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公開課“中國文學史”,執(zhí)教者為臺大中文系年輕女教師歐麗娟。這位研究唐詩出身的女學者,近期還有一門課在coursera上熱播,叫做“《紅樓夢》研究”,帶讀者步入賈府,剖析常為人誤解的小說情境與情思。這位美麗女老師的課上似乎總隱隱藏著一個暗示:糾偏。這在“中國文學史”的導論課上,已昭昭可辨。作為所有中文系課程設置中繞不過去的必修課,臺大選用這么年輕的女教師來教文學史,這本身就是對“重寫”、“重讀”文學史的踐行吧——以女性主義視角而言,狹義的“重寫文學史”其實是回應了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讓女性的聲音可以獲得出口。比如,劉大杰先生的《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中,只提到了五位女性作家,并且全部在宋代以前。僅此一點,就可看出“重讀”、“重寫”之必需了。 在常規(guī)對于文學史讀物的推薦環(huán)節(jié),歐老師雖開出了如下書單,卻言之在先曰:“轉益多師是汝師”——我開給你們的書單,并不代表其中任何一本都是真理,相反,它們各自有各自的問題。只是你們要多多讀不同的著作,才是為學之道。 1.劉大杰:《中國文學發(fā)展史》2.葉慶炳:《中國文學史》3.臺靜農:《中國文學史》4.王國瓔:《中國文學史》5.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6.宇文所安等:《劍橋中國文學史》 那么現(xiàn)在問題來了,列出那么多名字幾乎一樣的書,有什么意義呢?且讓歐老師來告訴你,她建議你怎么讀。而在討論怎么讀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來聽聽歐老師對于這個書單的框架標準——文學史觀。(好書推薦盡在:www.tuijianshu.net) 一部文學史的成書邏輯或最大的價值,其實并非作家作品,而是挑選及解釋歷時性及共時性作家作品的標準,以及串聯(lián)它們的方法,也即,文學史觀。以上書單中的大部分書,都秉承著一個著名的文學史觀,也是影響我們近百年來對于作家、作品及文學史判斷的一大史觀,即胡適先生在其《白話文學史》中提出的脫胎于演化論的“歷史進化的文學史觀”——簡單說,在這一史觀的眼光下,文學是朝著某個固定的目標前進的,即現(xiàn)代一定比古代更進步。所以白話文一定優(yōu)于文言文。不僅如此,歷代的問題變遷也皆是為了“進步”而改變。所以,你們知道嗎,我們從小不經大腦便張口即來的“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歷朝問題代表作,也不過是被胡適先生洗腦的結果啊。 那么現(xiàn)在問題又來了,事實是什么呢? 舉個例子:在“線性進化”的文學史觀下,胡適竭力稱贊韓愈“作詩如作文”的態(tài)度,同時批評杜甫的《秋興八首》為詩謎。但朱光潛先生在“替詩的音律辯護——讀 胡適的(白話文學史)后的意見”(后收入《詩論》)中曾引宋代嚴羽評價宋詩的話說:宋詩“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味如嚼蠟。被胡適贊揚的“作詩如作文”的作詩之法,其實就是宋詩之道。在文學史而言,韓愈是唐轉宋的關鍵人物,也是中國詩運衰落的一大關鍵。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你告訴宋代的文學家說,我們認為你們這一時代最大的成就是宋詞,他們一定不會同意。如果你去告訴蘇軾,我們對你的定位是宋代著名詞人,他一定不會答應,他會恨你。對他們來說,詩言志,而詞只不過是詩余罷了,是平時發(fā)發(fā)牢騷抒抒情來的,他們最重要最嚴肅的內容,依然在詩里;又比如,如果你告訴曹雪芹,他是明清小說的第一人,他也一定不會高興,因為這并不是他最看重的代表作啊。所以,從這一角度而言,多少年來,有重要之作也許就這樣被忽視和掩埋。 言歸正傳,那么以上的書單要怎么讀呢?當然是取其精華,畢竟在汗牛充棟的文學史架上,這幾位足夠學問足夠分量來撰寫文學史。比如劉大杰先生,文字酣暢淋漓,詮釋與考證都具有真知灼見,尤其是文學史觀未受政治影響的“文革”之前的原本。而葉慶炳先生的文學史,則是臺大課程的教材,其優(yōu)勢在于盡量客觀地綜合各家意見,不帶太多個人主張,但是隱隱之中依然還是可以看出葉先生也是以五四“線性進步歷史意識”為建構的。 臺靜農先生的史作,則是其上課講義之整理。臺先生對彈詞、吳歌西曲等民間文學有特別造詣,但是當然,他本人依然是五四文人。王國瓔先生的特點,則在于用文類流變來勾勒文學史的表達,并吸收歷代評論而融會貫通。而近年來頗受學界褒揚的章培恒、駱玉明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也在歐老師的特別推薦中。章、駱一書,以一種獨特的演化觀——雖然也是演化觀——解讀文學史,但與胡適不同,或者說高于胡適之說之處在于,他們所主張的“演化”,是凸顯自我覺醒的進步史觀,及歷史進步的目標,是個人的自我覺醒。關于這一點,在此書洋洋60頁的“導論”中,已明確表達,非常建議大家有空一讀這篇精彩的論述,大概可稱為當代之“人的文學”。(注:此處為廣告,筆者加塞私貨,不是歐老師建議。) 最后,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去年以來被熱議的《劍橋中國文學史》,自然位居歐老師special list。此史的珍貴之處在于,盡量不受所謂先行的史觀主宰,而使用接受美學的方式,透過歷代讀者的角度來重寫——后人如何運用前人作品的成果,再產生他們時代的文學成就,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必須回到當時,看他們怎么想,而非我們現(xiàn)在怎么想。另外,文學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必須用文化研究的知識結構參與,以給予文學更準確的定位。 既然說到他山之石,那么不如八卦國外更早的中國文學史著述,F(xiàn)知最早的英文所著之中國文學史,為英國人翟理思(Herbert Allen Giles)于1901年所撰,早于中國人林傳甲于1904年為京師大學堂國文課程所編寫的中國第一本《中國文學史》。 以上,其實是歐老師“中國文學史”課程導論部分的后半段,在前半段中,歐老師已從“什么是文學”“什么是文學史”“文學史要處理的問題”等等,先行探討了文學史的前提。因為只有理解了這些問題,才能理解歐老師授文學史之邏輯與方式——不分析文本,不探討思想,也不歸納文學的普遍規(guī)律,因為這些都不是文學史的任務。分析文本的是文學批評,探討思想的是思想史,歸納普遍規(guī)律的,則是文學理論。關于這些科目,有相應課程具體闡釋,當然,歐老師友情列出私人書單,僅供參考: 7.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征》(在六種文學發(fā)生學原理中,有一種叫做“自我表現(xiàn)說”,廚川此書,吸收了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等理論,提出“生命力受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的根底!敝档米⒁獾氖,本書譯者為魯迅,譯出后,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引起很大反響。)8.奧威爾:《我為什么寫作》(奧威爾在此文中歸納了寫作者的行為動機:純粹的自大,對美學有所要求,歷史的沖動,政治的固定等。)9.錢基博:《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綜合而言,所謂文者,蓋復雜而有組織,美麗而適娛悅者也。復雜乃言之 有物。組織,斯言之有序。然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故美麗為文之止境焉!保10.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著名的“外部研究”與“內部研究”,中文系又一必讀書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