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改編的電影


作者:著名作家     整理日期:2022-07-17 11:07:39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13部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改編的電影推薦。文學作品歷來是影視劇素材的營養(yǎng)之源,作為最受世人矚目和敬仰的諾貝爾獎,歷屆獲獎作家和他們的作品自然不會被輕易放過。放眼世界,由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及作品改編的電影不在少數(shù)。就亞洲而言,1968年諾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小說幾乎都曾被改編成電影,最著名的比如《伊豆的舞女》、《雪國》都被多次改編翻拍。而在歐美,海明威的《老人與!贰⒘_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埃爾弗里德-耶利內(nèi)克的《鋼琴教師》、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福克納的《我彌留之際》這些名著,都曾在銀幕上演繹傳奇。
  1、《柳暗花明》,原著作者:愛麗絲·門羅[加拿大],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
  柳暗花明 Away from Her (2006)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13部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改編的電影推薦
  門羅的中短篇小說讀起來像長篇一樣,不是說瑣碎冗長,而是有豐沛綿長的感覺。改編她的小說,無需像李安操作張愛玲的《色戒》那樣,在小說的基礎上不斷添加枝葉!读祷鳌分v的是老年人的情感,同為女性的導演薩拉·波莉不像《愛》的導演邁克爾·哈內(nèi)克,冷冷地刻畫了老之殘酷的形態(tài),一起慢慢變老,是最浪漫的事,也是最殘酷的事,她的電影沒有回避令人難堪的細節(jié)如老年人的性,但整體上一直散發(fā)著溫暖的光暈。
  

  2、《紅高粱》,原著作者:莫言[中國],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紅高粱 Red Sorghum (1987)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13部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改編的電影推薦
  
  即便不能說是華語之最,《紅高粱》至少也是最有力量的華語電影之一。張藝謀擅長描述中國式欲望,原著小說本就洋溢著熱烈的生命力,初次執(zhí)導劇情長片,張藝謀以初生牛犢之勢釋放了一次他急待噴發(fā)的才華。“剛開始拍的電影總是有一些特別的品質(zhì),也許以后你還能拍出更好的、更成功的電影,可是這第一次的急切感和純真卻再也不會出現(xiàn)了”,張藝謀的職業(yè)軌跡印證了德國導演施隆多夫的這句話;乜床湃A如此橫溢的作品,再看千禧年后老謀子的詭異表現(xiàn),這種變節(jié)般的變化正如莫言所說:“我真切感到種的退化”。
  3、《鋼琴教師》,原著作者:艾爾芙麗德·耶利內(nèi)克[奧地利],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
  鋼琴教師 La pianiste (2001)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13部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改編的電影推薦
  電影講了一個女教師與男學生的畸戀故事。導演邁克爾·哈內(nèi)克像個冷酷的解剖手,干練、利落、充滿才能,小說大篇幅的心理描寫沒構(gòu)成他的障礙,鏡頭冰冷無情而無比豐富,完美地描述了過度扭曲以致變態(tài)的人物心理。商業(yè)電影中作為香艷賣點的性鏡頭,在該片中如同恐怖畫面一樣,令人坐立不安,情色不再意味著欲望的快感,而是赤裸裸的絕望與無助。在這部電影上映幾年之后,耶利內(nèi)克獲得了諾貝爾獎,哈內(nèi)克在戛納兩折金棕櫚葉子。這些榮譽在他們刺探的人性面前,實在有點不足輕重,如果有什么能慰藉痛苦與黑暗,他們一定會扔掉那些至高無上的世俗榮耀。
  4、《恥》,原著作者:庫切[南非],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
  恥 Disgrace (2008)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13部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改編的電影推薦
  
  《恥》是一部非常入世的作品,準確地說,庫切以藝術(shù)家的身份干了一件社會學家的事兒。同時,他又很悲觀、很消極,不相信救贖和變好的可能,只和真實站在一起。諾貝爾頒獎詞這樣解釋他的做法:消極狀態(tài)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性格造成,也是一個人對壓迫的最后反抗,在不參與的消極狀態(tài)中進行抵抗。導演史蒂夫改編的電影,在表層意義上保持了對原著的忠誠,暴力、強奸、種族歧視等一一被呈現(xiàn)到銀幕上,主演約翰·馬爾科維奇奉獻了令人信服的表演,觸目驚心的畫面,將人的恥辱感一點一滴蔓延到觀眾身上。
  5、《鐵皮鼓》,原著作者:君特·格拉斯[德國],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
  鐵皮鼓 The Tin Drum (1979)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13部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改編的電影推薦
  
