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推薦香港書展中十本關于香港的好書


作者:著名作家     整理日期:2022-07-17 15:48:17


  香港書展中最香港的10本書
  湖南《晨報周刊》編輯廖方舟同學剛從第25屆香港書展“趕集”歸來介紹了香港書展的盛況,并重點推薦了十本關于香港的好書。推薦書小編特地分享給大家。
  7月16日至22日,第25屆香港書展伴著威馬遜臺風的登陸,如期舉行。若不是官方海報右上角那個不起眼的“25th”,我大概不會留意到,這個以“書”為名的“市集”,已經在這個被人視為“文化荒漠”的城市存在了四分之一個世紀。
  我把香港書展叫做“市集”,那是因為它從創(chuàng)辦一開始,就跟內地的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海書展、南國書香節(jié)等等,以圖書訂貨、版權交易為主要內容的、出版圈內人自己玩的書展不同,香港書展是以“推廣本地閱讀風氣”為目的而創(chuàng)辦的。
  所以,當我利用一個周末的時間去“趕集”時,我看到的是從灣仔地鐵站到會展中心之間彎彎轉轉幾十圈的排隊入場人龍,一家老小、同學朋友、情侶戀人結伴而行,背著背包,帶足了食物飲水,像是要去郊游,當然,“自由行”開放后更少不了拖著行李箱從內地專程趕來開眼界的內地游客。
  過去24年,香港書展的進場人數(shù)連年遞增,在今年更超越101萬人次,其中內地游客占到近九成。之前,某書評刊物微信公號推薦過一篇《2014香港書展好書賞》,這篇文章的轉發(fā)量很高,但細看其中書目會發(fā)現(xiàn),這只是一份為內地讀者定制的書目,香港書展的好書遠不止這些。那么,讓我這個以撰寫香港史主題學位論文拿到碩士學位的“專業(yè)人士”,來帶你認識一下香港書展上那些關于香港的好書吧!扑]書
1.《香港簡史——從殖民地至特別行政區(qū)》
  高馬可 著 林立偉 譯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3.07
  《香港簡史——從殖民地至特別行政區(qū)》是根據(jù)英語世界中暢銷的香港歷史讀本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翻譯出版,英文版由香港大學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是學者高馬可(John M. Carroll)的代表作。高馬可是哈佛大學博士,曾任教得克薩斯大學和圣路易斯大學,現(xiàn)為香港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兼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現(xiàn)代中國史、香港史及亞洲的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研究香港歷史,通常繞不開高馬可的著作。本書還是香港立法會圖書館的參考書目之一?梢,無論是作者或此書,在學術上都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在本書中,高馬可以深入淺出的敘述,把香港的不凡歷史娓娓道來,上起1800年代初,下迄香港回歸,追尋這個前殖民地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qū)的發(fā)展軌跡。此書的探索重點是香港這個地方的獨特身份,以及它作為中國歷史、英國殖民史和世界歷史交會的十字路口的地位。
2.《彩色香港1940s-1960s》
  高添強、黎健強 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3.12
  1940至1960年代是香港歷史上一個高低跌宕的重要時期。日軍三年零八個月的蹂躪、大量難民的涌入、動亂的爆發(fā);在此等物貨匱乏、百廢待興的情況下,莫不令市民生活百上加斤?v然危機處處,但港人非但沒有退縮,反之在堅毅不屈、努力不懈的努力下,轉危為機,成就了1970年代以來香港經濟騰飛的奇跡。
  這段艱苦的年代,卻是攝影史上技術大躍進的年代。這期間的香港景物攝影圖像開始從黑白單色進入了直接彩色年代。書中精選的140多幅彩色圖像,正是依據(jù)原本顏色來復制的直接彩色攝影科技而產生,是香港最早一批高度存真的圖像,極其難得。書中圖像分為彩色舊貌、城市新觀及生活點滴三部分,通過此等圖像,將這個重要而轉折的歷史時代的香港面貌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
  作者高添強是香港歷史及歷史照片研究者,古物咨詢委員會成員。黎健強是香港藝術學院高級講師及攝影科目統(tǒng)籌,香港大學藝術學系哲學博士,主要研究香港及中國攝影歷史。
