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史學家馮其庸先生于2017年1月22日在北京逝世。臘月二十九是馮先生95歲的生日,可惜,先生沒有等到。 小編現(xiàn)在還記得1個月前,先生收到剛剛出版的《風雨平生——馮其庸口述自傳》時激動不已的神情。這是馮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唯一一部口述自傳。摘錄該書部分內(nèi)容,紀念馮其庸先生。先生音容宛在,風骨長存。 馮其庸,1924年生,江蘇無錫人,教授,知名學者,紅學家。歷任中國人民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副院長,紅樓夢研究所所長,中國紅學會會長,《紅樓夢學刊》主編,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等。1996年離休。 曾榮獲文化部“中華藝文獎”終身成就獎和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終身成就獎。主要著述,除以《紅樓夢》研究著稱于世,尚涉歷史、國學、文學藝術(shù)、考古、文物鑒定收藏等諸多領(lǐng)域。其文章、專著、詩詞、評批、文獻加工整理,以及書信、收藏、繪畫、攝影等,均收入三十五卷本《瓜飯樓叢稿》和十五卷本《瓜飯樓外集》。 馮老給了我一個為什么在正定建榮國府的理由。 ——習近平《我的文學情緣》 山水畫 馮其庸先生于2007年作 自 序 我一生受過不少磨難,小時是經(jīng)常挨餓。日本侵華期間,我從日本鬼子的刺刀尖下躲了過來。三十歲我到了北京,我常常受到當時極左運動的批判。反右運動時,我被學校內(nèi)定為第三名右派,幸得中央領(lǐng)導來聽我的發(fā)言,稱贊了我,才幸免于難!拔幕蟾锩遍_始,我在人民大學第一個受批斗,我熬過了這場噩夢似的十年浩劫。1975年,我被借調(diào)到文化部,主持《紅樓夢》的校訂工作,我的命運開始發(fā)生了重大的轉(zhuǎn)折,我的許多著作,都是在1975年之后寫成的。 我曾十赴新疆,三上帕米爾高原,查實了玄奘取經(jīng)回歸入境的明鐵蓋山口和經(jīng)公主堡到達塔什庫爾干石頭城的瓦罕古道。之后我又穿越米蘭、羅布泊、樓蘭、龍城、白龍堆、三隴沙入玉門關(guān),查實了玄奘自于闐回歸長安的最后路段。 我還經(jīng)歷了前后二十年的時間,查證了項羽不死于烏江的歷史真相。我的學術(shù)道路,是重視文獻記載,重視地面遺跡的調(diào)查,重視地下發(fā)掘的新資料。三者互相印證,才作定論。 我的這部口述自傳,簡略而扼要地敘述了我九十多年來所經(jīng)歷的風風雨雨和我自己開辟的學術(shù)道路。2015年2月,我被國務(wù)院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愧受之余,希望我的治學經(jīng)歷和著述,能對文史研究領(lǐng)域,稍有裨益;而這本小書,也對想要了解我的人有些用處。 馮其庸九十又三于瓜飯樓 2015年10月15日 后 記 這部口述自傳,是從2012年8月8日開始的,至今已前后經(jīng)歷四年。延擱的原因,是因為我不斷生病,有時一病就是幾個月,這樣就把這件事延誤下來了。 原先開始口述時,只是說為了館藏,供讀者查閱,要錄像、錄音,沒有說要轉(zhuǎn)成文字出書。后來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又把錄音轉(zhuǎn)成文字了,我事先并不知道。但是口述錄音與文字表述的區(qū)別是很大的,何況我的口述幾次中斷,前后也有脫節(jié)和重復,加上我是南方人,語言上也容易出差錯,所以文字的加工費了很大功夫。 還有這部口述自傳,主要是敘述我個人的經(jīng)歷,沒有涉及學術(shù)界、文化界、藝術(shù)界的許多朋友,更沒有涉及海外的友人,真正只是敘述我個人幾十年來坎坷的經(jīng)歷。 這部口述自傳又經(jīng)過了我五次的增刪和修改,現(xiàn)在終于定稿了。但現(xiàn)在的定稿,大量是我修改和增補的文字,所以已經(jīng)不是純口語化的記錄了。我所以同意出書,只是為了存留一些歷史的記憶。本書的圖版,全是高海英挑選制作的。 整個錄像、錄音和轉(zhuǎn)成文字,是田苗和宋本蓉等幾位國家圖書館記憶中心的同志做的,文字的轉(zhuǎn)化和整理主要是宋本蓉做的,我做了刪節(jié)和文字的修改、增補。 