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而言,每天總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停留在各種交通工具上。地鐵比公交略顯“可親”,它的穩(wěn)定性,讓人們有了更多打發(fā)時間的選擇,聽音樂、讀報、玩游戲或者看書。推薦書小編為大家整理的BBC挑選的十位倫敦地鐵讀書人,與大家分享他們的閱讀書目以及讀書心得。
1.《鳥鳴》(Birdsong) by 塞巴斯蒂安·?怂

英國作家塞巴斯蒂安·?怂乖1993年完成了《鳥鳴》,被一大票英國人奉為“經典小說”。故事發(fā)生在法國,卻透著英倫風,講述男主角斯蒂芬·維斯福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經歷以及他與法國有婦之夫伊莎貝拉的不倫戀情,最終維斯福德由于戰(zhàn)爭與伊莎貝拉天各一方。小說以地道工的獨特視角,反思一戰(zhàn)。
推薦人Aisling McGuiness: 我還沒深入地讀這本書,據我目前所知,這本書是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這本書我讀的很慢,我希望能從書里真正學到些什么。我認為現在的很多人經常用Kindle和iPad閱讀,讀實體書卻很少,真讓我覺得很遺憾,我是真的很喜歡讀紙質名著。
2.《尋找美國》(Looking for America) by 伊恩·穆茨

《尋找美國》是一本公路小說,寫的是伊恩在騎行穿越美國遇到的所見所聞。
推薦人Gary Wyatt:這本小說寫的是作者伊恩騎著哈雷摩托穿越美國的事。我認為他大概騎行在66號公路,他會在沿路的汽車旅館停留并和遇到的人交談。閱讀真得很能消磨時間,不是嘛?當年你捧著書閱讀的時候,站與站的時間真得過得很快。一年以前,人們都用Kindle閱讀,我曾經也想要一個但沒能得到。但是現在,我注意到人們不再像之前那樣頻繁地使用Kindle了,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意味著它已經過時了。其實,在地鐵上,也許人們應該試著多互相聊天,那樣度過旅途的時間應該也不錯。
3.《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by戴爾·卡內基

《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另一個中文譯名是《人性的弱點》,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勵志書,1936年出版,至今它售出超過1500萬本,被譯成各種語言,它曾保持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中長達10年之久,70年來被西方世界視為社交技巧的圣經。作者戴爾·卡內基是美國著名的人際關系學大師,是西方現代人際關系教育的奠基人。
推薦人Ioanna Nteni:這本書是我男友送給我的,他說這本書會教一些人與人的相處之道和影響他人的技巧,我才開始讀。在地鐵里,幾乎每個人都會看一些東西,大部分的人看報紙。這是去忘記你被困在地鐵里的唯一方式。倫敦很大,所以也給了我足夠的時間去閱讀,我不能玩手機,所以我就會讀紙質版書。
4.《錯把妻子當帽子的人》(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 by 奧利佛·薩克斯

《錯把妻子當帽子的人》描寫了24個神經失序患者的遭遇和經歷:有人把自己的妻子當成帽子,要一把抓過來戴在頭上;有人感覺不到自己的身體,靈肉分離;有人完全不能和人交流,卻能與動物自如對話;還有人不會加減乘除,卻能直接用眼看出復雜算式的精確答案;有人連日常生活都難以自理,卻能自如地吟詠歌劇、揮毫作畫。作者奧利弗·薩克斯是具有詩人氣質的醫(yī)學家,被《紐約時報》譽為“醫(yī)學桂冠詩人”。
推薦人Nadia Natour: 這是一本神經病學案例書,書的作者是研究腦部的神經病學專家。書中有關于失憶的案例,例如患有健忘癥的人。老實說,我沒有真正地在讀整本書。我在地鐵上通常讀報紙。閱讀能讓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讓旅途上的時間過的更快。你可以帶著你的書,走到哪兒讀到哪兒!
5.《權力的游戲》(A Game of Thrones)by 喬治·RR·馬丁

《權力的游戲》是美國作家喬治·RR·馬丁所著的史詩奇幻長篇小說系列《冰與火之歌》的第一部。這本小說還產生了一系列衍生作品,如交換卡片游戲、桌上游戲、角色扮演類游戲等。2007年,HBO公司將該部作品的改編成電視劇。
推薦人Nicole Otieno: 這是我第一次讀《權力的游戲》的原著。書里講了很多東西。我只讀了百分之四十就覺得這書真的非常有趣,講了很多戰(zhàn)爭,一些人追隨另一些人。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再也看不到其他人和物。倫敦人是比較壓抑的,我們通常不會在公交設施里交談。人們每天花那么多的時間在地鐵上,坐著看書真的非常享受。
6.《荒涼山莊》(Bleak House)by 查爾斯·狄更斯