   如果說長不大的奧斯卡是個傻子,那么這是一部關(guān)于傻子的作品。透過一雙異于常人的眼睛,為我們展示了人類歷史上那段最黑暗的歷史。但戰(zhàn)爭并非電影的主角,而是一個巨大的背景板?吹侥赣H偷情和納粹行徑的奧斯卡,拒絕長大成人,他奇怪的身軀和叫喊震碎玻璃的超現(xiàn)實能力,就是荒誕世界的物化符號。導演施隆多夫?qū)υ隽舜竽懚晒Φ母木,遺憾的是,電影只止于小說的第二篇,計劃中的第三篇終未拍攝。
  6、《伊豆的舞女》,原著作者:川端康成[日本],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
  伊豆舞女 The Izu Dancer (1974)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13部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改編的電影推薦
  二十多歲的年紀,很適合書寫純愛物語;十幾歲的年紀,有著天然的圣潔。寫《伊豆的舞女》時川端康成20來歲,出演這部電影時山口百惠14歲,他們在生理上符合純愛的最佳年華。川端康成的文字有著遠超他當時年齡的敏銳,導演西河克己攜初登銀幕的山口百惠,對小說進行了一次道德的改編。內(nèi)斂而豐盈的美,哀而不傷的情感,這是一切日本藝術(shù)的特質(zhì)。川端康成的自殺似乎印證了藝術(shù)之美無法抵御存在的虛無,而美,終究永遠地被這個世界需要著。
  7、《憤怒的葡萄》,原著作者:斯坦貝克[美國],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
  憤怒的葡萄 The Grapes of Wrath (1940)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13部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改編的電影推薦
  
  這是西部片大師約翰·福特導演的一部現(xiàn)實主義佳作,講一個農(nóng)民家庭從俄克拉荷馬州流落到加利福尼亞州的故事。斯坦貝克對底層人民的同情和關(guān)注,在電影中得到了完整體現(xiàn),演慣好人的亨利·方達幾乎等同于正義的代名詞。原著曾在美國一些地區(qū)引起軒然大波,它的命運和電影中的農(nóng)民一樣,在暗如黑夜的苦難中守望著火光一樣的尊嚴,最終,頑強地活了下來。
  8、《日瓦戈醫(yī)生》,原著作者: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前蘇聯(lián)],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
  日瓦戈醫(yī)生 Doctor Zhivago (1965)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13部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改編的電影推薦
  
  導演大衛(wèi)·里恩擅長執(zhí)導史詩電影,除了《日瓦戈醫(yī)生》,代表作還有《桂河大橋》、《阿拉伯的勞倫斯》。相比政治,杰出的作品更關(guān)心人性,導演和原作者很好地踐行了這條準則。正如日瓦戈醫(yī)生被時代裹挾,帕斯基爾納克一生也被歷史碾壓著,獲得諾貝爾獎成了他人生的一大麻煩。作為英國人,大衛(wèi)·里恩讓電影人物說的是英語,如果語言是不可替代的文化,這種做法意味著背叛原著。電影流暢的敘事使震撼和感動效應如流水汩汩而出,導演在事實上維護了原著的內(nèi)核精神。
  9、《老人與!,原著作者:海明威[美國],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99)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13部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改編的電影推薦
  
  在某種程度上,海明威的小說反對動畫,他追求的是最大程度的真實:把你所知道的最真實的句子寫下來。而多用來呈現(xiàn)虛構(gòu)故事的動畫,與通常所說的真實南轅北轍,甚至可以說,脫離現(xiàn)實是動畫的基本責任。這是一部兼具水彩和油畫質(zhì)感的定格動畫,不乏唯美的畫面具有簡單意義上的觀賞性,但與海明威的真實十分遙遠,導演在此追求的是感受上的真實,除卻永不被打敗的精神,在老人的嘆氣聲中,可以清楚地體會到另一位巨匠福克納的評價:這一次,他提到了憐憫。一部動畫短片的容量,很難裝下《老人與!返娜恳饬x,就像梗概與正文的區(qū)別,這部奧斯卡最佳短片盡管發(fā)出了不辱電影的光彩,卻無法跨越電影與文學兩種不同藝術(shù)介質(zhì)的分歧。
  10、《魂斷威尼斯》,原著作者:托馬斯·曼[德國],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
  魂斷威尼斯 Morte a Venezia (1971)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13部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改編的電影推薦

