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關于中國農村的書,中國農村圖景


作者:著名作家     整理日期:2022-07-17 12:44:24

今天的中國農村是什么樣?今日中國農村,村里基本只剩老人和孩子,青壯年農工則飄流到城市載浮載沉,在城市、工廠中貢獻他們的青春年華……推薦書小編今天推薦幾本關于中國農村的一些書。

《中國在梁莊》

  關于中國農村的書,中國農村圖景

作者:梁鴻
中信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今日中國農村,村里基本只剩老人和孩子,青壯年農工則飄流到城市載浮載沉,在城市、工廠中貢獻他們的青春年華……2008年和2009年,學者梁鴻利用寒暑假回到家鄉(xiāng)梁莊,中原一個偏遠、貧窮的小村莊,踏踏實實地住了將近五個月,每天都和村莊里的老人、中年人、少年一起吃飯說話聊天,對村里的姓氏成份、宗族關系、家族成員、房屋狀態(tài)、個人去向、婚姻生育做類似于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調查,而后寫下《中國在梁莊》。

《中國在梁莊》不是一本討論鄉(xiāng)村問題該如何解決的圖書,作者想要記錄下的,是梁莊在面對農村經濟轉變的過程中,那些不被看見的風景——在中國的當代鄉(xiāng)村,有無數(shù)個梁莊和梁莊的故事,村莊變?yōu)椤皬U墟”,小學淪為“豬場”,親情越來越淡漠,曾經凝聚過一個村莊的禮俗、道德也都逐漸失去,大家互不相干,只為自己而活——因為村莊是中國文化形態(tài)的最基本單位,它的喪失,意味著最徹底的失去。

  關于中國農村的書,中國農村圖景
梁鴻

梁鴻并不認同很多論者的觀點,比如“鄉(xiāng)村已經完全陷落”,但她承認“它又的確是千瘡百孔的”;她也并不認為農民的處境“已經到了最艱難的地步”,但整個社會最大的問題又確實集中在農民及鄉(xiāng)村那里;鄉(xiāng)村在加速衰落,朝著城市的范式飛奔而去,仿佛一個個巨大的贗品,“中國現(xiàn)代化轉型以來,鄉(xiāng)土中國在文化、情感、生活方式與心理結構方面的變化是一個巨大的矛盾存在,難以用簡單的是非對錯來衡量!。

書中所述農村之現(xiàn)狀,在沒有農村生活經驗的人看來,那些紀實簡直像小說一般匪夷所思,聽上去曲折離奇的故事,一方面述說著鄉(xiāng)村殘存宗族關系的羈絆,另一方面也揭露著某種狂瀾正在以無法挽回之力改變著鄉(xiāng)村。

《后村的女人們》

  關于中國農村的書,中國農村圖景

作者:李銀河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后村的女人們》是一本探討當代中國女性生存狀況的田野調查筆記。后村位于河北與山東交界,這個村落行政區(qū)劃上屬于河北,也是當代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在這里,幸福指數(shù)最低的是中老年婦女,年齡越大的農村女性,對童年和少年時代的回憶就越辛酸,這些記憶固然有些屬于時代的不幸,其實也確實暗含了男女性別的差異在內。

作為中國當下旗幟最為鮮明的女性研究專家,李銀河寫過《婦女:最漫長的革命》、《女性權力的崛起》、《女性主義》等著作,在《后村的女人們》這本書中,她筆下的文字真實再現(xiàn)了中國廣闊土地上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寂寞人群,展示了她們生活在有形與無形的家庭、社會權力體系之中的喜怒哀樂。這本書大致可看作是一個時代各個年齡段中國女性生活現(xiàn)狀的寫真,同時也可以看作是當代中國社會女性生存研究的一個切片——當然,她們的回憶與口述部分,更可以視為一個時代的群體歷史。

  關于中國農村的書,中國農村圖景
與老一代女性的生活狀況相比,年輕一代的女孩子情況顯然較為改觀,她們不僅可以與男子一樣接受教育,而且在戀愛、婚姻等問題上具有相當?shù)淖灾鳈唷>同F(xiàn)實而言,當代中國女性地位的改觀來自各方面的原因,比如外部世界對中國民間的影響,再比如《婚姻法》中女性權利的寫入;另外,近三十年經濟的發(fā)展與中國宗法家庭觀念的分崩離析也是重要的原因--正是以上幾方面的綜合作用,最終促成了當代女性家庭與社會角色的變化。

但是在更為廣大的視野里,女性的家庭地位與社會地位仍然偏低,在與男性的對比中,就業(yè)、家庭分工、家庭暴力等領域存在的問題仍然突出--這一點,尤其表現(xiàn)在農村。從李銀河的后村調查中可以看出,中國的女性權利覺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對于最廣大的女性群體而言,她們并沒有采取西方女性的激進策略,這本身也與傳統(tǒng)中國女性受教育程度較低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有關。

