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高全喜,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年又過去了,《中華讀書報》的編輯來函請我寫一篇短文,說說一年來的讀書感悟,不禁有些躊躇。一年來是讀了不少東西,也寫了不少文字,但仔細檢點一下,可說的并不是很多。寫的就不說了,屬于自家的私事,沒有什么滿意的,不過是“欲言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敝劣谧x書,尤其是關涉今年出版的書籍,我卻是沒有多少發(fā)言權。書是讀了不少,幾乎是但凡有時間,自己就是讀書,其他沒有什么雅好。但我并不追書,時不常去萬圣書店買一批回家,就放到書房,什么時候想起來,再去閱讀,而且多是與自己的學術或理論問題有關,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事情,自己閱讀得津津有味的書籍,大多是若干年前購買的書。有一次老友劉蘇里跟我說,每年中國出版的書籍數(shù)以萬計,其中好書也很多,但老兄你所需要的書,看來是不多的,這年頭,誰出那樣的書呢。盡管如此,我每年還是從萬圣書店購買數(shù)千元的書,我所需要的書,還是堆滿了我的大書房。 先說憲法的書,我一直覺得關于憲法,不應該是什么專業(yè)人士的特有書籍,中國人的憲法意識還很弱,憲法書應該普及,它們與一個民族的政治成熟和文明演進有著密切的關系。四中全會執(zhí)政黨提出“依法治國”、“依憲治國”,前不久又設立了“憲法日”,這些都與憲法書有關。說到憲法,當然從淺顯的層面說,是從西方引介過來的。這兩年,國內的出版社還是出版了大量的西方憲法的書籍。例如,《英國憲制》,沃爾特·白哲特著,李國慶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新英國憲法》,韋農·波格丹諾著,李松鋒譯,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政治憲政主義》,理查德·貝拉米著,田飛龍譯,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我們人民:奠基》,布魯斯·阿克曼著,汪慶華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上述諸種譯著,使得我們對于英美兩個國家的憲法,有了一個概括性的認識。這幾本書的特點是既可以視為專業(yè)性的憲法學著作,為憲法學、政治學的專業(yè)人士所研讀,它們不失為現(xiàn)代學術的經(jīng)典,但對于一般讀者來說,它們也并非象牙之塔的精深之作,而是具有一定的社科普及性,但凡對于政治、歷史和公共事務關注的讀者,都可以閱讀,它們深入淺出,與歷史和現(xiàn)實現(xiàn)結合,對于一個現(xiàn)代國家的權力構成、人民的權利保障,以及社會政治的歷史變遷,都有所描繪、勾勒和論證。尤其是對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國讀者來說,我們應該知道一個國家的憲法是什么,應該是什么,依法治國究竟對于每個人意味著什么,而要實現(xiàn)依法治國,構建一個憲法體制,具有多么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幾本譯著,為我們很好地介紹了英美國家的憲法,不管是英國的不成文憲法,還是美國的成文憲法,它們是如何建立起來的,是怎樣運行的,出現(xiàn)了問題,甚至出現(xiàn)了危機,又是怎樣予以解決的。 寫到此,我特別要說一下近年出版的幾部有關日本憲法的譯著,大家都知道,中國晚清以降的立憲史,深受日本國的影響,但一百多年過去了,國人對于日本憲法所知甚少,要知道,日本之所以能夠完成明治維新,一步步邁進現(xiàn)代世界的強國之列,是與日本憲法的構建密不可分,可以說,沒有1889年的《明治憲法》,就沒有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沒有戰(zhàn)后的1946年的《日本國憲法》(又稱昭和憲法或和平憲法),就沒有二十世紀的現(xiàn)代日本。