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看哪些書?一名90后25歲的書單推薦 要說為啥花時間整理自己的書單,是因為老有朋友@我書單,但我實在不喜歡,原因有三。 一是基本上所有@我的書單都只有名字,連作者都沒有,更不用說是封面和介紹了,實在勾不起我絲毫的興趣。我想我雖然讀書不多,但好歹也是個讀書人,都對那些書單不敢興趣,更不用說那些不讀書的了。要是書單不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喜歡上讀書,而只是拿出來炫耀的話,個人感覺真的沒什么意義。 二是大部分的書單我看了基本上很接近,完全沒啥特色,老是往高大上走,但對于很多人而言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即使《戰(zhàn)爭與和平》很偉大,但在當今閱讀環(huán)境整體惡劣的大前提下,有多少人真會去讀?個人認為,比起讓那些不想讀這么復雜的書的人知道《戰(zhàn)爭與和平》偉大,不如幫助他們?nèi)フ乙恍┎荒悄╇y讀且能幫他們養(yǎng)成閱讀習慣的書,未嘗不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 三是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的書單都是以”人生不得不讀的XX本書“或”人生必讀的XX本書“為題,個人感覺非常搞笑。人生不能不讀書,但沒有不得不讀的書;人活著就必讀書,但沒有哪本是一定必須要讀的書。 因此才想 做個私人的書單。 以下的書大多都是我大學時代讀的,沒有歷史類的書籍并不是因為我沒讀歷史類書籍,是因為當年讀歷史類書籍多半是在大學圖書館借的,當年讀的快忘得也快,現(xiàn)在大多記得的都是具體的歷史事件,而書名和作者實在記不住了,所以沒錄。其次就是其實也讀了些大家覺得好或高深的書,例如馬克思的《資本論》啊、勒龐的《烏合之眾》啊...但說真的沒讀懂,現(xiàn)在回憶起來也基本沒什么感觸,因為不想裝逼就沒錄進去。其次最近在讀的一些覺得好但沒讀完的也沒錄,例如塔勒布的《反脆弱》啊、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啊、西蒙斯的《海伯利安》啊... 其實我自己知道自己讀書其實不多,但總是希望能做點什么,希望能起大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能喜歡,謝謝。[不好意思]
社科類:
熊培云《重新發(fā)現(xiàn)社會》:
熊培云的書基本都讀了,個人是非常的喜歡。尤其是這本《重新發(fā)現(xiàn)社會》,基本是我見人就推薦的,也是我自讀書以來可能最喜歡的社科類書籍了。熊老師的文字很好,雖然屬于社科類書籍,但真正讀下去之后,文字本身便也能令你流連。而且身為社會時評,不浮躁,不抱怨,不抖機靈。更多的談辦法,而不是僅僅只是用吐槽和抖機靈抱怨。當年讀時對我更多的震撼不是思想的打倒重建,而是細致的補充。讓人感覺說出了你自己想說的,并說的更好更優(yōu)雅更有水平。
熊培云《自由在高處》《這個社會會好嗎》《思想國》
個人感覺這三本有些像雜文,但不得不承認,要是把這三本歸為雜文,與時下抖機靈、曬下體、吐槽抱怨或心靈雞湯類的文章放在一起,確實又稍稍對不住熊老師的思想高度。依舊的文字優(yōu)雅,思想犀利;依舊更多的談辦法,而不僅僅只停留在抖機靈的吐槽,F(xiàn)在想來,熊老師也可算伴隨我大學成長的重要回憶了啊。
熊培云《一個村莊里的中國》
這本是我剛來日本時帶著的為數(shù)不多的幾本書之一,也是我在日本讀完的?赡芤驗槲抑潦贾两K都是一個所謂的”城里人“,不得不承認,我其實沒有太多讀懂熊老師的道理。但因為當時讀這本書時我正在日本社會的最底層的工廠流水線或料理店刷盤子刷碗,所以也確實從中找到了一些共鳴式的感動。想起我媽勸我出國時說的”就像農(nóng)村人一心想進城一樣,中國就是個農(nóng)村,你應該去城里看看“。也許我媽是對的,我不敢說我站在國外回看中國,看的了一個農(nóng)村,但至少熊老師從一個村莊里看到了一個中國。
