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美國文學的支柱是由兩個小說家構成的:威廉·?思{和索爾·貝婁,他們是20世紀的梅爾維爾、霍桑和馬克·吐溫。——美國作家菲利浦·羅斯 索爾·貝婁(Saul Bellow,1915—2005)被譽為海明威與福克納的文學繼承人。他曾三次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一次普利策獎;1968年,法國政府授予他“文學藝術騎士勛章”;1976年,由于其作品“融合了對人的理解和對當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貝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出版于1953年的《奧吉·馬奇歷險記》使貝婁一舉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學地位。其后,他陸續(xù)出版《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賽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禮物)(1975)、《系主任的十二月》(1982)等。這些作品袒露了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苦悶,從側面反映了美國當代“豐裕社會”的精神危機。其創(chuàng)作生涯中,貝婁集學者與作家于一身,他在創(chuàng)作上繼承了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某些傳統(tǒng),并采用了現代主義的一些觀念和手法,極富創(chuàng)造性地塑造一些充滿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 此次我們推出的諾獎得主索爾·貝婁作品集,一共八部,包括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奧吉·馬奇歷險記》《赫索格》《賽姆勒先生的行星》,獲得普利策獎的《洪堡的禮物》,“現代文庫”百部最佳英文小說《雨王亨德森》,以及與中國讀者久未謀面的《抓住時機》《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拉維爾斯坦》。 第八屆英國切爾滕納姆插畫獎得主、年輕插畫師馬岱姝根據小說情節(jié)創(chuàng)作了插圖,并設計了封面。其設計風格成熟、沉穩(wěn),色彩低調冷靜。在裝幀上,封面用紙采用了還原度高的高彩印畫特種紙,內文則使用顏色略黃的70克灝源膠版紙,以彰顯索貝·貝婁小說的經典氣質。 整套書以菲利普·羅斯《重讀索爾·貝婁》一文為總序,對索貝·貝婁不同作品的特點進行了高屋建瓴的評價和闡述。 奧吉·馬奇歷險記1953年
《奧吉·馬奇歷險記》是貝婁的成名作,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馬奇是來自貧民窟的猶太少年,自小起周圍的各色人等都想支配他的命運。因為貧困,他從事過許多職業(yè),但只要發(fā)現有被控制的危險,他便立即抽身走開。他雖然沒有失去“自由”,但也找不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他曾想到美麗的大自然中辦一所孤兒院,把愛播向人間,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小說結束時,他成了倒賣戰(zhàn)爭剩余物資的掮客。 《奧吉·馬奇歷險記》在索爾·貝婁的創(chuàng)作道路上占有獨特的地位,自此伊始,貝婁開創(chuàng)了描寫自我意識和異化社會、反映自我和現實矛盾的主題,并在敘事藝術上創(chuàng)立了一種獨特的“貝婁風格”,即一種將戲劇性自嘲和嚴肅思考相結合的風格,為此后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和藝術基礎。 1954年《奧吉·馬奇歷險記》獲美國國家圖書獎,進入蘭登書屋“現代文庫”和《時代》周刊各自評出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名單。
抓住時機1956年 《抓住時機》描述了威爾姆·阿德勒失敗又瘋狂的一天。 索爾 ·貝婁在這部小說里影射了他和保守的父親的關系:威爾姆是一個失業(yè)、身無分文的末流演員,剛和妻子分居(但對方為了經濟問題又拒絕離婚),絕望之中他向德高望重的醫(yī)生父親阿德勒醫(yī)生求助。在百老匯附近的酒店里,猶太人父親用實用主義的冷漠批判了威爾姆的逃避、空虛和缺乏遠見,并拒絕他的資助請求——而在百老匯附近的期貨交易所里,神神叨叨的偽哲學家、真騙子塔木金正把威爾姆的最后一點積蓄投入荒唐的交易,并逃之夭夭。在喋喋不休、夢囈般的自我清算中,威爾姆沖進一場葬禮,用淚水化解了“自我的負擔”。
雨王亨德森1959年
