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百年漢陽造


作者:張曉偉     整理日期:2014-08-26 10:50:50

   這本張曉偉著的《百年漢陽造(共2冊)》寫的是“槍”的故事。一桿槍引發(fā)一段人生傳奇,一桿槍創(chuàng)造一段革命歷史。
     《百年漢陽造(共2冊)》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令人窒息的情節(jié)故事,以各派勢力集團的奪槍行動為始,到最終出奇不意地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收尾,在荒誕離奇而又合情合理的故事中,展現(xiàn)著辛亥革命前夕特殊時代背景下的復雜畫卷,從側(cè)面反映了“漢陽造”的百年風風雨雨。
  作者簡介:
     張曉偉,遼寧人。2000年以特殊人才身份(作家)移民美國。出國前曾在《青年散文家》等多家雜志任編輯。在《人民文學》《青年文學》《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等90余家報刊發(fā)表作品。發(fā)表、出版各類文學作品300余萬字,獲省級以上各種文學獎16次;作品《母親的形象》被選入全國統(tǒng)編教材中學語文第六冊(1996-2002);多篇作品被收入《青年散文選》《藝術(shù)散文選》等21種各類文學選集;曾出版散文集《情感閱歷》,紀實文學暢銷書《明星末路——誰把劉曉慶送進牢房》,長篇小說《霧血關(guān)東》。電視劇《今天是個好日子》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間播出,并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遼寧省政府獎”等。編劇《非常24小時》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目錄:
  引子
  第一章初登碼頭
  第二章亂世漢陽
  第三章連環(huán)圈套
  第四章義憤奪槍
  第五章疲于奔命
  第六章情義迷亂
  第七章槍禍連連
  第八章險惡用心
  第九章遭遇“亂黨”
  第2冊
  第十章多方誅殺
  第十一章血濺暗夜
  第十二章危在旦夕
  第十三章禍起蕭墻引子
    第一章 初登碼頭
    第二章 亂世漢陽
    第三章 連環(huán)圈套
    第四章 義憤奪槍
    第五章 疲于奔命
    第六章 情義迷亂
    第七章 槍禍連連
    第八章 險惡用心
    第九章 遭遇“亂黨”
  第2冊
   第十章 多方誅殺
   第十一章 血濺暗夜
   第十二章 危在旦夕
   第十三章 禍起蕭墻
   第十四章 險惡用心
   第十五章 父子之情
   第十六章 醞釀義舉
   第十七章 關(guān)鍵時刻
   第十八章 武昌槍聲
   尾聲   1904年的漢陽還是一座城。這么說的原因是當年的漢陽還有完整的城墻。
     1904年的漢陽很熱鬧。
     在很熱鬧的一條大街上,一面墻上貼著花花綠綠、亂七八糟的廣告、布告、尋人啟事什么的。
     這情形要是放在今天實在是司空見慣,可在當時的中國,卻是除了上海、青島這類在列國強權(quán)的強迫下、清政府開埠通商的城市之外,難得一見的情形,它具有了現(xiàn)代經(jīng)濟與文化的特征。
     漢口當初被迫開放為通商口岸之一,大量外邦文化和資本主義經(jīng)濟模式就此涌入三鎮(zhèn),洋行林立、工廠多所,于是,漢口、漢陽和武昌就成了“開放”城市,百姓們對那些昔日從未見識過的洋把戲也就習以為常了。
     不知是花花綠綠的廣告讓人們覺得好玩,還是布告的內(nèi)容吸引了行人,認字、不認字的行人都拖著辮子伸著腦袋——大清男性子民的后腦勺上都拖條辮子,不同的是有的戴著瓜皮帽,有的光著頭。
     人群中突然吆喝著擠進兩個人,一個拎著漿糊桶,一個夾著卷紅紙。
     只見那個拎著漿糊桶的人把大刷子往那些花花綠綠的廣告、布告上面一抹,“啪!”隨后另一個人把一張大紅紙就貼了上去。
     立即,湊過來的行人又多了幾個,目光齊齊投向了那張大紅紙。人們不知道有啥熱鬧或者衙門有啥告示了。
     大紅紙的上方兩個醒目的大字:慶賀。慶賀什么?認字的急于知道,不認字的更急得想從別人的表情中先讀到什么。
