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第一本哲學書》,作者:托馬斯・內(nèi)格爾,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文/鄧偉生 讀中學時,我開始對哲學感興趣。一位博士生建議我讀唐君毅先生的《哲學概論》。那可是兩大本千多頁的磚頭書,我信了,去圖書館借來,花了差不多兩個月的課余時間,埋頭讀了一本,就無以為繼了。他深受維特根斯坦影響,不鼓勵人讀哲學,我后來想,他叫我讀唐先生的書,不知是否想讓我自己知難而退,因為唐先生的書其實不太適合初學者,分量過重,加上唐先生很有黑格爾色彩的思辨風格,不是一個初入門者可以消化得了的。 另一位哲學碩士,則叫我讀內(nèi)格爾的《你的第一本哲學書》(寶樹譯,當代中國,2005),一本薄薄的小書,我因為讀過唐先生的大書,覺得太薄太淺,就沒有讀,F(xiàn)在想起來有些后悔。那本書是內(nèi)格爾專門為高中生寫的哲學入門書,寫得也很好,其實非常適合那時的我閱讀。 后來自己讀哲學,有些導論書籍會附上一個帶有簡單說明的推薦書目,發(fā)覺對自己很有用。教了哲學一些年,也常常會被問到該讀些什么書入門的問題。有意無意間,算是積累了一點經(jīng)驗,對想深入一點了解道德哲學的讀者或許有幫助也說不定。既然是自己的經(jīng)驗,多少有些偏見在內(nèi),請讀者明察。 按我自己的經(jīng)驗,讀哲學書的順序這樣比較好:先讀一本好的哲學導論,如沃爾夫的《哲學概論》(黃霍等譯,廣西師范大學,2009),對哲學有一個整體性的把握,知道哲學研究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它們有什么特征,采用什么研究方法等。與此同時,讀一本邏輯書,柯匹那本暢銷幾十年的《邏輯學導論》(張建軍等譯,人民大學,2007)很好,比較全面,練習也多。能活學活用的話,就會知道如何分析論證以及它們的有效性,并且可以避免一些推理上常見的謬誤,思考就會變得清晰、嚴謹和有條理。有了這個基礎(chǔ),知道自己對哪些哲學問題感興趣,就可以讀該領(lǐng)域的好的導論書,然后讀當代重要的論文選集、代表性著作和哲學史上的經(jīng)典著作了,讀經(jīng)典著作時,最好輔以研究該經(jīng)典的書。以下我就按這個想法來推薦一些道德哲學的書。 程煉的《倫理學導論》(北大,2008)寫得簡明扼要,涵蓋的范圍也足夠廣,是很好的道德哲學入門書。此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挑戰(zhàn)”,討論了那些威脅我們道德觀念的一些想法或理論,如心理利己主義、否定我們有自由意志的決定論和主觀主義等;第二部分“基礎(chǔ)”,討論價值論、實踐理性的模型和道德理論方法論上的一些爭論;第三部分“理論”,介紹了主流的三種規(guī)范倫理學理論,即功利主義、義務論和美德倫理學。性質(zhì)相近、讀來也許更有趣的是雷切爾斯的《道德的理由》(楊宗元譯,人民大學,2009),因為書中用了不少日常生活的例子。這兩本書,雖然涉及一些應用倫理學的議題,但分量還是不夠的,大家有興趣可以看辛格的《實踐倫理學》(劉莘譯,東方,2005),里面會討論墮胎、安樂死和如何對待動物才是道德的等等問題。前段時間玉林狗肉節(jié)引起熱議,大家如果對動物倫理學有興趣,可以看辛格的《動物解放》(孟祥森、錢永祥譯,光明日報,1999),一本讓世界各地很多人由吃肉變?yōu)槌运氐臅?br/> 一個行動在道德上正確的標準是什么?這是規(guī)范倫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如果我們認為,一個行動的對錯,惟一要看的是它帶來的結(jié)果是否是最好的,那么這是一種后果主義的想法,而它最重要的分支是功利主義,經(jīng)典著作是穆勒的《功利主義》(徐大建譯,世紀集團,2007),讀時可以參考Crisp的Mill on Utilitarianism。康德認為,決定一個行動對錯的,不是行動帶來的后果,而是我們做該行動背后所持有的準則,能否同時意愿它成為一項普遍法則而不會引致矛盾,即當所有人都遵守該法則來行動時,世界會否出現(xiàn)矛盾。其次,是我們的行動有否把別人視為目的自身來對待?档碌摹兜赖滦味蠈W奠基》(楊云飛譯,人民,2013)是這種義務論的經(jīng)典著作,但是不好理解,參考羅爾斯在《道德哲學史講義》(顧肅等譯,上海三聯(lián),2003)中的康德講座或許會有不少幫助。當代后果主義與義務論爭論的重要論文,可以讀《后果主義與義務論》(徐向東編,浙大,2011)。 功利主義與義務論都是現(xiàn)代的理論,它們關(guān)注的是決定某個行動是否道德的標準,但古典傳統(tǒng)的倫理學,更關(guān)注的是怎樣的人生才幸福,并且認為只有一個人擁有美德才有可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代表著作是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廖申白譯,商務,2003),閱讀時可以參考余紀元的《亞里士多德倫理學》(人民大學,2011)。美德倫理學在現(xiàn)代世界的衰落,與我們接受了現(xiàn)代科學的機械式世界觀密切相關(guān),因為古典的美德倫理學依賴一個目的論的世界觀。麥金泰爾在《追尋美德》(宋繼杰譯,譯林,2003)一書中,嘗試通過“實踐”、“整體性的人生”和“傳統(tǒng)”三個概念,在一個解咒了的世界重建以美德為中心的倫理學,讓哲學家意識到這仍然是很有吸引力的理論選項,遂成為這一派的代表著作。 斯坎倫的《我們彼此負有什么義務》(陳代東等譯,人民,2008)是近幾十年最重要的道德哲學著作之一。在書中,他發(fā)展了一套契約主義理論,以抗衡后果主義。根據(jù)他的想法,我們作為有理性反思能力的人,都會關(guān)心如何與別人生活在一起的問題,想與別人處于一種“相互承認的關(guān)系”,因而有理由和動機尋求一套規(guī)范人們行動的道德原則。“一個行動在道德上是錯的,如果在某個情況下這樣行動,會被一套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原則所否定,而這套原則,作為在沒有壓迫和人們都有充分的資訊的情況下達致的同意,是沒有人能夠合理地反對的!睘榱俗C成這個想法,他在書中同時處理了一系列道德哲學的核心問題,如理由與行為動機、什么是價值以及它與幸福的關(guān)系、道德責任、道德客觀性和相對主義等等。他對這些問題都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解答,并且整合在一個系統(tǒng)性很強的理論中,因而被稱為“系統(tǒng)的倫理理論之典范”。讀完這本書,理解當今西方的道德哲學爭論,就沒有什么困難了。 注:鄧偉生,中山大學哲學系講師,研究方向:道德哲學、政治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