  托馬斯·曼的作品有著令人嘆為觀止的嚴整和完美,導演維斯康蒂以貴族般的挑剔細致地復制了小說關(guān)于美、生命和藝術(shù)的大量探討。托馬斯·曼的老派技法在批評者那里被攻擊為缺乏創(chuàng)造力,而他以巨大的耐心捍衛(wèi)了古典的力量。他是忠于現(xiàn)實的現(xiàn)實主義者,考慮到時代環(huán)境,《魂斷威尼斯》的同性元素可以說是他忠于現(xiàn)實的例證之一。除了將小說家改成音樂家,電影沒有辜負原著,用光和影成功地傳達了托馬斯筆下的純美情感。
  11.《霍亂時期的愛情》原著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 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霍亂時期的愛情》(2007,美國)導演:邁克.內(nèi)威爾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13部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改編的電影推薦
  本片的制片人斯科特·斯坦多夫也令人佩服,他花了3年的時間不斷向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獻殷勤,才獲得了小說的電影改編版權(quán)。斯坦多夫甚至將自己比作小說中的費洛倫蒂納·阿里薩,聲稱如果馬爾克斯不肯點頭同意,他是不會放棄的。
  扮演費洛倫蒂納·阿里薩的男主角是剛剛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賈維爾·巴爾登,在本片的表現(xiàn)也十分到位。盡管一看到他總會想起《老無所依》里那個蘑菇頭冷血殺手。
  12.《一個人的遭遇》原著作者:肖洛霍夫196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一個人的遭遇》導演: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13部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改編的電影推薦
  獲1959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jié)大獎,并獲1960年的列寧獎金。影片忠實地表現(xiàn)了肖洛霍夫的一個哲理思想:任何事物也不能阻止萬物蘇生。
  本片的導演技巧和造型處理都具有較高的水平,在運用電影表現(xiàn)手段方面是出色而大膽的,并具有革新精神。片中有十分獨特的蒙太奇轉(zhuǎn)換,又有前所未有的仰俯拍鏡頭,影片拍攝時還動用了直升飛機。攝影師弗·莫納霍夫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一個人的遭遇》是一部獨白式的影片,是謝·邦達爾丘克自導自演的,對話極為簡約而洗練,影片以卓越的造型處理豐富了原小說的內(nèi)涵。邦達爾丘克后來拍攝了《戰(zhàn)爭與和平》《他們?yōu)樽鎳鴳?zhàn)》,他曾親自參加過衛(wèi)國戰(zhàn)爭。1956年他曾來我國參加過“蘇聯(lián)電影周”期間的活動。
  個別評論文章認為影片的調(diào)子太低沉,但輿論界和廣大觀眾還是肯定這部影片的。
  13.《我彌留之際》 原著作者:福克納,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我彌留之際》導演:詹姆斯·弗蘭科 James Franco(付蘭蘭)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13部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改編的電影推薦
  根據(jù)William Faulkner的同名小說《As I Lay Dying》改編。影片描述了一家人將母親遺體運到墓地過程中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
  可能很多書迷在聽說《我彌留之際》將被搬上大熒幕的時候都是驚喜與質(zhì)疑并存,期待與小小的拒斥并存。這些近乎相斥的反應歸根結(jié)底有著相同的源頭:小說在文學史中的重要地位和改編本身的巨大難度!段覐浟糁H》的小說情節(jié)并不復雜,它描繪了Bundren一家要將剛剛逝世的母親Addie運往Jefferson小鎮(zhèn)安葬的故事,但福克納使用了極其復雜的敘事結(jié)構(gòu),使得閱讀小說成了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   
  ?思{于1929年10月25日開始動筆創(chuàng)作《我彌留之際》,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僅僅用了6周的時間。同年12月11日,《我彌留之際》創(chuàng)作完成,次年1月12日?思{親自完成了這部小說的打印工作。這部僅百余頁的小說被分割為59個章節(jié),由15位敘述者接力完成了對Bundren家族歷史和安葬旅程本身的敘述。這些章節(jié)與自述,長的可以達到5、6頁,而短的可以只有一句話。它們以錯綜復雜、但卻又井井有條的方式彼此交互、穿插,完成了對故事大體的連貫敘述,同時使這場現(xiàn)代版的“奧德賽”變得更加支離破碎、晦澀難懂。因此,圍繞弗蘭科的改編嘗試,或許大部分書迷會提出相同的問題:才子打算怎么呈現(xiàn)這么龐大與復雜的敘述視角?小說并沒有單一、穩(wěn)定的敘述者,因此電影改編恐怕不可以以某個人物的視角甚至無人稱視角“一手遮天”;但若緊隨?思{的步伐,處處“移步換景”恐怕也并不是理想的影像呈現(xiàn)方式。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弗蘭科非常英明地選擇了化繁為簡的處理方法:他運用了極其基本的電影敘述技巧,勾勒了一場極其復雜的人性探索之旅。這個化繁為簡的技巧就是分割畫面。
  總而言之,弗蘭科的這次大膽的改編嘗試是成功的,因為他以自己的方式梳理了小說的結(jié)構(gòu),而且比較原汁原味地呈現(xiàn)了?思{所創(chuàng)造的奧德賽。但這一優(yōu)點也會對這次影像嘗試反身自制,因為這次的改編僅僅是弗蘭科對于《我彌留之際》這部極具挑戰(zhàn)的小說的注腳,或者說是插圖,他并沒有留下太多專屬于弗蘭科、專屬于影像世界的印記。但通過這部電影,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弗蘭科的導筒正越執(zhí)越穩(wěn)。我們有各種理由相信,這位才子還會向電影界輸送更多的才華。
  付蘭蘭同學執(zhí)迷不悟、誨人不倦,又在導演?思{的另一個名著《喧嘩與騷動》





上一本:女性成長小說:年華老去,也不自我迷失,7本女性成長小說 下一本:暢銷書:這10本書很暢銷,但沒讀完的人也最多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改編的電影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