3.《默默向上游: 香港五十年代社會影像》
  鄭寶鴻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14.04
  1950年代的香港,是一個需要辛勤工作“捱世界”的社會,充滿挑戰(zhàn),但亦有無數(shù)出人頭地的機會,不少富可敵國的精英,都是從那時代肇造其事業(yè)王國的。
  當時,大陸政權更易,大批內地人南下香港發(fā)展,引入了資金及技術,其后韓戰(zhàn)導致對中國禁運,迫使香港由從事轉口,轉型為工業(yè)城市,不少工廠紛紛在各區(qū)開設,為香港經濟發(fā)展奠下基石。
  作者鄭寶鴻,1940年代末出生,香港歷史愛好者,錢幣、郵票、歷史照片、明信片等收藏者,對香港殖民地時期、日治時期的歷史及文化、地方志等有專家級認識,常獲邀就香港歷史掌故題材演講,F(xiàn)為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名譽顧問。他經過長期的積累收藏,利用豐富的圖片及大量材料,通過香港1950年代關鍵的細節(jié),從18個篇章,介紹50年代的香港社會、交通、財經金融、工商業(yè)、都市發(fā)展、房屋等。
4.《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
  呂大樂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2-7
  2012年7月北島和李陀主編《七十年代》引起廣泛關注。香港的七十年代當然和大陸全然不同,卻也不難嗅到年輕人蠢蠢欲動的相似氣息。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不認同對那個時代“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的認識,他在書中采取了另一種視角,打破當下定論,重訪那個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以此考察香港社會的發(fā)展軌跡。
  1970年代有兩件對香港產生深遠影響的事情。第一件是廉政公署成立,這象征了“香港社會走向理性化與進步”。眾所周知,香港在廉政公署成立之前,亦是貪污成風,社會溷亂不堪,小到街頭攤販,都要行賄才能“安穩(wěn)”經商。廉政公署成立后,出重拳打擊貪污,香港才開始步入文明社會。
  第二件是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成立。根據(jù)呂大樂的研究,由于香港貪污之嚴重,病入膏肓,當時的香港市民未必對港英殖民地政府打擊貪污懷有信心,而仍是半信半疑。市民真正熱切關心的問題,是民生方面的。1973至1974年,在民間最熱烈討論的是通貨膨脹、白米價格暴漲、加價、加費、商戶牟取暴利等問題。于是,這些問題便促成了消費者委員會的成立。1974年誰都沒有預見廉政公署的“革命”會成功。在一般市民眼中,更迫切和更有機會可以產生一點實際作用的,可能是消費者委員會。
  事后證明,無論是消費者委員會還是廉政公署,都為香港的現(xiàn)代化轉型做出了巨大貢獻。而隨著香港在1970年代的經濟起飛,市民普遍開始過上較好的生活。1975年,被稱為“第一代香港小康之家”的美孚新村落成,則或許更意味著香港出現(xiàn)了中產階級。呂大樂指出:“香港社會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發(fā)生影響深遠的民意轉向,一改過往對殖民政府的看法,對社會產生歸屬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該時期正是社會上很多人視為香港走上安定繁榮之路的開始!痹谖幕,表達“城邦視野”的《號外》雜志于1976年創(chuàng)刊。在生活上,“六合彩”亦于1976年底推出。今日香港的基調,都奠定于1970年代。
5.《香港工程考II: 三十一條以工程師命名的街道》
  馬冠堯 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4.02
  漆咸道、謝斐道、分域街、屈地街、賈炳達道……這些讓內地游客摸不清頭腦的街道,背后蘊含了一個共通點:它們的名字全是以香港開埠以來的工程師命名。經作者的仔細考證,香港以工程師命名的街道竟有31條之多,當中還未包括部分橫街小巷。被使用姓名的工程師,包括航海測量師、皇家工程師、造船工程師、煤氣工程師、鐵路工程師、水務工程師、道路工程師,以及土木工程師。