《日本帝國憲法義解》,伊藤博文著,牛仲君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制憲權》,蘆部信喜著,王貴松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憲法(第三版)》,蘆部信喜著,林來梵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日本國憲法的精神》,渡邊洋三著,魏曉陽譯,譯林出版社2009年版;上述有關日本憲法的譯著,從一個廣闊的背景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舊制度下的日本是如何經(jīng)過憲法的創(chuàng)制,而走向一個現(xiàn)代法治文明的國家的。不能說這些書只是提供了一些理論或學說,其實細心閱讀,就會發(fā)現(xiàn)日本國的古今之變是十分曲折和艱難的,從憲法之父的伊藤博文,到新一代的蘆部信喜,他們處理的問題,都是日本國家面臨的重大憲法政治問題。例如,如何編制一部明治憲法,并予以注疏解義,其中不是文字游戲,而是在締造一個新的國家,論證一個新的原理,伊藤博文打造的這部日本憲法,使得日本的國家構造破舊出新,開創(chuàng)了一個現(xiàn)代的勃然生機。再例如蘆部信喜所創(chuàng)立的憲法學,所要解決的也是二戰(zhàn)后如何落實日本人民的權利保障,以及有關修憲護憲的重大國家轉型問題,他的憲法學能夠在保守主義和激進主義的對峙中,保持一種厚重的中庸之道,既維護了日本憲法的和平特性,又開放出一種通過修憲而轉型的改良途徑?偟膩碚f,憲法如果是一個活的事物,就必然蘊含著一種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民族的精神,只有轉化為一種憲法的精神,才能夠富有成效地展現(xiàn)出來,我們時常言及一個國家的文化,大多感悟其風花雪月、詩書藝文,這些當然沒錯,但僅僅這些是不夠的,一個國家的文化如果或缺一種法治文明,尤其是或缺一種憲法精神,則這個國家的文化,則在當今的世界很難富有尊嚴的存續(xù),更不要說的發(fā)揚光大了。 說完憲法,我想再說些歷史,歷史書也是我時常閱讀的,不過,我對那些中規(guī)中矩的歷史教科書不感興趣,對市面上那些歷史八卦書更是嗤之以鼻。要說我今年認真閱讀的,并且在此愿意向讀者推薦的,只有兩套歷史書,而且是主題重復的,他們分別是:休謨的《英國史》第一—六卷,劉仲敬譯,吉林出版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年版,麥考萊的《英國史》第一卷,全集五卷目前尚沒有出齊,周旭、劉學謙譯,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3年版。關于這兩部英國史,我在一篇書評中曾經(jīng)指出,休謨的英國史洋洋灑灑講述了從羅馬—不列顛時代到光榮革命的英國歷史,雖然我們從中可以看到英國政治的跌宕起伏,但休謨的歷史觀和憲政觀,更是使我們受益匪淺,他為我們講述的英國故事內含著一種法治文明的發(fā)生、演進和擴展的機理,這個法治的力量致使即便是在今日的世界圖景下,也能夠有孕育出一種保守的力量抵御各種各樣的激進主義的沖擊。相比休謨的托利派的歷史觀,麥考萊的歷史觀則是輝格派的,他的英國史并非一部英國通史,而是開始于詹姆士二世時期,集中描繪了英國光榮革命的前前后后,說起來,麥考萊洋洋五卷的英國史其實就是英國的光榮革命史,他講述的故事說穿了就是為英國的光榮革命正名,麥考萊以極大的熱情,為這個新生的英國譜寫他的禮贊。法治、憲制,保守主義的休謨,革命、創(chuàng)制,激進主義的麥考萊,兩部英國史,都是歷史學的名著,都試圖把一個真實的英國描繪出來,都富有遠見地把他們心目中的英國精神傳播給世界,對此,我們從中得到什么呢?這個問題,對于每一位讀者都是一個心智的挑戰(zhàn),就我來說,卻是受益甚多,我以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硬幣的兩面,英國歷史,或英國歷史中的精神,就是這樣富有張力的整合在一起;仡櫸覀冎袊臍v史,從三代之治到中華民國,直到今天,何嘗不是如此呢?只不過我們今天還沒有一部被視為經(jīng)典的中國史,更不用說是兩部截然對峙的中國史了。每念及此,不禁喟然嘆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