邁克爾·桑德爾《公正 : 該如何做是好》:
開始其實是先看了邁克爾·桑德爾的網(wǎng)絡(luò)公開課,之后便買了書讀了。是我至今為止閱讀體驗最快樂的哲學類書籍沒有之一。邁克爾·桑德爾在《公正》里使用了大量的現(xiàn)實假設(shè),并以亞里士多德提問的方式引導你思考,當你剛要接受一種觀點時,便迅速的拋出下一個問題,引入下一個觀點。整書始終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卻將你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得以補充。個人認為是邁克爾·桑德最好的書籍。
邁克爾·桑德爾《金錢不能買什么》:
這是我讀到的第二本邁克爾·桑德爾的書。這次雖然依舊沒給出什么答案,但卻有著強烈的態(tài)度。在商品社會中就該什么都一金錢來衡量嗎?如果是,又會有什么后果?如果不是,又有哪些不能以金錢來衡量呢?個人感覺不如《公正》精彩,并有點像《公正》中功利主義那章的延展,但仍然很值得一讀。畢竟在這個物質(zhì)橫流只思考如何賺錢的社會大環(huán)境里,實在太缺少對于金錢本身的思考了。
柴靜《看見》:
本來是不喜歡柴靜的,原因是總感覺她有些做作。但《看見》確實在打動我的同時還給了我一份沉重的觸動。打動我的并不是敘述方式的文藝,更多的是內(nèi)容本身。最后甚至令我有些舍不得讀完。拋開對柴靜本身的偏見,也許柴靜沒能用她的文字在這些事件下挖出更多的價值,但不得不承認《看見》中事件本身便足夠沉重。你可以不喜歡柴靜的做作,可以不喜歡她文字的濫情,但這依舊不妨礙你在《看見》后思考、觸動、唏噓,感嘆。
李承鵬《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時評雜文開始抖機靈式的吐槽抱怨,大概應該始于李承鵬吧,雖然之后的韓寒可能真正的將它發(fā)揚光大,但在言說的“邊界”上,他始終走在了韓寒的前面。李大眼文字中的快意恩仇,刀刀見血,血淋淋的中國式黑色幽默,讓人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想笑又笑不出聲,想哭又不甘心。個人認為就如《十萬個冷笑話》中所畫的那樣,吐槽應該是一種力量,而不僅僅只是一種抱怨。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不逃避,是一種擔當;幽默,則是一種自信,一種力量。在李承鵬的時評雜文中,我想你能看到這種擔當與自信的力量。
蔣方舟《我承認我不曾歷經(jīng)》:
好吧,我也承認,我確實把這本書丟進了廁所充當我的便時讀物;但你也不可否認,它也確實提高了我便時的閱讀質(zhì)量。不知是不是我的錯覺,但個人怎么看都覺得蔣才女是小一號的柴靜。但無論如何,看到一年齡相仿的姑娘,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還是很帶勁的。我承認,我羨慕她的機緣,嫉妒她的才華,但只恨自己的無能。都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zhì)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如果你和我一樣二十出頭,來感受差距吧,化悲憤為力量,加油吧,不再年輕的少年們。
李小牧《日本有病》:
最初認識李小牧是在鏘鏘三人行上,帶著對對李小牧這“歌舞伎町案內(nèi)人”和日本本身的興趣,便讀了《日本有病》。是我大學時代讀到的,談戰(zhàn)后日本最深入淺出的作品之一。雖然名為《日本有病》,可能會讓許多人覺得這又是一大叔憤青吐槽日本的偏見之書了,但事實上李小牧的文字出奇的平淡,談起日本的種種現(xiàn)象,就如同談自己平凡的生活。不過想想也對,對于在日本二十幾年的李小牧而已,日本確實也早已成為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了。