  城市發(fā)展與工程項目關系密不可分,從規(guī)劃方面的平整陡坡、興筑道路、天文臺及燈塔的創(chuàng)建、交通網絡的開拓、避風塘的設置、船塢的發(fā)展;以至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水塘、街市、屠房、醫(yī)院、監(jiān)獄、墳場等的興建,莫不是工程項目,及后的新建筑材料及技術的開發(fā)及應用,更是香港工程發(fā)展的里程碑。
  本書作者,專業(yè)土木工程師馬冠堯,一直對歷史有濃厚的興趣。他笑說上世紀70年代讀大學時,對未來沒有什么概念和設想,只是對于男孩子來說,讀理科大概比文科更省力吧,就這樣慢慢走上了工科的路。家中父母喜歡收集舊物,很多東西不舍得扔,這也影響了他對傳統(tǒng)的感覺,“對舊時的東西比較有感情”。2005年退休后,馬冠堯到港大報讀了中國歷史的碩士課程,空余時間便去檔案館看舊報紙和舊數(shù)據(jù),不知不覺間迷戀起香港建筑工程的歷史。
6.《閑暇、海濱與海浴:香江游泳史》
  黃永豪、潘淑華 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4.01
  本書談的是游泳,也不止是游泳。香港的歷史與海分不開,從開發(fā)海濱開始,到華人熱衷于游泳,游泳團體相繼成立、香港人參與游泳競賽,見證的除了香江的游泳發(fā)展外,亦見出香港社會和對民族的觀念慢慢改變。游泳這項運動的效應亦如水花四濺,不但改變了大眾對展示身體的看法,從淺水灣的發(fā)展中,更可看到香港社會與歷史的種種變遷。這既是一個有趣的研究課題,也是活生生的,由每個人在水面上劃過的痕跡。
  作者潘淑華,現(xiàn)任職于嶺南大學歷史系。中學時對歷史科深惡痛絕,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所厭惡的,不是歷史,而是中學的歷史教科書。慶幸陰差陽錯下,進了歷史系,發(fā)現(xiàn)歷史中除了帝皇將相,還有像自己一樣的普通人。了解歷史,就是了解自己。
  黃永豪,在灣仔出生,成長于新界鄉(xiāng)郊。童年時就讀鄉(xiāng)村小學,畢業(yè)之時,仍未能順序念出26個英文字母。中學入讀俗稱“野雞中學”的私校,曾獲數(shù)年華僑日報貧童奬助學金,幸得眾多老師的啟蒙、培育與教導,獲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學士及碩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博士,主要的研究范疇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
7.《黃霑呢條友》
  李雪廬 大山文化出版社 2014.05
  呢條友”普通話叫“這位朋友”,或者更親切地叫“這小子”。
  黃霑這小子,我們都很熟悉,起碼熟悉他的歌,他為很多有名的電影配樂,而且他的流行曲是家喻戶曉的,但是這小子非常復雜,這么厚一本書遠遠說不盡這位朋友。
  陶杰說:“他是香港從貧窮走向繁榮的一具得道的肉身,而燈火輝煌的香港是他的一叢不滅的靈魂。香港人既喜愛這位擅說色情笑話和粗言穢語的不文狂士,也更懷念為香港文化奠基立業(yè)的音樂巨匠。”黃霑離開了整整十年,還有年輕人記得他,只因他所填的詞是經典,時間不能沖淡。
  作者李雪廬,資深傳媒人,與黃霑同代,同期入廣告行業(yè),同期入電視行業(yè),一起在TVB共事,與黃霑長期友好,所以他們無所不談,好到可以一塊兒洗澡。他不僅以老友身份為讀者勾勒了一個生動鬼馬的黃霑,還旁征博引,鋪陳出一幅百年香港史畫卷,為黃霑的傳奇人生襯托起深廣的大時代背景。
8.《美德》
  董啟章 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2014.04
  從482頁的《天工開物·栩栩如真》、上下合計共886頁的《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到710頁的《物種源史·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董啟章從2005年起潛心構筑的巨著“自然史三部曲”,來到了新作“自然史三部曲前言后語”。
  本書故事承接《學習年代》,成為此后長篇故事的序曲,故事背景設定在《學習年代》四年后!睹赖隆放c董啟章此前的長篇在風格和技法上有分別,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它是非常濃縮的,因為要把很多事情、很多場面、很多人物濃縮在一起。
