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心平靜的書單 | 這幾本溫暖的書,能讓內(nèi)心安寧下來 最近在看的一直都是比較壓抑沉悶的書,像是《呼蘭河傳》、《海邊的卡夫卡》之類的,看得整個人都不好了。 所以今天突發(fā)奇想,打算給大家推薦五本非常溫暖非常治愈的書。希望你們喜歡。
壹:張開雙臂,過了吊橋,就真的能變成風(fēng)吧? 身體一點點透明起來,最后身姿消逝,就只剩下聲音了吧? 然后,就能飛到任何地方去了吧? “變成風(fēng),變成風(fēng),我要變成山風(fēng)!”
01、安房直子月光童話
豆瓣評分:9.4 作者:安房直子
推薦 “安房直子月光童話”系列收入作者《手絹上的花田》《直到花豆煮熟》《風(fēng)的旱冰鞋》《兔子屋的秘密》《紅玫瑰旅館的客人》等5部經(jīng)典代表作品。 作品具有典型的東方色彩和濃郁的日本鄉(xiāng)土氣息,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精髓滲入到字里行間。作品精美雋永,溫馨感人,帶有幽遠(yuǎn)寧靜的美。
點評 安房直子是我最喜歡的童話作家,沒有之一。從小時候看《兒童文學(xué)》時就非常喜歡她那種清清淡淡、溫溫柔柔的文風(fēng),想象力又非同一般,譬如將被狐貍?cè)舅{(lán)的手指搭成窗戶形狀就可以看到兒時的家和死去的妹妹,譬如三個小狗獾變成小孩子的樣子跑去跟獨居的老奶奶一起吃晚餐,等等等等......
長大之后還是喜歡她,她的童話有童趣卻不幼稚,透露著一股溫暖而孤獨的情愫,更像寫給大人的。主角無不純潔善良,往往是人偶然遇見了動物精靈,或者是狐貍、鹿也可能是兔子,總之都能夠帶來一段奇遇。非常適合在夜晚時分靜靜地讀上一讀,感受一下那些流光溢彩的幻想。
貳:也許,您也曾愛戀過,能體會我的感受吧?這樣的話,我就無需多加解釋。要不,我也無從解釋。
02、長腿叔叔
豆瓣評分:8.5 作者:簡·韋伯斯特
推薦 孤兒院長大的女孩茱蒂被一個似曾見過的神秘人物送去上大學(xué),她的奇異之旅在毫無心理準(zhǔn)備的情況下開始了……
點評 大一的時候在學(xué)校的圖書館閑逛,在一排書架的角落里發(fā)現(xiàn)了這本薄薄的書,好像兩個小時不到就讀完了,但是讀完之后那種心中滿是暖意的感覺卻持續(xù)了很久。具體的情節(jié)在這里就不劇透了,總之是一個很積極陽光的故事~女主角茱蒂的性格非常討人喜歡,盡管在孤兒院長大卻始終樂觀和坦然,這種心態(tài)會讓讀者忍不住被她感染,第一人稱的敘事更將她的靈動可愛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叁: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tài),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
03、人間草木
豆瓣評分:8.9 作者:汪曾祺
推薦 《人間草木》是汪曾祺優(yōu)秀的散文集。當(dāng)代文壇上,能同時在小說和散文兩塊田地里經(jīng)營,且自成一家的并不多,汪曾祺先生算是其中的一個。收有《葡萄月令》、《泰山片石》、《云南茶花》、《城隍·土地·灶王爺》等多篇散文。
點評 汪曾祺的文字一直都是我非常非常喜歡的,之前讀過他的《食事》,講的是他吃遍全國各地的故事,他本人更是自稱“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寥寥幾句中便能看出他的直率和可愛了吧。這本《人間草木》雖講的是花草樹木,但同樣詼諧有趣,就像他寫梔子花:“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于是為文雅人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笑得我氣都喘不上來。
肆:善于為自我辯護(hù)的人,欲掩其短,往往反而把短處暴露了。
04、活著本來單純
豆瓣評分:9.1 作者:豐子愷
推薦 豐子愷散文漫畫精品集,全面收錄《漸》《大賬簿》《夢痕》《給孩子們》等55篇經(jīng)典佳作,一本書閱盡豐子愷散文精華。
點評 豐子愷是我們國家著名的畫家和散文家,這本書將他的漫畫與散文融為一處,非常值得一讀。我個人最為偏好的就是這種文風(fēng),淳樸、雋永,頗有意趣,值得回味,使讀者在讀的過程中也感到怡然自得,恬淡的字句中流露著那個年代的老文人特有的生活哲學(xué),還有著一點小孩兒心性,令人實在很喜歡。
伍:我擔(dān)心的不是你職業(yè)的貴賤、金錢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給你多少自由?
05、親愛的安德烈
豆瓣評分:8.7 作者:龍應(yīng)臺
推薦 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yīng)臺離開歐洲,返回臺灣,就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 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guān)系,但龍應(yīng)臺一定要認(rèn)識成熟的大學(xué)生安德烈。 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yīng)臺“認(rèn)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rèn)識了自己的母親”。 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shù)被“親子”之間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點評 這本書寫的是有關(guān)兩代人的溝通,讀的時候會忍不住為那種平等、自然的交流方式而感慨,雖然是一本有點像雞湯的書,但并不讓人反感。書中探討了很多問題,從兩代人的角度分別進(jìn)行分析解讀,比如年輕人的理想、活著的意義、政府公信力的缺失等等,選取的視角很獨特:東方與西方、中年人與青年人,種種思想碰撞、交集。是有深度而不乏味的一本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