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結論,后上長文: 沒有寫推薦理由的書單都是耍流氓沒有層次感的書單都是誤人子弟壞的書單都是相似的,好的書單卻各有各的好,所以選擇書單關鍵是找對人鑒別一個好書單最簡單的是看他不推薦了多少書 一、不寫推薦理由直接列出一長串書名的書單,這是一種極不負責的行為 先看一個不好的例子,胡適的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暫且不論其選取的范圍和專業(yè)程度,通篇推薦理由、讀書方式極少(版本比較注意); 《書目答問》(張之洞)刻本甚多,近上海朝記書莊有石印“增輯本”,最易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附存目錄 廣東圖書館刻本,又點石齋石印本最方便。 《匯刻書目》(顧修)顧氏原本已不適用,當用朱氏增訂本,或上海北京書店翻印本,北京有益堂翻本最廉。 《續(xù)匯刻書目》(羅振玉)雙魚堂刻本。 《史姓韻編》(汪輝祖)刻本稍貴,石印本有兩種。此為《二十四史》的人名索引,最不可少。 《中國人名大辭典》 商務印書館。 《歷代名人年譜》(吳榮光) 北京晉華書局新印本。 《世界大事年表》(傅運森) 商務印書館。 《歷代地理韻編》,《清代輿地韻編》(李兆洛)廣東圖書館本,又坊刻《李氏五種》本。 《歷代紀元編》(六承如)《李氏五種》本。 面對一長串的書目(洋洋灑灑百余部,這里只是節(jié)選),根本無從下手。而且如此龐雜的任務最容易引起「拖延癥」——任務一旦過于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人們就越有可能選擇逃避、拖延。可想而知,胡適的書單倘若發(fā)表在現(xiàn)在,龐大的收藏數(shù)目是肯定的,極低的閱讀率也是肯定的。 再看梁啟超的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則要有誠意得多。標題就強調了這不僅是書目還有「讀法」。 1.有精讀泛讀區(qū)分 《解蔽》、《正名》、《天論》、《正論》、《性惡》、《禮論》、《樂論》諸篇最當精讀。余亦須全篇瀏覽。注釋書王先謙《荀子注》甚善。 2.有讀法,如談如何讀《二十四史》 一曰就書而摘。二曰就事分類而摘讀志。三曰就人分類而摘讀傳。 書單的好壞,極大地依賴于推薦者的誠意,一份好的書單,不只是一份干巴巴的表格,而是一個個濃縮的閱讀經驗。如果沒有閱讀方法,那就是耍流氓。要是梁啟超不寫上《二十四史》的閱讀方法,單單為精讀《二十四史》就足以窮盡一個人的精力。 如果能標注上閱讀方法、精讀泛讀,書單才算剛到一個及格線。 二、好書單要有層次感,既要有縱向的深度,又要有橫向的聯(lián)想 大腦的記憶方式不是一個硬盤——要用的時候直接提取。人的記憶非常需要「聯(lián)系」,越是在一個領域看得更多,對這個領域的記憶就會越深。一個優(yōu)秀的書單,通過對書籍由淺到深、由點及面的展開,就可以幫助一個人迅速建立對某個領域的知識體系。 舉個知乎的例子, 張佳瑋自己的回答:張佳瑋讀過哪些書?讀書歷程是什么樣的? 這雖然不是一個書單,但這是我見過對某個領域(達到張佳瑋這樣的寫作水平),最有層次感的書目。 首先是用時間軸的方式達到了一個縱向上的深入,因為年紀的增長天然就是一道書目難易度的分割線: 最初的趣味像古代孩子的抓周游戲一樣決定命運,在與字們做斗爭時與我做伴的是《楊家將》、《說唐》以至于《三國演義》、《東周列國志》。于是白馬銀槍轅門刁斗成了我最初的幻想世界,男孩易于受優(yōu)雅與熱血的蠱惑,擺弄象棋或者塑料刀槍只能片段抒解不能生為劍仙游俠的遺憾,于是,尋找古代背景周邊故事閱讀,是我幼時的主要趣味! 金庸引路,小學畢業(yè)初讀李健吾先生譯《三個火槍手》本指望看到豪俠擊劍,卻被老版小說中的插圖迷住。騎士帽、擊劍短褲、劍與酒杯、巴黎的旅館與襯衣。于是順理成章,那一夏如蠶食桑葉,沿經順絡的跟著線索讀:《三劍客》—《基督山伯爵》-《歐也尼·葛朗臺》-《高老頭》-《紅與黑》(當時這本讀來煞是無趣)-《戰(zhàn)爭與和平》(讀得朦朦朧朧)—《簡·愛》—《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 開始琢磨“我是誰”系列的問題,開始琢磨“我是誰”系列的問題,以至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斯蒂芬·霍金的科普讀物,蒙田關于死亡的隨筆,莊子調侃司命的篇章,印度關于生殖與輪回的傳說,阿那克曼西德以為宇宙與火的關系………… 大概是 20 歲時,我初讀卡爾維諾《美國講稿》,然后被他引述的一個故事迷住,然后被他引述的一個故事迷住。