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 《煙雨濛濛》可能是我小說中感情最深刻、沖突最強烈的一部!張曼娟: 與其說這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不如說,這是一個女性的自覺與抗爭。與貧窮的抗爭,對父權的抗爭,女主角依萍爭取的是平等與尊嚴。而我相信許多人都會記得,依萍如暗夜火炬般炯炯的目光,燃亮了反叛的靈魂,也教會我們如何去愛,如何寬恕與等待。一頓鞭打,惹起她的一世恩怨; 一次邂逅,種下他的一生情愁。 情有多濃,竟撫不平恨的傷痕? 恨有多深,竟教人以死來償!她替天行道,卻淪為天意的棋子。 他秉持良心,卻陷入命運的漩渦。 煙雨濛濛,是一次次心靈的洗禮, 最難的修行,是寬恕與寧靜。 作者簡介: 瓊瑤 本名陳喆,一九三八年生于四川,一九四九年隨父母遷居臺灣。自幼受古典詩詞熏陶,文筆流暢優(yōu)美,文心細膩別致。 一九四七年,九歲,在上海《大公報》發(fā)表第一篇小說《可憐的小青》;一九五四年,十六歲,在臺灣《晨光》雜志發(fā)表短篇小說《云影》;一九六三年,二十五歲,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窗外》,暢銷百萬冊,引起轟動,一舉躍登文壇。 此后五十年來,瓊瑤已創(chuàng)作六十五部小說,以高潮迭起的情節(jié)、浪漫詩意的情愫、青春唯美的情致吸引了眾多讀者,幾乎所有作品都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瓊瑤筆下的愛情故事,蕩氣回腸、催人淚下、感人至深,賺盡三代讀者愛與淚,“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瓊瑤”,半世紀來風潮不減。 二〇一二年,遴選出十部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推出“瓊瑤自選集”,紀念永不退色的少年情懷,珍重從未淡去的青春鄉(xiāng)愁。 目錄: 代序:寫瓊瑤,讀瓊瑤,體會瓊瑤(平鑫濤) 推薦序:非常瓊瑤,非常文學(張曼娟) 正文非常瓊瑤,非常文學 著名作家張曼娟 那一年,我五歲,初初識字,每個月都和母親一起等待著臺南的伯父、伯母寄剪報來。我家沒訂報紙,那個年代并不是家家戶戶都有訂報的能力,因此,每當一個月份的剪報寄來,母親總是很高興。她一張張攤開那些報頁,坐在窗邊迫不及待地閱讀著,有時候臉頰泛紅,有時候淺淺微笑,有時候眉頭深鎖,有時候悄悄垂淚,年輕的母親看來特別美麗,表情那樣豐富,我好奇地倚在她身邊,問她在看什么?母親像是從夢中醒來,恍惚地望著我說:“我在看瓊瑤的小說,《紫貝殼》。”從那時開始,瓊瑤走進了我的生命。 十五歲時的我,是個極纖瘦的憂傷少女,更兼多愁善感,已經(jīng)讀完了《窗外》,接著是《煙雨濛濛》、《菟絲花》、《幾度夕陽紅》,以及《海鷗飛處》、《一簾幽夢》、《我是一片云》等等,沒錯過任何一部瓊瑤小說。同學半戲謔半認真的對我說:“你真的很像瓊瑤小說的女主角耶!”這被我當成了稱贊,因為那時候,這便是美好、詩意、柔弱與愛情的象征。因為迷戀瓊瑤,也愛上了她在書中引用的那些古典詩詞,更激發(fā)了我提筆寫作的欲望。是的,我確實是因為她才開啟了創(chuàng)作之路的。在初期的生澀摸索中,只能模仿瓊瑤,希望可以像她,確實也有些像她。直到一個好友質問:“你只能像瓊瑤,永遠無法變成瓊瑤。你又何必寫小說?我們已經(jīng)有瓊瑤啦!边@幾句話給我很深的刺激,使我毅然終止模仿,開始尋找自己的題材和語言。這幾句話也說明了瓊瑤的非比尋常,以及難以企及的成就。瓊瑤就是瓊瑤,你可以模仿她,卻永遠無法變成她。 許多年過去了,瓊瑤不僅在華人地區(qū)建立了小說的愛情王國,更成為兩岸三地的影視巨子,就算是不愛閱讀的新世代,也和《還珠格格》電視劇一起長大了。將近五十年來,瓊瑤始終在華人大眾文學的版圖上,占有那么遼闊而重要的位置。雖然曾經(jīng)飽受所謂正統(tǒng)評論者的抨擊,卻一點也沒有減褪她的光環(huán),因為千千萬萬的讀者,熱烈的表達了擁戴與支持。 近年來我和大學學生在課堂上重讀瓊瑤,我們發(fā)現(xiàn)了早期的瓊瑤與大家想象或認識的并不相同。就以《煙雨濛濛》這部作品來說,與其說這是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不如說,這是一個女性的自覺與抗爭。與貧窮的抗爭,對父權的抗爭,女主角依萍爭取的是平等與尊嚴,她和男主角書桓討論經(jīng)典文學的閱讀,展現(xiàn)出瓊瑤看待自己與創(chuàng)作的審美觀,其實并不通俗,更不會是羅曼史,她是非常文學,相當嚴肅的。至于日后是什么因素,使得她傾向于通俗,這該又是另一個漫長的故事了。 而我相信許多人都會記得,依萍如暗夜火炬般炯炯的目光,燃亮了反叛的靈魂,也教會我們如何去愛,如何寬恕與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