  董啟章1967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現(xiàn)專事寫作及兼職教學。1994年以《安卓珍尼》獲第八屆聯(lián)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同時以《少年神農》獲第八屆聯(lián)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推薦獎,1995年以《雙身》獲聯(lián)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特別獎,1997年獲第一屆香港藝術發(fā)展局文學獎新秀獎。2005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出版后,榮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十大好書中文創(chuàng)作類、《亞洲周刊》中文十大好書、《誠品好讀》雜志年度最佳封面設計、《聯(lián)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文學類。2006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榮獲第一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決審團獎。2008年再以《時間繁史·啞瓷之光》獲第二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2010年《學習年代》榮獲《亞洲周刊》中文十大好書,2011年獲第四屆“香港書獎”。 2014年當選第25屆香港書展“年度作家”。
9.《地文志:追憶香港地方與文學》
  陳智德 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2013.11
  本書糅合了不同的文類,例如地方紀事、掌故拾遺、成長回憶、文學談片,同時穿插個人及他人的詩作。
  全書共分兩卷,上卷“破卻陸沉”以文學為樞紐,編列地區(qū)為經緯,旁及述說、引用、評論多位香港前輩和同代作者的香港城市故事、經驗描寫,和自己的地方生活體驗互為闡發(fā)。下卷“藝文叢談”則以書與城為主調:香港的老書店、二樓書店、文藝刊物,讀者彷佛進入時光隧道,在終年不散的灰塵和霉味中,那些被遺忘的書店、文藝刊物和它們承載的傳統(tǒng),以及書店老板、文化人,陳智德以文字為他/它們留下動人的記憶。
  陳智德大膽提問:當許多人視“本土”為一種“狹窄”的題材時,他們又對香港的歷史、香港的文學有多少認識?這是對地方書寫的提醒,也戳破人們慣常的歷史觀,為香港的身世補充了最重要的文化篇章。
  2014年6月,本書獲第七屆“香港書獎”。
  陳智德,筆名陳滅,1969年香港出生,臺灣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yè),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現(xiàn)任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助理教授。評論集《愔齋書話》于2007年獲第九屆中文文學雙年獎評論組推薦獎,詩集《市場,去死吧》于2009年獲第十屆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推薦獎,2012年獲選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
10.《四分之三的香港:行山、穿村、遇見風水林》
  劉克襄 遠流出版公司 2014.04
  劉克襄在臺灣從事自然觀察、歷史旅行與舊路探勘10余年。至今出版《野狗之丘》、《風鳥皮諾查》、《臺灣鳥類研究開拓史》、《永遠的信天翁》、《11元的鐵道旅行》等作品20余部。近些年受邀到香港講課,初到香港,他就去爬山,愈走愈深入,發(fā)現(xiàn)一個隱藏版的香港。他說:“從密集的城市區(qū)走入鄉(xiāng)下,用走路就可以在城市和郊野間輕松地來回,香港有四分之三的郊野,四分之一的城市,城市和郊野如此接近,是世界上其他城市所沒有的,但人們只看到香港的四分之一,卻不知其余四分之三的意義。”
  在劉克襄眼里,香港這個生態(tài)城市美好且獨一無二,他把從2006年開始的行山感受寫成這本書。他表示,香港保留了很多泥土山徑,平均比例比其他城市多。深圳梧桐山道都水泥化了,非常嚇人。而香港的水泥山徑,鑒于殖民歷史,是仿英國式鋪法的水泥小徑。他將之稱為“一公尺的必要之惡”,吉普車進不來,破壞也就進不來,當行人行走山間,可見有機農場、自然學校的教育場地、寺廟也多,沒有過度開發(fā)的干擾。





上一本:如何深入了解一戰(zhàn)?推薦全面了解一戰(zhàn)的18本書 下一本:3月有哪些新書?3月新書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推薦香港書展中十本關于香港的好書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