謝謝他們幾位的辛勞和耐心,使這部書終于能面世。 2015年7月8日馮其庸九十又三于瓜飯樓 附馮其庸先生的5本書: 1.《風雨平生——馮其庸口述自傳》:全景式記錄九十四年風雨歷程,一個中國學者上下求索的學術(shù)人生。一部意味深長的口述歷史。 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歷時三年訪問整理,錄音后轉(zhuǎn)換成文。 馮其庸先生五次修改、最終定稿,并附加大量彩色、黑白圖片。 執(zhí)教人民大學,沒有大一國文教材,親自研發(fā)《歷代文選》; 與郭沫若結(jié)緣《再生緣》,共研紅樓夢中事; 主持《紅樓夢》校訂,開創(chuàng)學術(shù)研究的新階段; “紅學’’建設(shè),殫精竭慮,文章專著,碩果累累,成就“紅學”領(lǐng)軍人物; 十赴新疆,三上帕米爾高原,穿越羅布泊、樓蘭、龍城、白龍堆、三隴沙 入玉門關(guān),查實玄奘取經(jīng)東歸之路,填補重大歷史空白; 創(chuàng)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提出“大國學”新概念; 交游甚廣,結(jié)交文學家、戲曲藝術(shù)家、書畫藝術(shù)家、文博專家、工藝大師, 故事鮮為人知。 2.《論紅樓夢思想》:本書是著名文史學家馮其庸先生的紅學名著 先生把《紅樓夢》的思想和作者曹雪芹放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來進行探討。其中深入研究了從明代后期至清代乾隆時期的社會歷史狀況,研究了這一歷史變革時期的社會政治、思想、經(jīng)濟、文化、習俗等情況,研究了這一時期的外部世界的溝通的狀況,最終提出《紅樓夢》的思想是反映資本主義萌芽的民主思想。本次再版單行本,以馮其庸《瓜飯樓叢稿·解夢集》為底本,增補若干篇目而成。 3.《論庚辰本》(增補本):凝聚先生近三十年對《紅樓夢》早期版本研究的重要觀點 作者經(jīng)過考證提出,《紅樓夢》庚辰本是據(jù)己卯本抄的,庚辰本是曹雪芹身前最后、最完整、最接近原稿的一個本子。本次再版單行本,以馮其庸《瓜飯樓叢稿·漱石集》為底本,增補多篇相關(guān)文章而成。其中凝聚了馮其庸近三十年對《紅樓夢》早期版本研究的重要觀點,也提出了值得探索的問題和方向,對庚辰本研究將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 4.《中國藝術(shù)百科辭典》:一部綜合性藝術(shù)類工具書。由馮其庸先生主編,編纂歷時十年,編輯加工歷時五年,全方位展示中國各種藝術(shù)的精華,多角度介紹藝術(shù)發(fā)展脈絡(luò)。 辭典正文部分約有五百萬字,收詞約兩萬五千條,圖片約三千余幅。按照分卷內(nèi)容編排,有繪畫卷、書法卷、雕塑卷、音樂卷、舞蹈卷、工藝美術(shù)卷、服飾卷、建筑園林卷、家具卷、雜技卷、戲曲卷、曲藝卷、攝影卷、話劇卷、電影卷、電視卷等十六卷。各卷內(nèi)容分四大部分:名詞術(shù)語、作品、著述、人物。 辭典釋義科學可靠,知識豐富,系統(tǒng)性較強,既可供讀者查閱,又有一定的可讀性。正文前有漢語拼音索引和正文細目,正文后有筆畫索引,較之一般百科類工具書在查閱方面更方便。 5.《瓜飯集》:先生的散文作品集,內(nèi)容包括童年生活回憶,游歷考察散記以及對師友的眷念。 馮其庸先生小時家窮,常常吃不上飯,便以瓜代飯。馮先生一直喜歡南瓜,旅行所到之處,如果遇到南瓜,他常常流連不已。在他的書桌上,常年擺放著南瓜,讀書間歇,抬頭就能看到。他的書齋號為“瓜飯樓”,為的就是紀念“以瓜當飯”的歲月。 我家老屋的西墻下,有一片空地,長滿了雜草,面積不大,倒有個名字,叫“和尚園”。每到秋天,大人在這里種的南瓜就會豐收,那碩大的金黃色的南瓜,一個個在南瓜葉底下露出來,它就是我們一家秋天的糧食。 盡管我兒時的生活貧困到了極點,但我的精神生活卻覺得非常豐富。我因抗戰(zhàn)開始,小學五年級就失學,在家種地。當時我有個同伴,與我年紀一樣大,小名叫“阿桐”。我們自己摸索到了一個辦法,就是讀書。起先我們讀《三國》、《水滸》一類的書,后來像《唐詩三百首》、《古詩源》這類的書也讀,而且我們還一起討論,不懂的句子還一起揣摩,特別是唐詩。我們還一起背誦,連《古詩源》上的一些詩也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