《雨王亨德森》出版于1959年,是索爾·貝婁的代表作之一,據說是他自己最喜歡的一部作品,講述了一個尋找精神家園的故事。百萬富翁亨德森由于精神極度空虛,渴望找到人生的意義。他翻遍了家中的藏書,希望找到能啟發(fā)他的格言,結果只找到父親當年作書簽用的一張張鈔票。無聊之余,他甚至在豪宅里養(yǎng)了一群豬,弄得骯臟不堪,家人抱怨。于是,他離開了文明社會,深入非洲內陸的原始部落,開始了自我探索的心路歷程。在歷盡種種艱辛和危難之后,他倉惶逃回美國。 小說富于象征意義,充溢著現代喜劇的反諷意味,好心而常犯錯的亨德森在作家的調侃之下也就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現代“堂吉訶德”。在蘭登書屋“現代文庫”評出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名單中,《雨王亨德森》位列其中。 赫索格 1964年
赫索格是一位博學多識的大學教授,他品格高尚,為人敏感善良,但是現實生活卻處處跟他過不去,特別是妻子瑪德琳和摯友瓦倫丁的私情讓他的精神處于崩潰的邊緣。從此他變得行為怪誕,不停地給人寫信,但一封也未寄出。他無論走到哪里,都提著這只裝滿信件的旅行包。和妻子離婚后,赫索格在紐約和花店女主人雷夢娜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雷蒙娜非?释秃账鞲窠⒁粋寧靜的家庭,可是赫索格對婚姻已經害怕了。一天,他忽然心血來潮,回到芝加哥,一是看望女兒,二是想殺死前妻和瓦倫丁。但在目睹了瓦倫丁細心照顧他女兒洗澡后,打消了殺人的念頭,積郁許久的恨剎那間都消失了。 在貝婁的小說中,《赫索格》被公認為是他創(chuàng)作技巧運用得最成熟、最能體現他的創(chuàng)作特色的作品,在他整個創(chuàng)作歷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也是他涉及社會問題最多的一部小說,內容豐富,寓意深刻,分析精妙,手法多樣,真實地表現了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在現代社會中的苦悶與迷惘,追尋和探索。 《赫索格》出版于1964年,1965年獲美國國家圖書獎,被英國讀者選為二戰(zhàn)后12部用英語創(chuàng)作的最佳小說之一。 賽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年 小說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紐約市上西區(qū)為背景,記錄了早春的三天里主人公賽姆勒先生飽含思索和批判力量的內心獨白,通過黑人扒手這條主線揭露了當時社會的精神墮落和人道主義危機。文中這位七旬老人豐富而深邃的思想觸及猶太意識、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社會批判和人類終極生存等多個方面,時而反顧歷史,時而切入現實,今昔穿插,時空交錯,對六十年代的美國,甚至整個西方世界的社會風貌作了一次觸及靈魂深處的掃描。 與《赫索格》一樣,《賽姆勒先生的行星》以呈現主人公的意識為主,因此,它不具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情節(jié),從內容上看可謂一部思想小說,而從表現形式上看則是一部意識流小說!顿惸防障壬男行恰钒l(fā)表于一九七〇年,一九七一年獲美國國家圖書獎。 洪堡的禮物 1975年 普利策獎得主、法國榮譽軍團騎士、中年作家查里·西特林在走過了一段人生成敗道路之后,才開始回憶起他的亡友洪堡·弗萊謝爾。他對潦倒而死的前輩詩人兼導師和摯友的洪堡一直心懷歉疚,洪堡曾教他認識藝術的力量,要他忠于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精神。得到洪堡提攜而功成名就的西特林在洪堡貧病交加時卻并未伸出援手。最終同樣落得物質和精神雙重破產的他,卻借助洪堡留給他的劇本提綱擺脫了物質危機。這時,他忽然悟到人生的真諦。于是,他用一部分錢重新安葬了可憐的洪堡,其余的則希望能有助于自己“新的生活”。 《洪堡的禮物》是索爾·貝婁的第六部小說,出版于1975年,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1976年獲普利策獎。小說暴露了物質世界對精神文明的摧殘,真實地再現了當代美國社會光怪陸離的生活畫面。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1987年 著名植物學家貝恩·克拉德事業(yè)上成就斐然,生活上卻不盡人意。他是個理想主義者,向往一種純潔浪漫的愛情,一個共享天倫之樂的傳統(tǒng)家庭。在第一次婚姻失敗以后,貝恩吃盡了追求女人的苦頭。他獨身十五年,爾后與一位比自己年輕二十歲的妙齡女郎結婚?蛇@位名醫(yī)家的獨生女并非自己的理想妻子,貝恩內心深處仍有那么一種無以排遣的孤獨感。他原想根據自己的理想設計生活、設計自己,結果卻被生活所設計。他不得不在夜深人靜時在禱告中向上帝哭訴:天哪,哀傷更致命!
拉維爾斯坦 2000年 《拉維爾斯坦》是索爾·貝婁的最后一本小說,觸碰了性、愛欲、死亡和精英政治等多個命題。八十四歲的貝婁以著名學者艾倫·布魯姆為原型,講述了學者拉維爾斯坦和作家齊克之間的友誼和對話。 拉維爾斯坦是著作等身、富有的政治學教授,享受物質和精神雙重的精英地位;齊克則是一個面臨婚姻危機的中年作家,也是拉維爾斯坦隱秘的門徒——罹患艾滋病的拉維爾斯坦追慕永恒,卻也不放棄任何可能的世俗的享樂、他委托奇克為自己撰寫傳記,講述自己對人類最重要命題的見解——后者得以窺見一個高等知識分子的虛榮、真誠和恐懼。 在拉維爾斯坦死后,齊克和拉維爾斯坦的學生羅莎曼結婚,在加勒比海邊一次食物中毒的瀕死體驗中,回溯自己對生命和拉維爾斯坦的思考。
索爾·貝婁作品集(8冊) 平裝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