加藤嘉一《中國的邏輯》:
最早認識加藤嘉一是在《看天下》雜志的?,當時剛看到加藤時,也會覺得那么一個年輕的日本人,憑什么說我們不好?!但現(xiàn)在回頭想來,那時內(nèi)心泛起的濤濤民主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浪濤,不過只是皇帝新衣式的被揭穿后的惱羞成怒罷了。自己真要做的好的話還怕被人說嗎?加藤的《中國的邏輯》是以一名日本年輕人的視角觀察當下的中國,而李小牧的《日本有病》是以一名中年大叔的視角觀察當代的日本,兩本對照起來看會非常的生動有趣,可以更好的讓你思考一下自己的國度,以及我們這常年來多也躲不開的冤喜鄰居。
加藤嘉一《日本的邏輯》:
是的,加藤嘉一不僅寫過《中國的邏輯》,還寫了《日本的邏輯》。但就個人而已,覺得這本并沒有他寫《中國的邏輯》那般毫無顧慮?赡芤驗樯頌橐幻鈬,寫起別的國家總能找到一種無知者無畏的心里安慰,手起刀落間不見得準確卻真誠可嘉。這本《日本的邏輯》多少讓人感覺有些顧慮,想解釋想深入又猶豫,但也確實道出了一些日本年輕人的心思和視角。不算十分優(yōu)秀,但因市面上也確實是少有日本年輕人談自己國家的書,個人認為也不妨在茶余飯后茅房電車中讀上一讀。
雜文類:
馮唐《三十六大》:
自從讀了馮唐的文字,才認識到,也許文字本身就能讓人陶醉其中,再加上人的”見識“”知識“...《三十六大》,只恨不是三百六十大。
馮唐《活著活著就老了》:
讀完他的《三十六大》,再讀他的《活著活著就老了》,依舊堪稱叫絕。我愛雜文,主要是沒什么具體的時間可以讓我長時間閱讀。但從沒有誰的雜文可以讓我如此的熱愛。真心推薦一下啊。
陳丹青《談話的泥沼》:
身邊總會有那種飽讀詩書的人,但聊長了會發(fā)現(xiàn)有些人雖然學識了得,談話間卻沒什么營養(yǎng)?础墩勗挼哪嗾印纷屛腋訄孕抨惖で啻蟾啪褪悄欠N學識不見得多大,但思想?yún)s十分的深刻的人吧。有時候再大的“學識”少了“思想”的潤滑,還是會多少顯得干燥無味。
陳丹青《荒廢集》:
陳丹青的雜文在前些日子大概終于籌齊了,但只可惜一直沒能讀完。陳丹青的雜文讓我明白,所謂的言論自由的邊界,其實是聰明人一點點撐出來的。比起天天抱怨言論的邊界太窄,不如多動腦子想想如何表達。老羅說“誠實是個奢侈的品”,我想也許是因為想要誠實的說話,不僅需要勇氣,且更需要智慧,好讓別人接受你這份不見得“好”的誠實吧。
韓寒《通稿二零零三》、《毒》、《草》、《雜的文》、《可愛的洪水猛獸》、《青春》:
韓寒的雜文從初中開始便伴隨著我的青春期。得承認,及時在我最瘋狂崇拜韓寒的初中時代,我也一直不喜歡他的小說,因此我也只讀了他的雜文,應該時幾乎所有的。還記得當年追看韓寒和李大眼的博客,得知出了新書,即使在網(wǎng)上看了依舊興致匆匆的買回家,再一口氣讀完,F(xiàn)在想來...青春期一直沒得到愛情的眷顧,是否和讀了太多的韓寒和李承鵬的雜文,而錯過了馮唐的青春三部曲有關(guān)呢?...=。=
經(jīng)管類:
丹·艾瑞里《怪誕行為學》:
身為一名文科的美術(shù)生,讀經(jīng)濟類書籍,其實并不是件輕松的事。說真的,要不是老羅(羅永浩)推薦,我有可能這輩子都不會碰經(jīng)營管理類書籍。但不得不說這一次的嘗試確實打開了我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可以不夸張的說,從此我看世界再也不一樣了。曾經(jīng)身為一個典型的文宅(文青宅男)我的眼里只有風花雪夜,現(xiàn)在終于開始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理性主義了。身為一本經(jīng)濟類著作,少不了的當然是大量生動的案例;作者用這些有趣的案例,一次次的顛覆你的“三觀”。你要是個奸商,這絕對是你不得不看的佳作;你要是個良民,那你便能借此躲開奸商為你挖的一個又一個的深坑。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引爆點》:
沒錯,這本也依舊是老羅推薦的。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和大部分傻傻的文科生一樣,以為那些所有被關(guān)注的名人名牌的一夜走紅不過是撞大運罷了。而馬爾科姆要對我們說的,或要向我們解釋的則是這種大運是如何裝上的。讀完之后,讓我明白了世間萬物都是有自身發(fā)展的理由的,而就像佛家所說的那樣“菩薩為因,凡夫為果”。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異類》:
沒錯,這就是傳說中一萬個小時的真正出處。對完了這本書,讓我開始明白:偉大都是熬出來的。也開始對所謂的職業(yè)規(guī)劃有了新的認識。個人認為,雖說是本經(jīng)濟類書籍,但閱讀后也不乏許多心靈雞湯類書籍所能給你面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且因為他舉出了大量的案例,因此讀后所得到的勇氣和信心不是短暫或盲目的。個人認為《異類》不僅能帶給你經(jīng)濟類書籍的智慧,且還能給你成功學或心靈雞湯類書籍所帶給你的信心與勇氣,且比成功學或心靈雞湯類書籍好上太多了。
馮侖《野蠻生長》、《理想豐滿》、《偉大是熬出來的》:
最早接觸馮侖是看他的演講,之后變買了他的書,一看就愛上了。身為一名企業(yè)家,卻有著文人的情懷和學者的風范。談現(xiàn)實問題深入淺出詼諧幽默。馮侖將中國民營企業(yè)分成了“野蠻生長”的時代和“理想豐滿”的時代,感慨“偉大是熬出來的”。其實不僅是中國的民營企業(yè),普通人的一生其實也是一樣的,我們在童年也要先”野蠻生長“,強大自己,之后才有可能一點點的讓自己的理想豐滿起來,一步步熬出來?瘩T侖談企業(yè)的同時,也能體味出自己的人生。
吳伯凡 梁冬《歡喜》、《無畏》:
一直很喜歡吳老師和梁老師的《冬吳相對論》,這兩本書也是剛來日本時帶的為數(shù)不多的幾本書之一。全書深入淺出的談了許多經(jīng)濟常識,道出了許多經(jīng)營道理,并閃爍著許多世俗的小智慧和創(chuàng)新的鬼點子。讀起來輕松且愉快,也不乏許多人生的大道理。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鵝》:
不得不說好書都有些難讀!逗谔禊Z》給我最大的啟發(fā)便是在我炒股時下意識的風險預防,并讓我堅定的拋棄了信息面和政策面的分析,更多的以技術(shù)面為主導來進行股票操作。讓我開始學著用大視角來看待自己在縱軸上的位置。每當別人給我一個所謂股票上的內(nèi)部消息時,我便會想這個消息要上傳到我這里大概是第幾手了?是真正的小眾消息還是已經(jīng)變成了大眾消息了?并提示自己股票市場里是大多數(shù)人掙錢還是少部分人掙錢呢?...以此再做出判斷。當然,我知道這本書講的不僅于此,但我得承認,這么多年下來,我能記住的僅于此了,但仍很受用。希望大家看后能有更多的啟發(fā)。
傳記類:
埃德加.斯諾《毛澤東自傳》:
還記得當年大一剛?cè)雽W時讀的第一本書便是這本斯諾寫的《毛澤東自傳》,個人對中國人寫的毛和日本有關(guān)的書始終帶著一些偏見,始終認為中國人寫的毛,要不就把他捧成了神明,要么就把他貶為了惡魔,個人覺得可能美國人寫的毛能稍稍靠譜一點,個人認為啦。并且斯諾當時也確實從延安開始跟著紅軍一路革命,并不僅僅只是后來的觀察者,很多時候也是當時的經(jīng)歷者。還記得斯諾貌似在前言里說過這么一句話(原話記不清了。好珴蓶|教會了中國三代人如何公然造翻,最后自己卻成為了天子金科玉律,這可能是他最大的悲哀吧。我想,這句評價也許比搞什么幾幾開更能令大家深思吧。
沃爾特.艾薩克森《喬布斯傳》:
我在大學讀這本書的時候其實還未曾使用過任何蘋果的產(chǎn)品,當時在得知喬布斯逝世消息的時候,我第一時間便在網(wǎng)上訂了這本書的第一版,還記得連我這種提筆忘字處處錯別字的人都能從中讀出許多錯別字來,但仍然無法阻止這本書本身給你帶來的閱讀快樂。這本書給我?guī)碜畲蟮膯l(fā)其實是:在我"成了"之前說,別人就覺得我"裝";在我"成了"之后說,別人就覺得我"牛"。喬布斯當年退學時,身邊也會有很多人覺得他傻逼;當他在車庫里成立蘋果時,他身邊的人也有許多覺得他裝逼的;以至于當他在公司里桀驁不馴的"指點江山"時,別人都對他這種"裝逼"的行為忍無可忍了,直接把他趕出了他自己成立的公司;但…當他"成了"之后,所有人都一致確定他不是個傻逼,也不會懷疑他裝逼,都只覺得他牛逼了。但想想,難道在喬布斯成了之前他就不牛逼了嗎?所以…很多時候"裝"與"不裝",其實不在于當事人本身,更多的在于旁觀者的眼光。堅持把做正確的事情,早晚世界會給你一個公平的評價的。
王石《道路與夢想——我與萬科20年》:
其實我個人并不喜歡王石的靈魂系列叢書,讀來還是覺得企業(yè)家既然是做實事的,那么還是談一些實際的東西更好。雖然我更喜歡任大炮,但相較任志強的《野心優(yōu)雅》,我還是更喜歡王石的《道路與夢想》,感覺寫的更實在,且不啰嗦。都知道萬事開頭難,而王石這本就是講了他的開頭。雖然萬科的故事還在繼續(xù),王石也依舊活躍,但現(xiàn)在看來,這開頭的二十年,也許能給我們更多的啟發(fā)。畢竟認識一件偉大的事物,不如了解它是如何變得偉大的。
文學類:
劉慈欣《三體》:
早有人向我推薦《三體》,但因為我不喜歡小說就遲遲未看。而不愛小說的原由主要代入感總是不夠。那些莫名其妙的喜怒哀樂即使是套上了堂皇的文學描述也還是顯得邏輯弱智。《三體》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但用宏大的邏輯所編織的世界,從另一個維度闡釋了文學的燦然。讀時只嘆相見恨晚。讀《三體》不僅稍稍拓寬了下我那可憐的理科知識儲備,更多地是劉慈欣用他那幻想的星空拉伸了我的思考深度。到最后甚至都不是故事引發(fā)思考,更多的變成了宏大的哲學思考引導著故事的發(fā)展。是難得的硬科幻,讓人感慨即使是在這個庸碌的"小時代"里,宏大敘事結(jié)構(gòu)依舊屹立不倒啊。
波爾.安德森《宇宙過河卒》:
我其實并不喜歡讀小說。主要原因是代入感不夠,讀著讀著便會不自然的想要跳出來吐槽,"為什么要哭,至于嗎?""這個選擇也太傻了吧...""就這么一見鐘情了?騙人吧。...其次,就是市面上許多所謂好的小說,總是用語言設(shè)計門檻。明明一句簡單的話語能說清楚,卻偏要往怪里頭說。自以為用詞藻堆砌起了漂亮的句子,實則毫無心意。我當然也是喜歡語言好的小說了。但我所喜歡"語言好"的小說前提是先給了一個獨特的視角,然后才是是否用了生動的語言來描繪!队钪孢^河卒》整部小說將男人的夢想推及至極點,不僅在跨越千辛萬苦之后,陪同"上帝"一同目睹了宇宙的涅槃再造,男主角最終還以絕對壓倒性的人格魅力收獲了兩個美人的愛慕。浪漫與大敘事齊飛,兩性與硬科幻一色。堪稱叫絕。
阿西莫夫《基地》:
雖被稱為科幻史上不可逾越的兩座高峰之一,但自感覺其實《基地》要比《三體》好讀許多。宏大敘事展露無遺,也隱約感到阿西莫夫貌似有借基地故事來從新述說注解一遍人類文明史;將人類對于星辰的理想以及對自身文明的反思一勺給燴了的野心。但可能是因為翻譯的版本太早,讀時遇到一些具有時代特征的詞語時,常常會感覺有那么點怪,這可能是閱讀本書的唯一遺憾了吧。
馮唐《萬物生長》:
看完馮唐的《萬物生長》,再看電影,又是一陣的欲哭無淚,悲從中來。本想祭奠一下自己逝去的青春,才恍惚間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根本就沒啥青春可緬懷,只是自以為是,卻碌碌無為的渡過了。即無才高八斗的過去可以吹噓,又無愛情的滋養(yǎng),想了半響也沒搞清楚到底誰是誰的因果,也許互為因果吧,想想都是報應。我愛馮唐,更愛他的作品,哪怕我知道他即沒他吹噓的那般牛逼,也更不及我心中的那般偉岸,但這并不妨礙我依舊愛他,更愛他的作品。