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對我來說,不是個讀書年。俗務(wù)纏身,瑣事不斷,放電的時候多,充電的時候少,讀書多半是在旅途中,還得確保周圍沒有wifi和4G。我聽說有一款軟件叫小黑屋,啟動后,規(guī)定時間內(nèi)只能打字寫作,別的什么程序也開不了。真應(yīng)該也有這么一款讀書軟件,叫懸梁刺股。你翻開書以后,如果中間停下手干別的,就有繩套從房頂伸下來纏住脖子,然后桌下有錐子刺出。你只有兩個選擇,一是乖乖回去把書看完,二是躲過繩套和錐刺。這樣一來,哪怕你看不下書,好歹也能練出一身閃避的功夫不是? 這次的書單,不完全是推薦書單,有些只是我個人的重口味,未必適合大眾。而且書單所列,也未必是2015年出版的書,準確來說,是我2015年讀過或重讀的書。我讀的不止這幾本,不過為了湊個大全之數(shù),還是以十本為限吧。 我除了會簡單地寫一下關(guān)于書本身的評價之外,我還會談?wù)勈侨绾闻c它們相遇的。每一本我能讀完的書,背后都有一段它與我之間獨一無二的書緣。尤其在這個讀書很難的時代,一個人和一本書能夠相遇、相識、進而彼此擁有,實在是一件小概率事件。 排名不分先后。 1.《大象的退卻》
這本書講的是中國的環(huán)境史,探討中國歷史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關(guān)系,切入點非常有趣。幾千年前,大象還在中原一帶存在,然后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一步步退到西南一隅。作者從歷代文獻里,解讀出大象退卻的路徑,進而管窺中國環(huán)境、氣候變遷與人類活動,讓人耳目一新。現(xiàn)在我很喜歡看這一類的專門史,作者往往能從習(xí)見的史料里讀出新的意義和觀點來。 這本書和我的相識很有意思,是在年初我在廣州的一次簽售會上。一位讀者恰好抱著這本書過來,我對裝幀很敏感,一眼掃過去,覺得封面很對胃口。讀者特?zé)崆,向我鄭重推薦。我一直很感謝他?v然不認識,也可稱為知己了。 2.《朱雀》
故事講的是南京四代女人從民國至改革開放的人生際遇,題材有點濫俗,但這本書的寫法卻與眾不同。葛亮是個奇才,文筆不是在描寫,而是在不停構(gòu)筑令人心靈突受重擊的意象。平靜的敘述下,藏著引而不發(fā)的張力,裹挾著讀者一氣讀完。作者很年輕,可是寫民國、寫文革太傳神了,刀刀見骨,對南京的描述別具一格——反倒是寫他自己生活的現(xiàn)代這一段,氣場跌落,差了點味道。 這是我的一個朋友推薦給我,在飛機上一口氣看完,讓人沉醉的閱讀體驗。所以我原諒了它在腰封上的浮躁,畢竟這不是作者的責(zé)任而是出版社的。 3.《三案始末》
十萬字出頭,一本小書,講明宮三案的。作者文筆沉穩(wěn)細致,非常舒服。開篇從明初皇權(quán)、相權(quán)之爭入手,再敘明宮三案前因后果以及影響,一條線貫通始終,史事分剖得明明白白,用字儉省,又艱深,實是敘史良才。牽涉如此之廣,若是庸手來寫,必然拉拉雜雜幾十萬字?上蓿髡咧卦谄占盎靖拍,未能深入議論,作為明史入門特別合適。 這是我在廣州隨便逛書店,在一家小書店的一處落滿灰塵的角落里發(fā)現(xiàn)的。這就是為什么書店始終不能取代網(wǎng)購的原因。網(wǎng)購的目的性太強,很多時候不是買不到,而是不知道買什么。不像書店,進門之后,舉目一望,霎時幾十本書盡收眼底,隨走隨翻,偶爾可以撞到你不知道的好書。比如這本書,我之前完全不知道它的存在,可在角落里一眼看到,直覺告訴我這書好。若在網(wǎng)店,我可沒耐心翻上幾十頁去找這么冷門的書。 4.《火星救援》
這本科幻小說簡直萌翻我了。從大故事上來說,我喜歡這種普通人在普通宇宙的抗爭求生,它透著昂揚的樂觀主義和科學(xué)精神,這是科幻小說里最可貴也最迷人的品質(zhì)之一,精神傳承可直追《神秘島》?蛇@本小說不止如此,它有許多又萌又欠的小細節(jié),主角是個超級樂天派,自己被困火星也能自娛自樂,有著網(wǎng)絡(luò)時代的人特有的吐槽技能,讀的時候我好多次樂出了聲。 我是先看了電影,再去看的書。小說里有許多科學(xué)論述和各種小包袱,電影里沒體現(xiàn)出來。所以如果你只看了電影的話,強烈建議再去讀一下書。 5.《胡若望的困惑》
史景遷作為顏值最高的漢學(xué)家,明明可以靠臉,卻偏偏要靠才華。他的作品風(fēng)格突出,別具一格,即使不當史論來讀,同樣是個享受。這本《胡若望的困惑》講的是一個中國天主教徒在1721年被帶去歐洲,最終被關(guān)在精神病院里的經(jīng)歷。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的事跡,我們看了許多,可是這種反向遷移的,卻極為罕見。在兩個文明沒有充分接觸與了解之前,彼此的子民在異環(huán)境里如何生活、如何遭遇困難,產(chǎn)生了怎樣的困惑,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話題。至于史景遷的文筆,不需要我贅敘了,讀起來通暢利落,門檻不高。 6.《何以中國》