     湊在布告前的人們識字的不多,大多等著哪個識文斷字的能讀出聲來,借光聽聽。果然就有人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湖北槍炮廠更名為湖北兵工廠暨慶賀配套廠成立大會即日舉行,誠迎各界大清子民蒞臨會場,以壯我國威,顯我洋務之果……”落款是光緒三十年。
     光緒三十年也就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1904年。
     圍觀的人們熱烈地議論著。
     “聽說咱湖北兵工廠這回可是全國最大的兵工廠了呢。”有人自豪地說。
     “嗯,造的都是洋槍洋炮!绷硪蝗烁胶偷。
     “這可是咱湖北漢陽造出來的呢!”這個人更加自豪。
     “所以叫漢陽造呀!”“他奶奶的,要是百八十年前咱就有漢陽造,洋人敢欺負咱們嗎?”這人的一聲反問,贏得了人們的一片贊同。這期間,沒人注意到有兩個人悄悄離開了人群。
     那兩個人上了輛停在一邊有篷的洋車。
     上了車的兩人將兩側(cè)的布簾拉上,隨后伸手拉掉了腦后的辮子——竟然是假的。
     其中一個悄悄和另一個人說了一句話,卻是日本話。
     “間島君,我們?nèi)ツ?”“回洋行。”那個叫間島的人看來是個頭目。
     問話的那個人對拉洋車的用日語說了聲:“回去!”看起來拉洋車的是他們的同伙。洋車一溜小跑而去。
     這武漢三鎮(zhèn)(所謂武漢三鎮(zhèn)的稱謂后來才有,為了敘述方便,本人提前借用一下)不乏洋人。一百多年前的漢陽在某種意義上說比現(xiàn)今的漢陽熱鬧,當然那時一定沒有現(xiàn)在的高樓大廈和現(xiàn)代化的工業(yè)區(qū)。當年京漢鐵路還沒有正式通車,漢水邊的漢陽就成了很重要的水路碼頭。漢陽的下游不出十幾華里就是漢口。自打1858年《天津條約》規(guī)定了漢口對外開放后,這里就陸續(xù)建立了英、法、德、俄、日等十二個國家的領(lǐng)事館,再加上漢陽、漢口、武昌各類外國洋行和洋人開辦的工廠,在三鎮(zhèn)大街上出沒的洋人不少。百姓習慣了迎面遇到個洋人,倒是日本人和中國人長得差不多,就更沒人注意了。
     那輛神秘的洋車經(jīng)過一個叫賣聲不絕于耳的市場,市場的對面是一處掛著“漢陽xx巡警隊”的牌子的門面。不過,那輛洋車只是經(jīng)過。
     “巡警”是當時警察的通稱,非指當今警察中的一個警種。
     那時的朝廷剛剛成立“巡警部”,是在清末官制改革中新成立的一個機構(gòu)。最早的巡警雛形出現(xiàn)在1900年,那時大量外國人在京津一帶駐軍,清政府卻不能在京津有駐軍,京城周圍的防務事實上已掌握在外國人的手里。1901年“兩宮”回京,袁世凱接受了京津地區(qū)的防務,但也只是形式上的。袁世凱是聰明人,不甘心這種形式上的防務,而大權(quán)卻在外國人的手里,便利用一部分軍隊匿名成立了巡總局,美其名日“巡警”。這是我國最早的警察,而后來朝廷的巡警部就相當于如今的公安部了。
     洋車剛過去,巡警胡三就匆匆跑進了巡警隊。
     巡警隊內(nèi),一個短粗胖的中年人——巡警隊長焦伯琛正坐在桌前剛要給自己點煙,胡三跑了進來。焦伯琛看著急匆匆的胡三,把已經(jīng)點燃的火柴頭兒扔掉。
     焦伯琛沒有等胡三張嘴就急著問:“哪出案子了?!”焦伯琛是個很稱職的警察,也很熱愛他的職業(yè)。當巡警前,他是清軍的下層軍官,“轉(zhuǎn)業(yè)”后當上了巡警,在他的“警區(qū)”,他有著很高的威望。那時威望的建立不難,只要盡心就會獲得百姓的認同。而那時的巡警的職責與當今的警察幾乎完全一樣。
     胡三氣喘吁吁地從上衣口袋里取出一紙公文恭敬地遞給焦伯。骸瓣犻L,局里的公文。我沒敢看,好像挺急!苯共÷槔卮蜷_公文,臉色越來越嚴肅。
     “胡三!”焦伯琛看完文件后一聲厲喝。
     胡三下意識地立正:“隊長,屬下候著呢。”焦伯琛把手往那份文件上一按,板著臉說:“命令弟兄們,出隊!有公務了!”胡三轉(zhuǎn)身剛要走,又轉(zhuǎn)回身問:“隊長,是啥案子?”焦伯琛稍稍松了口氣說:“哦,你是剛當上巡警,還不懂規(guī)矩呀?以后不該問的別問,咱們當警察的沒案子不就沒了飯碗?快去!”“是!”胡三又轉(zhuǎn)回身往外跑。
     焦伯琛又把公文拿在手上,往桌上一拍,下意識地叫了聲:“跑不了你!”本來已經(jīng)跑到門口的胡三一激靈,頓時站住了,他以為自己哪出了差錯,小心地回頭看了看焦伯琛。P4-7





上一本:天地之間 下一本:馬口鐵注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百年漢陽造的作者是張曉偉,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