個人還是覺得電影拍的要比小說好那么一點,哪怕我可能更喜歡小說,但也不能阻止我發(fā)現(xiàn)小說在最后還是有些問題的,而電影至少將這些問題變得合情合理了那么一些,哪怕我自己并不覺得我上當了,但也不妨礙我隨著電影的喜怒哀樂而發(fā)泄一下自己的情緒。但我想,我喜歡小說的原因也許就是生活往往并不會與我們相像的那般合情合理吧。一部描繪青春的作品,有理想但不是主線,有愛情但并不美滿,哪怕你早已猜出柳青與秋水終會適時的相見,但仍會被柳青相見時滑過她那動人面龐的一絲淚痕所打動。我知道,這感情很庸俗,這劇情也很老套。電影在相見那一刻戛然而止,但生活卻往往在這一刻才油然而生。
馮唐《北京北京》:
不看電影還好,看了,見到柳青,滿腦子都是范冰冰那張精致的小臉?上г谖蚁胂蟮目臻g中始終無法把秋水過渡到韓庚,怎么看怎么都是馮唐,還是40的老馮唐和精致的小范爺…青春期沒讀什么青春讀物,算是給自己逝去的青春補上一個緬懷了吧。
馮唐《不二》:
劉勰說"志不出于淫蕩,辭不離于哀思",歐陽修說"書有未曾經(jīng)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馮唐說"世上不缺好人,缺的是訓練有素的流氓"。雖不愿承認,但似乎又是那么會事兒。馮唐自己說,《肉蒲團》負責手淫,他的《不二》負責意淫。但同樣是談性,馮唐的《不二》談的很敞亮,很積極,很幽默;同樣是意淫,意的不做作,不猥瑣,不故作悲壯。雖一股子自戀,卻還摻雜著大量的自嘲,內(nèi)心很強大,介于混蛋與英雄之間。他說他之所以寫"黃書",是因為一想起我們美好的下一代,都是靠著非我族類的日本AV或非我教義的基督教教派的《查泰來夫人的情人》和《巴黎屋頂下》啟蒙,做為中文作家,他感到內(nèi)疚。當然他還說過,寫作是為了消解他內(nèi)心的腫脹。但無論如何,至少我不認為《不二》是一本淫書,更準確的說,應該至少是本奇書。
馮唐《素女經(jīng)》:
看完馮唐的《素女經(jīng)》,發(fā)現(xiàn)馮唐這次依舊是“意淫”,而非“手淫”;依舊負責解決精神上的問題,而非肉體上的困惑。 借王爾德把文學分為“寫的好的”與“寫的不好的”,其實寫性的作品也是一樣,也可以分為“寫的好的”與“寫的不好的”。那什么算“好”?什么又算“不好”呢?白樺曾經(jīng)評價王小波說“王小波寫的性一出來,把以前所有人寫的性都斃了”。這大概就是“寫的好”的了吧。同樣是寫性,“寫的好”的會讓讀者通過性,窺探出愛的美好與絢爛;而所謂“不好的”,大概就只是通過性來撩撥讀者內(nèi)心的情欲罷了。這大概也是藝術(shù)作品與淫穢作品的區(qū)別吧。就好像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shù)大師們所描繪的人體,單按尺度來看,實際與如今東瀛島國的AV并無多少差異。但一個是通過人體,讓人們感受自然體態(tài)的美好;而另一個則是單純的消費人們內(nèi)心的性欲。許多事情看表面貌似無異,實則相去甚遠!端嘏(jīng)》整篇寫于性卻見于情。當男女主人公毫無保留的相擁時,你不會懷疑愛情的存在。那時,性是美好的,敞亮的,哪怕婚外偷情,你感受到的都是磊落的愛情。但在最后,彼此相疑,正妻以現(xiàn)代手段監(jiān)控,“小三”以“交出手機”相逼,她們談的都是感情,沒有性的絲毫參與,但讓人感受到的卻是邪惡的,讓人窒息的…姑娘們以愛情的名義殘害的生靈,包括她們自己,比她們以愛情的名義拯救的生靈多的太多。而愛情的風險其實往往只是來源于愛情剛發(fā)生的時候,因為我們都沒有想過感情會變壞,愛人會失去。
兩性類:
肉唐僧《被劫持的私生活》、黃愛東西《我有一個同事》、不加V《男女內(nèi)參》:
肉唐僧的《被劫持的私生活》,是從歷史角度來談性、婚姻和愛情的,談的很生動,不無聊,且很實在。然后就是黃愛東西的《我有一個同事》,是從性科普的角度談的,而且作者還是個風趣的姑娘,看的都讓人想入非非。最后就是不加V的《男女內(nèi)參》,是從一個女性的角度談兩性關(guān)系的,也很有趣,值得一看。讓我認識到好萊塢大片里的愛情之所以讓我們看的過癮,是因太少。但想想要是愛情這種東西如街邊燒烤一般,1塊錢1串還買10贈1的話,我們可能也就不那么稀罕了吧。
