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性的優(yōu)勢在哪里?其內在力量是什么?中國國民性的弱點又有多少?其病根又在何處? 這是每一代中國人都在思考的問題。讀讀以下10本名作,看看學者們是如何分析國民性。
《中國人的精神》
作者:辜鴻銘 著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晚清以來,中國形象被嚴重扭曲。學貫中西、特立獨行的“老怪物”辜鴻銘,于1915年出版用英文寫成的《中國人的精神》,用自己的筆維護了中國文化的尊嚴,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此書一出,轟動西方,后被譯為多種文字。
在《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中,作者把中國人和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進行了對比,凸顯出中國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國人博大、純樸,但不深沉;英國人深沉、純樸,卻不博大;德國人博大、深沉,而不純樸;法國人沒有德國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國人心胸博大和英國人心地純樸,卻擁有這三個民族所缺乏的靈敏;只有中國人全面具備了這四種優(yōu)秀的精神特質。
《吾國與吾民》
作者:林語堂 著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吾國與吾民》又名《中國人》,是林語堂在西方文壇的成名作與代表作。該用坦率幽默的筆調、睿智通達的語言娓娓道出了中國人的道德、精神狀態(tài)與向往,以及中國的社會、文藝與生活情趣。
由于該書將中國人的性格、心靈、理想、生活、政治、社會、藝術剖釋得非常美妙,并與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做了相應的廣泛深入的比較,在海內外引起轟動,美國許多知名人士推崇備至,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廣泛流傳。
《鄉(xiāng)土中國》
作者:費孝通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鄉(xiāng)土中國》是費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國基層傳統(tǒng)社會——農村的作品。在《鄉(xiāng)土中國》中,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征進行了理論上的概述和分析,較為全面的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
通覽全書,可以感受到一股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沿著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窺中國的基層社會。雖然事過境遷,但作者透視社會的眼光、觀察社會的方法,仍然充滿活力,值得借鑒。
《丑陋的中國人》
作者:柏楊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丑陋的中國人》講述了中國的歷史總是被匆忙地翻過去,但問題并沒有解決,豐厚的遺產總是包裹著問題被永久寄存,而對未來的奢望必然注定了挫敗的宿命。臺灣著名作家柏楊以“恨鐵不成鋼”的態(tài)度,強烈批判中國人的“臟、亂、吵”、“窩里斗”、“不能團結”、“死不認錯”等,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一種濾過性疾病使我們的子子孫孫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
看《丑陋的中國人》,反思我們的丑陋。
《中國人的氣質》
作者:(美)明恩溥 著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作為一個在華生活近五十年的美國傳教士,明恩溥熟悉中國的國情,了解中國民眾的生存狀況,因而他用自己的筆生動地概括、描述了中國人的一些典型性格特點。雖然有一些誤解和偏見,但大部分的觀點還是客觀犀利的,可以讓我們對那個時代中國人的生活“真相”有深刻的了解。
這是一部湮沒百年的中文譯著,魯迅先生生前曾向國人鄭重推薦此書:“我至今還在希望有人譯出《中國人的氣質》來,看了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幾點說得對,變革、掙扎、自做工夫,卻不求別人的原諒和稱贊,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
《中國文化要義》
作者:梁漱溟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每個人從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義問題,古老中國在清末以來所遭逢的民族前途問題,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個中國文化。在梁漱溟看來,中國文化既是這兩大問題的根源,也是這兩大問題的解答,關鍵在于如何來認識這種文化。對中國文化本身,梁漱溟也從一些發(fā)人深省的問題入手來探討。中國的知識、經濟和政治無一稱強,卻何以歷史悠久、廣土眾民,以至于面對強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們總說西方人是個人本位、中國人是社會本位,但如何解釋中國人的“一盤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國文明那么早就燦爛輝煌,但何以一直沒有發(fā)展出像樣的科學體系?中國缺的是民主本身,還是西洋近代國家那樣的民主……
《中國文化要義》是國學大師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原書于1949年出版,影響甚大,被譽為中國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較的經典作品。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作者:孫隆基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孫隆基先生把中國上下三千年當做一個“長時段”,用結構觀念——針對特定范圍的一種共時性設定——來研究中國歷史和這種歷史延續(xù)所生成的文化特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良知系統(tǒng)”“身體化”“和合性”等概念來總結中國文化中對“人”的設計和“二人”關系,并進一步延伸至對個體與社會關系、國家與社會關系,國家對世界態(tài)度的分析與概括。
其匠心獨運之處在于,不是泛泛地羅列出這個民族的國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談的補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萬剮的切割,給人以深處其間而欲全力掙脫的濃烈感覺,從而達到文化批判的深遠訴求。
《不淡定的中國人》
作者:梁實秋 著 出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淡定是什么?不爭,不搶,不浮,不躁,是內心到行為上的從容與平和?v觀過去到現在的中國人的行為,往往是不淡定,比如,處處可見的插隊,中國式過馬路,暴發(fā)戶式的炫耀,無時無刻的遲到……這些不淡定,深深地烙印在很多中國人身上,成為一種獨特的國民性征。
梁實秋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到這種種不淡定的表現,用淺幽默、淡批判的文筆將之描述出來,猶如一面鏡子,足以讓我們每個人對鏡自省。
《中國人的尊嚴》
作者:王小波 著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從上古到現代,數以億萬計的中國人里,沒有幾個人真正有過屬于個人的尊嚴。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里,一切尊嚴都從整體上定義,唯獨缺失了個人的位置。然而個人是尊嚴的基本單位,同樣需要體面地活著。
《王小波文集:中國人的尊嚴》是當代作家王小波的雜文精選集,收錄了《個人尊嚴》《居住環(huán)境與尊嚴》《我的精神家園》《蘇東坡與東坡肉》《奸近殺》等經典雜文。作者以深刻甚至帶著調侃的筆調針砭時事,對“個人尊嚴”“媚雅”“格調”等問題進行了有趣而深刻的分析。
《中國精神·中國人》
作者:季羨林 著 出版社: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中國精神·中國人》是大師季羨林民族精神之作,緊密契合當下的中國精神、愛國主義、中華文化復興等焦點話題,探討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所在:“中國歷史上一批窮困的知識分子,貧無立錐之地,決不會有面團團的富家翁相。中國詩文和老百姓嘴中有很多形容貧而瘦的窮人的話,什么‘瘦骨嶙峋’,什么‘骨瘦如柴’,又是什么‘瘦得皮包骨頭’,等等,都與骨頭有關。這一批人一無所有,最值錢的僅存的‘財產’就是他們這一身瘦骨頭。這是他們人生中最后的一點‘賭注’,輕易不能押上的,押上一輸,他們也就‘涅槃’了。然而他們卻偏偏喜歡拼命,喜歡拼這一身瘦老骨頭。他們稱這個為‘骨氣’。同‘面子’一樣,‘骨氣’這個詞兒也是無法譯成外文的,是中國的國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