶俄羅斯味!鄙從扰ゎ^笑笑,急忙把我介紹給站在身后的俄羅斯女工作人員。 蓮娜和女工作人員把我?guī)У酱髮W辦完一應手續(xù),又把我送到住處。這是一座70年代興建的高層公寓。我的住處在15層的一套三房一廳單元內(nèi)。放好兩件簡單行李,看看蓮娜還不走,我客氣地要她回去,她指指旁邊一間小房一笑說:“我們是鄰居啊。”“呵,芳鄰!薄吧蚶蠋熣鏁_玩笑,以后我要多向你請教,你不怕麻煩就好了!鄙從日f,很真誠。 “我也是來學習的!蔽叶⒁曋鴮Ψ,忽然一張姣好的面容在腦海里一閃,向遠處滑去。“我好像在哪里見過你!薄安粫,在哪里?”蓮娜輕輕一笑打趣道,“是剛才在車站吧!薄板e覺?赡苁清e覺。”我搖搖頭,轉身瞧瞧四周。 有間大房緊閉著,我問是誰住在里面,蓮娜說,她原來住在校內(nèi),也是前天才搬過來,聽說那問房住的是一位中國老師,在大學教漢語的,她也沒見過。 蓮娜是個溫和而熱情的姑娘,交談中我知道她是讀俄羅斯文學的研究生,來莫斯科已快兩年。她不覺就成了我的向?qū)В蛭艺劻嗽S多中國人在莫斯科需要掌握的生活知識。剛剛踏上異鄉(xiāng)他國心情難免惴惴的我,有了她的幫助不禁多了一份溫暖的安全感。 她從如何排隊買新鮮面包談到如何防備中國人騙中國人,如何避開“麻匪”,談得我一忽兒忍不住好笑,一忽兒又突然毛骨悚然。俄羅斯的“麻匪”確實厲害,真令人有點談虎色變。 “不要怕,以后你上街跟著我就行了。”想不到這個身材柔弱的姑娘說起話來倒有幾分氣概。 大約是看起來我的年齡大她許多的緣故,她總稱我沈老師。我說叫我沈明好了,告訴她我是“文革”后的大學生,畢業(yè)后在社會科學院研究國際關系,這次作為交流學者來莫斯科大學研究中蘇關系史,其實是來進修,嚴格說也是學生。 “那就更應該稱你老師,你已經(jīng)是學者了嘛。”蓮娜露出一副整齊的白牙,天真一笑。 “其實我還沒有什么成果,同你一樣是個留學生罷了。”“蘇聯(lián)已經(jīng)不存在了。還要研究嗎?”“所以我趕的是個背集!蔽艺f,“你的俄羅斯文學在國內(nèi)不是也不吃香嗎?”蓮娜有點不好意思地莞爾一笑,“聽說當年的留蘇學生可是很受重視的!薄安豢赏斩Z、同日而語。”我自嘲地搖著頭。 蓮娜的俄語比我好,身邊有她這位女同胞,我確實方便許多。我和她常常一起學習,一起討論,一起上街,甚至一起做飯吃,很快就同家人一樣。 她年紀雖比我小許多,但她思維敏捷,爭論起來一點不客氣,我不得不把她當作平輩人看待。 一天從學校回住處,兩人在議會大廈旁邊遇到,她以為我在散步,開玩笑說:“今天怎么這樣悠閑呢?在看什么?不是俄羅斯美女吧!”我點著頭,說正是在看俄羅斯美女。她轉轉臉,見街上沒有行人,問是哪位,我本想說就在眼前,同她開個玩笑,一想自己應是叔叔輩的人了,急忙指指白宮說:“就是這!迸谵Z白宮事件過去才三個月,白宮被炮火燒過的墻壁正在粉刷,周圍的鐵絲網(wǎng)和巨大的水泥拒馬還沒有完全拆除。曾經(jīng)美麗的白宮,這時只留下熏黑的墻壁和破碎的黑洞洞的窗口,像一具被吊在半空的尸體,在寒風中顫抖著帶一種宣示的意味。俄羅斯的議會政治道路是悲哀而艱難的,從杜馬到蘇維埃,再從蘇維埃到杜馬,好像都是俄式水連珠步槍槍刺上的一條彩帶而已。我和蓮娜爭論過,這屆杜馬是否真能在古老的俄羅斯土地上建立真正的民主,沒有沙皇也沒有斯大林的民主。我持懷疑態(tài)度,蓮娜卻堅信不疑。這些天,白雪覆蓋下的莫斯科總有一種隱隱的不安的陰郁氣氛。報紙倒是熱鬧,一下是總統(tǒng)如是說,一下又是剛從監(jiān)獄放出來的副總統(tǒng)和最高蘇維埃主席回故鄉(xiāng)的熱鬧場面,不能不說有了點民主的樣子,但燒焦的議會大廈正在寒風中發(fā)抖,又像是誰開的一則反諷的玩笑。 走了一段路,蓮娜忽發(fā)奇想,要乘地鐵往高爾基大街買面包,我說為什么去那么遠,附近不是有面包店嗎。她說你去看看還有沒有面包賣,你不知道每天面包一出爐馬上就排隊買完了嗎?我不想去,說:“高爾基大街就有面包賣嗎?”“你想吃新鮮面包不想!”她兀自向前走去,我急忙跟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