暖小團《懶得甜美》、暖小團《成人之美》:
不得不承認,暖小團總能在話語間不經(jīng)意的戳中別人的癢穴,至少戳中了我的了,勾引著讀者向下深入。好似遇見一名相貌平平卻又風情萬種的姑娘,沖動,并不僅僅是緣于本能的襠下一緊。感覺雖不算什么美文,也不見得真的把人情冷暖寫盡,但如果你想把茶余飯后的消遣搞得風趣一些,讓自己的無聊時的思考能再開闊一點,且不那么費腦子的話,可以讀一下。
醬子《快食慢愛》:
我始終有些懷疑,《快食慢愛》的作者醬子是《男女內(nèi)參》的不加V 。不僅僅是對性的看法十分相似,甚至許多細節(jié)都形影相對...喜歡這種有趣的書,對性的觀點敞亮陽光,不乏讓人會心一笑的觀點和逗趣的語言?梢栽诘蕊w機等車等人蹲茅房地鐵的時候讀讀看,至少我基本是這樣讀完的。
藝術(shù)類:
貢布里希《藝術(shù)的故事》:
感覺每個學藝術(shù)的貌似都得在大學里讀讀貢布里希的東西。其實現(xiàn)在想來,貢布里希的美術(shù)史基本忘得差不多了,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獲是帶著一直發(fā)展的眼光看藝術(shù),并試圖理解每一時期的藝術(shù)于下一個時期藝術(shù)的傳承關(guān)系,以及于大背景之間的關(guān)系。現(xiàn)在在網(wǎng)上已經(jīng)查不到我當年看的那個版本的封面了,只記得是一個土紅色的土鱉封面,且還是黑白配圖...貌似現(xiàn)在版本的好多了啊。
村上隆《藝術(shù)戰(zhàn)斗論》、《藝術(shù)創(chuàng)業(yè)論》:
這兩部書可算在我大學時代對我影響最大的兩本書了,原因是這兩本書讓我終于開始漸漸的明白了藝術(shù)與金錢的關(guān)系,以及商業(yè)美術(shù)于純藝術(shù)之間的關(guān)系。也正是從村上隆的書中,我讀到了商業(yè)配色概念以及視覺引導概念。只是可以確定的是,要上沒有這兩本書的點醒,我可能至今還看不懂任何的抽象藝術(shù)。并且也是難得聊藝術(shù)不裝,實實在在講人話的書之一。要知道,在藝術(shù)類書籍里這可是個奢侈的要求。
于小冬《于小冬講速寫》:
這本《于小冬講速寫》是我從高中開始一直在使用的書籍。也是從這本書我漸漸的開始明白所謂的畫面的節(jié)奏變化。于小東不見得是畫速寫最好的畫家,但確實是我至今位置看到講速寫最好的。讓我一直受用至今。
艾德華《像藝術(shù)家一樣思考》:
最早接觸右腦思維概念其實源自于陳惟的網(wǎng)絡(luò)公開課,但聽完之后如雷貫耳,便從網(wǎng)上搜來了這本書看,看完了更是晴天霹靂,忽然間就推到了許多我曾經(jīng)長期使用的方法,也忽然間發(fā)現(xiàn)了自己曾經(jīng)所經(jīng)歷的美術(shù)教學是多么的落后,且甚至可以說完全沒有理論的支撐,基本與工業(yè)革命前經(jīng)驗主義的師傅教學無異?膳碌氖沁@本書竟然是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寫的...這才開始明白自我教育的意義。
實用類:
楊石頭《摸著石頭過河》:
說真的,這可能是我僅有的幾本讀完了還能記得的實用類書籍了。沒辦法,我就是喜歡讀深入淺出且實用的書。經(jīng)驗這種東西我始終覺得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有到了那份兒上,也許才能有所得!睹^過河》或許就是這么一本書。你要是剛大學畢業(yè),初入一點職場,還十分受阻,這里的經(jīng)驗也許對你能有所啟發(fā)。但你要只是一學生,那顯然這些對你而言有些庸俗了,但如果你是個職場老油條,那對你而言這個反而有可能又稍稍有些過于理想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