我在這段話里找到了自己 6 歲時的光景:陌生的字、磁帶中的敘述語音、圖像,這一切在重塑世界,而我需要以自己的經驗將之拼接。推而廣之,倫勃朗那光線奇妙的《夜巡》、德彪西那記錄鬧市的鋼琴曲,達芬奇自己在筆記本上的草圖和描述,這些都是一本書! 正是這樣一份并不是書單的書單,以時間的流逝為線索回答了「如何成為這樣的一個張佳瑋」。 不僅僅是時間的層次,還有橫向的拓展: 按圖索驥。從海明威那里找到了龐德與菲茨杰拉德,從馬爾克斯那里找到了胡安·盧爾福,從《紅樓夢》里黛玉和湘云聊天找到了王維,當然還有《西廂記》。略薩那里找到了科塔薩爾,從麥爾維爾的致敬中尋至霍桑,從羅素的《西方哲學史》里摳搜出許多他當作談資的人名。 這段話可以作為「推薦算法」最初的起源。一個好的書單必須要超越豆瓣、亞馬遜的推薦算法。真正要對一個領域有深入的探索,最好的方法就是上文開頭點出的「按圖索驥」。曾經有個教授推薦過一種讀書方法:若是你想對這本書有更深的了解,那就去看書目最后的引用列表吧,引用是能體現(xiàn)一本書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的線索。 當書單富有層次感之美時,我認為書單已經進入了第二層境界:這份書單可以帶你進入書籍所在的世界(在這里就是張佳瑋的世界了)。從層次的角度,往往專業(yè)類書單要比通識類書單更好。 三、壞的書單都是相似的,好的書單卻各有各的好,所以選擇書單關鍵是找對人 書單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從開書單的角度,書單要有自己的目標人群。 從讀者的角度,你要全方位地去找你所相信的人所開的書單。 這個所相信的人,有可能是你的老師、教授,也可以是某個領域的專家。這么說來知乎是一個找書單比較靠譜的地方,見知乎上有哪些關于書籍推薦的好問答?記住,當準備進入一個書單的大坑時,一定要對推薦者有一個大概的認知——他是什么領域的、他讀書的品味如何,不一而足。 而且,對一個人的崇拜和由此產生的「成為像他那樣的人」的渴望會使一個書單更有力量。 四、鑒別一個好書單最簡單的是看他不推薦了多少書 正如知友在業(yè)余和專業(yè)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里回答的,專業(yè)和業(yè)余的一個區(qū)別是識別壞的能力。 覺得 Daniel Day-Lewis 的演技好是容易的,而能洞察黃曉明的演技壞在哪里是困難的。 覺得 Michael Jackson 的音樂好是容易的,而能洞察 Justin Bieber 的音樂壞在哪里是困難的。 覺得一個回答很好而去點上贊同是容易的,而能洞察一個回答壞在哪里而去作答碾壓是困難的。 審「美」是容易的,而審「丑」是困難的。 所以業(yè)余和專業(yè)最大的區(qū)別,大概就是 能識別出壞的。
當初在復旦《論語精讀》課上,被同學們稱為「傅子」的傅杰老師開頭就把大家鎮(zhèn)住了。他不像其他教授,直接給出一個指定的參考書,而是一個一個地分析《論語》的所有版本。關鍵是,介紹完一個版本后,得出的結論大多是——不要讀。在兩堂課后終于推薦了兩個版本的論語,錢穆的論語新解 (豆瓣)和楊伯峻的論語譯注 (豆瓣)。 推薦書是容易的,甄別出不好的書是難的。大多數(shù)人都能隨手開出一個書單,但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能開出一個不建議讀的書單。書單就如「冰山一角」,上層的條目質量依托于無數(shù)閱讀經歷的支撐。 書籍浩如煙海,推薦書單是濃縮自己的經驗,而推薦不讀的書則是避免浪費你的時間,兩者都很重要。 評論區(qū)讓我推薦一些書單,我自己也曾寫過書單,但用我上述的標準去衡量實在算不上優(yōu)質。 如果讀書興趣在「歷史、出版、藝術、傳媒」上,我強烈推薦一位老師malingcat 已讀 3409 本書(還只是標注出的),這構成了絕對的厚度和底蘊。 她列的書單 給我的研究生(核心書目 20 種) 給我的研究生(開拓視野 30 種) 除去新聞傳播專業(yè)以外也有飲膳書籍這樣很有古典、生活趣味的書單 但老師在書單里寫得比較少,推薦順著去找老師寫的書評,除去豆瓣以外,很多收錄在博客 當作如是觀 - 博客大巴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