《鄉(xiāng)土中國》

  關于中國農村的書,中國農村圖景

作者:費孝通
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上世紀四十年代,費孝通在西南聯(lián)大和云南大學講授“鄉(xiāng)村社會學”一課,這門課已講過多遍,最初采用美國的教本作參考,然而費教授始終覺得“不很愜意”,于是采納自己的調查材料大膽授課,后應當時《世紀評論》之約,在教案基礎之上寫成分期連載的十四篇文章,并集結為《鄉(xiāng)土中國》出版。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純粹的鄉(xiāng)土社會和農業(yè)地域,在此基礎上誕生的中華文明因而帶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與以工商業(yè)為主要經濟活動的西方文明截然不同。農人固守土地而居,形成“熟悉”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因“熟悉”而成為“俗”,常“習”之。這些“俗”因熟悉和信任而毋須以契約來固化,于是形成所謂的鄉(xiāng)土本色:一個禮俗社會。

鄉(xiāng)土社會是一個禮俗社會,也是一個禮治社會。因為鄉(xiāng)土社會屬于傳統(tǒng)的農業(yè)文明,農人固守土地,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生活環(huán)境相對封閉,自然經濟可以使人們之間不必強調太多的合作!班l(xiāng)土社會只是四季的轉化,而不是時代的變更。”前人的經驗既可作為今人的經驗,社群周而復始上演著相似的生活場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遵循傳統(tǒng)就是生活的保障,傳統(tǒng)在封閉社會中具有極強的權威性,這種權威性使人們從內心形成敬畏感,使人服膺于傳統(tǒng)。服膺于傳統(tǒng),即禮;禮即合于式。

  關于中國農村的書,中國農村圖景
費孝通在書中說:“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倍@種熟悉是經歷了數(shù)代人的生活“陶煉”出來的,從小到大、從生到死,周邊的一切都沒有變化,所有的規(guī)范都很熟悉,這讓生活于其中的人,有一種沉穩(wěn)而舒適的安逸感。他們害怕著變化,因為任何的改變都會傷及這種安穩(wěn)的生活,帶來不可預知的災難。

在這樣一個安于一隅充滿著熟人的社會里,人們會感覺到自由閑適。在這樣的社會里,貧富的差別不會很大,大家都過著差不多的生活,不用擔心外來的威脅,即使有,反正大家都一樣。在這樣的社會里,是沒有商業(yè)存在的,費孝通先生認為,“在親密的血緣社會中商業(yè)是不能存在的。”一切的交易都是靠人情去維系的,是相互之間的饋贈,漫長而不變的人生總有還禮的時候。鄉(xiāng)村社會的運轉依賴于源于熟悉的信任。

“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fā)生的。”雖說鄉(xiāng)土社會中最講究規(guī)矩,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即使那種隨心所欲的自由,它的前提亦是“不逾矩”,但這種規(guī)矩絕非法律,用費孝通的話來說,是一種“習”出來的禮俗。這種禮俗比法律更為重要,它決定著你及其后代在這個鄉(xiāng)村中的生活。

《碧山08:永續(xù)農耕》

  關于中國農村的書,中國農村圖景

主編:左靖
中信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今天,農耕文化在我們的生活中日漸稀薄,但城市生活中“吃”的問題又把農耕擺到了我們跟前:食品安全,有機農業(yè),土壤保護,轉基因作物……雜志書《碧山》第八輯推出專題“永續(xù)農耕”,分享了來自大陸及臺灣的返鄉(xiāng)青年、各地農夫市集以及來自海外的案例,試圖在這些不同地域、不同角色之間的生態(tài)農耕故事背后,探討如何“永續(xù)”——在今天的漢語中,“永續(xù)”是一個深具魅力的正面詞語,作為一種自我修復,永續(xù),以及如何永續(xù)被人們廣泛討論,并被作為一種“新知”與實踐,重新回到人間。

  關于中國農村的書,中國農村圖景
在中國,鄉(xiāng)村建設自2000年興起,返鄉(xiāng)青年在今天也已經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不過,鄉(xiāng)村建設在農耕方面幾乎是個空白,這是因為農耕是一個非常專業(yè)的領域,加之農村土地問題的復雜性,使返鄉(xiāng)青年難免又要對農耕望而卻步。不過,現(xiàn)在有越來越多的民間力量開啟了永續(xù)農耕的可能性,而且在農業(yè)的生產價值之外,越來越多的人也重新發(fā)現(xiàn)農業(yè)的生態(tài)價值、生活價值,從而體會到農業(yè)更深層的價值應該是生命的價值。





上一本:21本好看的女性作家著作 下一本:美國中學生10大必讀文學經典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關于中國農村的書,中國農村圖景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