這本書細致地介紹了古代群落遺址的考古成果,徐徐由點及面,勾畫出最早的“中國”是何圖景。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作者態(tài)度非常嚴謹,不輕易下結(jié)論,不發(fā)驚人之語,誠懇地探討各種推論的不足和局限,令人欽佩。 7.《清代蒙商述略》
小書裝幀極素凈,紙質(zhì)舒軟,尤其喜歡里面附的地圖風(fēng)格,折在一側(cè),既不喧賓奪主,又便于閱讀時查詢。里面主講清代蒙古商業(yè),大至朝廷政策商路規(guī)劃,小至商號股份駝隊細節(jié),怎么一房一房地趕羊,走在路上落腳何處,守夜按什么次序編班,到地方吃什么肉吃什么菜,賬期怎么計算,一個小伙計怎么培養(yǎng)成大掌柜,事無巨細,皆有涉獵考據(jù),非常細膩。所以千萬別被這個難記的名字給騙了,這是一部生動的商隊生活史。 這是我的一位朋友寫的,他為這事甚至專程去考察過駝隊后人,用功之深,可見一斑,強烈推薦。 8.《清代文獻辯偽學(xué)研究》
名字有點裝,內(nèi)容有點硬,主要內(nèi)容是對清代學(xué)者整理古代文獻、分辨真?zhèn)蔚木C述。不過我是把它當推理小說看的。里面有大量有趣的例子,過程跟破案差不多,可以看到清代這些福爾摩斯怎樣從一本古書的蛛絲馬跡里發(fā)掘線索,然后抽絲剝繭,用無懈可擊的方式證明,這本書是偽造的,好玩極了。 這是我前幾天在西安的書城里閑逛時買到的,可見閑逛是非常必要的。另外我一直有個遺憾,清代的小學(xué)發(fā)展,目前還沒人能深入淺出地從頭到尾講一遍。這段歷史,可是有太多奇人和八卦可以挖掘了,當成清代學(xué)術(shù)版的生活大爆炸都不為過。 9.《懷俄明故事》
作者安妮普魯,《斷背山》的故事,就是從這本短篇小說集里選出來的。這一個系列的短篇小說,充滿了粗糲的蠻荒味道,就像是用水牛皮的靴子踩在沙石地上,用鞋后跟把砂礫踩得咯吱咯吱響。這些故事不是那種情節(jié)巧妙的奇趣彩蛋,而是在把一些懷俄明普通人的生活狀態(tài)撕裂,露出里面的西部本性。紐約時報說它筆法狂暴、震撼,嫻熟,一筆將人物帶至邊緣,再讓人物超越極限,很是精準。 媳婦幾年前推薦給我,在一開始我是拒絕的,心里想“是《斷背山》的作者啊,哈哈哈……“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直到媳婦又一次推薦,我才勉為其難地翻開。本以為是小清新腐文,結(jié)果開篇就被《剝了一半皮的閹!方o撞得頭破血流,再也放不下了。 我覺得有必要做個節(jié)選: 喔,嗯,她邊說邊將辮子往后甩,每年錫頭宰殺一頭閹牛,就足夠他們吃整個冬天,可煮,可炸,可熏,可油燜,可焦烤可生吃。有一次他走到畜棚旁邊,以斧頭狠狠劈了閹牛一下,大牛昏了過去。他綁起它的后腿,吊起來,戳進刀子,把浴缸往下塞,以接住流出的血。等血流得差不多了,他放下公牛,開始剝皮,從牛頭開始,在牛頭后面劃一刀,割到眼睛和鼻子,然后將牛皮往后剝。他沒有砍下牛頭,只是繼續(xù)往下剝,由懸蹄至跗關(guān)節(jié),向上剝至大腿內(nèi)側(cè),然后剝到陰囊,再向下剝往腹部中央,向前剝到胸口,向后剝到牛尾,F(xiàn)在他準備側(cè)剝,剝下強韌的牛皮。側(cè)剝是件很累人的工作——(老頭點點頭)——他才剝到一半就開始想吃晚餐。所以就把剝到一半的公牛留在地上,走進廚房,不過離開前先割下牛舌,因為牛舌是他最喜歡的一道菜,煮熟冷卻后,可以配著錫頭太太裝在勿忘我茶杯里的芥末來吃。于是他把牛放在地上,自己去吃晚餐。晚餐是雞肉加湯團。本來是白色的雞,養(yǎng)到后來卻變成藍色。沒錯,先生,就跟你老爸的眼珠一樣藍。 10.《美食家》
83年的小說,講的是蘇州一個吃貨的一生。主旨是蘇州美食,卻不用怎么鋪排渲染,其味自現(xiàn),筆力了得。從美食變遷又映射到人生際遇,雖苦不悲,從容淡定,還透著一絲自嘲幽默。汪曾祺的東西看完了,讀這一篇也可解饞下飯。作者選了一個有趣的視角,主角對里面的美食家始終保持著一種略帶批判的態(tài)度,可筆法上,才透著幾絲主角才有問題的暗示。 當然,這些不是重點,重點就是美食啊。能讓人看了以后頓覺腹中饑餓的美食文字,一定是好的。這本書也是媳婦推薦的,我一聽是講吃的,立刻就跑去看了。她推薦其他書給我時,我可從來沒這么積極過,我沒想到,這也是跪鍵盤的罪過……
最后附贈一本,我夏天在西安附近的草堂寺里閑逛,一位居士塞給我這個,免費的。我至今也不明白為啥他偏要給我,用不上啊,還是留給更需要的人吧! 馬伯庸的微信訂閱號是“mbycl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