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書展不預設標準,不嘗試誘導,同時堅持文化與商業(yè)并重,誠如香港文化人馬家輝所說,“多元化和自由是香港書展的精神內核”。
2015年7月15日,第26屆香港書展循例在香港會展中心開幕,通往灣仔的地鐵人潮洶涌,不少人甚至拖著拉桿箱來買書。香港政府在會展中心周邊設了很多臨時指引牌,疏導人群。
從“乒乓桌書展”到百萬人氣
如今的香港書展每年都是人氣洶涌,但其歷史雛形卻只是一張張小小的乒乓桌。1970年代,香港本地的“利記書店”開始在中環(huán)的“香港大會堂”舉辦一年一度的小書展。時人回憶,當時的書展不過是將乒乓球桌覆一層布,將書堆在上面賣,更像一個大賣場。
直到1989年,隨著香港貿發(fā)局投資建設的香港會展中心一期工程落成,香港出版界希望貿發(fā)局操辦書展,憑借其豐富的辦展經驗與經營策略,以求書展更趨盛大專業(yè),于是有了1990年的第一屆香港書展。
經過25年的操持經營,香港書展一躍而為亞洲最大的綜合性書展。從第一年的20萬書展訪客到今日的百萬人氣,據主辦方提供的數據,此次香港書展共有33個國家和地區(qū)、超過580家展商參與,又打破了歷年紀錄。
扣除約一成不到的訪港游客,近百萬的入場人次,意味著大概每7個香港市民中就有1人去書展。香港書展的超高人氣,究竟如何做到的呢?
針對暑假檔期,香港書展有意識地將青少年作為主要客戶群。從早期的“兒童游樂區(qū)”“兒童書籍文具區(qū)”到如今獨立的“兒童天地”展廳,足見“小讀者”在書展的重要地位。小朋友來書展,作為父母的“大朋友”就會埋單;從長遠角度來說,從小培養(yǎng)青少年對書展的情感依戀,勢必將有利于書展品牌趨于良性的持久發(fā)展。
除了深耕本土市場,香港書展從來不忘長袖善舞、多方結緣,與多家機構合辦活動,提升人氣。如2004年與香港電臺合辦“超級書迷”活動,首邀海外領事館及協會開設“國際文化村”;2005年與《亞洲周刊》《明報》等合辦“名作家講座系列”;2007年舉辦“閱讀香港:地標之旅”及“閱讀香港:書店之旅”兩大外展活動;2008年與英國文化協會合作設立“英國文化日”等。設置新展區(qū),對特定領域細分讀者群,1999年新增“大學坊”、2001年新增“佛教坊”、2002年新增“語文學習天地”展區(qū)、2009年新增“英語世界”展區(qū)等,使不同的讀者需求都被盡量滿足。
香港書展近幾年頻頻在上海、北京、杭州、廣州等城市相繼舉辦巡回路演活動,吸引內地讀者前往書展。還嘗試與旅行社合作,將書展列入旅游行程,游客憑證件,即可享受到優(yōu)惠票價。
文氣接地氣
在今天這個圖書購買方式愈加多樣便捷的年代,逛書展的一大重要原因,或許是要來看看、聽聽那些文化大家在想什么、說什么。
就本屆書展來說,嘉賓有臺灣作家龍應臺、憑《聶隱娘》奪得戛納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獎的臺灣導演侯孝賢,也有三奪魯迅文學獎的內地作家遲子建、當紅網絡作家九夜茴及張嘉佳,以及頗受關注的海外華文作家查建英和李桑等;“英語閱讀與創(chuàng)作系列”方面,書展再度舉辦OpenPublicForum,邀來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著名史學家、《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西蒙·蒙蒂菲奧里,尼日利亞裔詩人兼小說作家本·奧克里等,皆在書展開壇演講。每一場講座就是思想的動態(tài)展示,思想的聲音讓書展“有了光”。
保持新變的同時,香港書展也不忘禮敬傳統(tǒng)。從2010年起首設具有終身成就意味的“年度作家”獎,首位獲獎者是多年來致力于推動香港文學與文化發(fā)展的著名作家劉以鬯,而本屆獲獎者則為著名學者、作家李歐梵。
在7月16日舉行的專場演講中,李歐梵圍繞三個文化身份——文化人、學者和業(yè)余愛好者,以“游離于三個世界之間”為主題,向讀者講述了自己多元化的研究、創(chuàng)作歷程。
較之內地書展,香港書展動靜分離,所有講座均有完全獨立安靜的空間,講者能從容開講,讀者能耐心聆聽。講座中既有高大上的“名作家講座”“文化專題講座”,也有通俗生活化的“勵志講座”“寫意生活講座”。
香港書展不預設標準,不嘗試誘導,相信并尊重讀者自己的選擇。同時堅持文化與商業(yè)并重,以有力的財務支持確保書展運營的品質水準,因此,我們不會看到一個太過文氣、安靜的書展,誠如香港文化人馬家輝所說,“多元化和自由是香港書展的精神內核”。
我們不能也不必指望每個人都皓首窮經地細讀元典名著,那么,通俗讀物乃至心靈雞湯,就都有其不可抹殺的意義。香港書展給我們的啟發(fā)是,與其追求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式的“精英書展”,拒斥了大多數人的閱讀需求,倒不如從對接市民的真實需求做起,辦真正的“大眾書展”;讓好書在前排就座,讓值得聆聽的好聲音放大傳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