《荒涼山莊》,篇幅極長,是英國文豪狄更斯最長的作品之一。小說描寫了一件爭奪遺產的訴訟案,由于司法人員從中營私、徇訐,竟使得案情拖延20年。狄更斯早年曾在律師事務所當過見習生,對法律體系的腐敗有親身的體驗,他的這部作品全面揭露當時的司法混亂的現象,是第一本“法律小說”。
推薦人Richard Kirkby: 我才看這本書的前幾頁。我剛讀完《大衛(wèi)·科波菲爾》,我覺得它比我之前讀的《遠大前程》寫得更好。(《大衛(wèi)·科波菲爾》和《遠大前程》都是狄更斯的作品)我希望今年能盡可能多地讀狄更斯的書,因為我真的很享受讀這些書的感覺,F在大部分的人都讀電子讀物,它很方便但經常讓人不知道自己在讀什么。最諷刺的是,我看過的大家唯一讀的紙質版書居然是《50度灰》!我手里拿的是我的第二只Kindle,第一只已經被我徹底用壞了。
7.《邪惡的軀體》(Vile Bodies)by 伊夫林·沃

《邪惡的軀體》是伊夫林·沃第一部大獲成功的作品。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國社會上出現了新的年輕一代,被人們稱作“妖艷的青少年”,主人公亞當也是其中一員。他們狂野沖動、反復無常又脆弱敏感。他們熱切地尋求著財富、刺激和潛意識欲望的滿足,把聰穎的心智和邪惡的軀體投入到一次次的惡作劇中。
推薦人Simon Temple:這是伊夫林·沃早期的作品,大約是在1930年出版。非常偶然的機會,我決定重讀這本書,在10年前我讀過它并且非常喜歡。出門的時候,我碰巧看到它在書架上,之后會有一個較長車程等著自己,所以我就帶著它出門了。我很少坐地鐵,但是我覺得如果你要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你不妨找點事情做打發(fā)時間。
8.肉餡行動(Operation Mincemeat) by 本·麥金泰爾

《肉餡行動》是英國記者本·麥金泰爾寫歌頌英國間諜的小說,精彩而近乎荒謬。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美盟軍為奪取西西里島,采取“肉餡”行動,成功實施誘敵計劃。行動的主謀是富有的猶太銀行家之子、乒乓球先驅艾弗·蒙塔古之弟艾文·蒙塔古,主角是威廉·馬丁上校。
推薦人Stephen Wilcox:這本書是伊萬·蒙塔古的《諜海浮尸》(The Man Who Never Was)的后續(xù)故事,內容是關于二戰(zhàn)時成功欺騙德國軍隊的一個行動:英美聯軍設計使德軍誤以為他們將從希臘和撒丁島進攻而非西西里島。我不經常坐地鐵,因為我退休了,今天我湊巧坐上了這班列車。我沒發(fā)現過人們在地鐵上看書,他們通常聽iPod或者干其他的事,而不是在看書。兩星期以前我也坐過一次地鐵,站臺上有人在吵架,我沒有參與只是繼續(xù)看書。
9.《學著說再見》(The Beginner’s Goodbye )by 安·泰勒

安.泰勒是美國家喻戶曉的小說家,《學著說再見》是她的第19部作品。小說中的故事發(fā)生在美國巴爾的摩市,“我妻子死了,但她又回到我身邊。對我而言,這并不奇怪,最怪異的還是別人的反應!毙≌f開篇第一句話已經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內容:男主角痛失摯愛。作者善描寫于人物、家庭日常的細節(jié),使文字呈現出溫情的效果。
推薦人Suzie Murray:我還沒有深入了解這本書,到目前為止,它講述了一個男人在妻子死后,感受到妻子的亡靈回到他的身邊。在地鐵上,書很少,各種電子設備很多。當你以為那些拿著電子設備在閱讀的時候,其實他們在玩游戲或者看片子。我不常乘坐公交設施上下班,因為我上班的地方步行也不遠。但是我非常珍惜在地鐵上看40分鐘的書的機會,尤其是有座位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