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人才選拔:這些書,了解自唐以來人才選拔制度的變遷


作者:著名作家     整理日期:2022-07-17 09:45:27

人才選拔:這些書,了解自唐以來人才選拔制度的變遷!錢穆先生在《國史新論》一書中有一篇文章《中國社會演變》,他從士人身份與政府組成分子出身的角度出發(fā),將唐以下的社會稱為“科舉的社會”。濫觴于唐,定型于宋的科舉考試制度,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一項重要制度。暫且不論目的是什么,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形式可謂貫穿古今。

  人才選拔:這些書,了解自唐以來人才選拔制度的變遷
《國史新論》
隋唐之前,出現(xiàn)過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等,但都造成了士族門閥制度的后果,難以篩選出得意的人才。從隋開始,便逐漸廢除九品中正制,開科考試。有唐以來,更加完善,以致當唐太宗開科舉時,看到新科舉子從皇宮門口魚貫而入,發(fā)出“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的感慨。

  人才選拔:這些書,了解自唐以來人才選拔制度的變遷
吳宗國所著《唐代科舉制度研究》。本書詳細介紹了科舉制在唐代的流變,涉及考試科目的設置及變化、學校和私學的發(fā)展、科舉在官員選拔過程中地位的變化,并指出晚唐時期進士家族的興起和權貴子弟的問題。
唐代科舉分為常舉和制舉,后者由皇帝臨時下制詔舉行。常舉即“常貢之科”,是常年按制度舉行的科目。常舉主要有秀才、 明經、 進士、 明法、 明書和明算等六科,秀才科后來逐漸廢除。相比于之后的宋,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比較多,以明經科為例:
“正經有九,《禮記》《左傳》為大經,《毛詩》、《周禮》、《儀禮》為中經,《周易》、《尚書》、《公羊》、《谷梁》為小經。通二經者一大一小,若兩中經;通三經者大中小各一;通五經者,大經并通。其《孝經》、《論語》并須兼習!
宋代的科舉考試制度更為成熟,宋庭以考試選拔人才,不限門第,加上出版市場發(fā)達,教育機會擴大,知識傳播日益普遍,許多寒門子弟不論出身,均有機會經由考試晉升官宦,從而使得宋代才是名副其實的“科舉社會”。

  人才選拔:這些書,了解自唐以來人才選拔制度的變遷
“起身白屋”的文天祥在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年)取得考試第一甲第一名進士,名單出自《寶佑四年登科錄》
科舉的完善使得對教育的需求增長,學校教育也逐漸興盛起來。梁庚堯在他的《宋代科舉制度》一書中講到,宋代的太學、地方官學接納了大量的學員,為平民子弟也提供了比較大的入學機會。民間書院更是興盛,這一時期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書院,即應天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區(qū)南湖畔)、岳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岳麓山)、嵩陽書院(今河南鄭州登封嵩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這些書院雖然是民間教學活動,但在宋太宗、真宗時期,若干書院也會陸續(xù)得到朝廷的支持。

  人才選拔:這些書,了解自唐以來人才選拔制度的變遷
《宋代科舉社會》
在宋代,科舉制度配合著印刷術的推廣與教育機會的增加,推動了社會縱向流動的加速,舊的門第消失,新士人興起。他們成為漫長求學與應考生涯中,極為堅強的一群人。他們往往背負著整個家庭的希望,專心準備考試。有人登科及第,也有人皓首白頭單為此耗盡一生,有一則故事,閩人韓南晚年才恩科及第,有人來議親,他回了一首詩自嘲——“讀盡文書一百擔,老來方得一青衫。媒人卻問余年紀,四十年前三十三!边@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士人的一種狀態(tài)。

  人才選拔:這些書,了解自唐以來人才選拔制度的變遷
《新教育場域的興起:1895-1926》
科舉制度一直持續(xù)到晚清,1905年科舉制被廢除,新式學堂開始逐漸取代科舉制。它的廢除一直被視為一個“大事件”,與中國近代社會的變遷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應星在他的《新教育場域的興起:1895-1926》一書中,利用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場域理論”分析了科舉制廢除后各方勢力之間的競爭,如傳統(tǒng)書院和新式學堂的競爭,新舊文化資本的競爭,乃至知識分子自身的分化。左松濤也在他的《近代中國的私塾與學堂之爭》中描寫了,私塾與學堂之間的競爭。在這一系列競爭過程中,學堂作為新的文化資本的代表,取得了勝利。通過新教育,以實現(xiàn)開民智、興民權。作者發(fā)現(xiàn),在新的學堂體制下,學生形成了一種“反體制沖動”,進而與反體制行動合流,推動了社會關系的重新整合。
  人才選拔:這些書,了解自唐以來人才選拔制度的變遷
《近代中國的私塾與學堂之爭》
在新式學堂中,蔡元培領導下的北京大學秉承“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精神,開啟了“學術社會”的新風氣,他聚攏了各色各樣的學術人才,胡適、梁漱溟、陳獨秀等,設立了完善的學術體制,加上良好的風氣,在北大形成了現(xiàn)代意義的學術共同體,從而擔起了學術使命和啟蒙責任。
民國時期的新式教育盡管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連年的戰(zhàn)亂嚴重阻礙了教育的發(fā)展,終究還是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1949年之后,教育才真正實現(xiàn)了更大范圍的普及。盡管1949年以后中國教育的真實狀況非常復雜,教育體制內依然存在諸多或明或暗的不公平因素,但它卻實實在在地改變了國家和地方精英的身份構成。

  人才選拔:這些書,了解自唐以來人才選拔制度的變遷
《無聲的革命:北京大學、蘇州大學學生社會來源研究1949-2002》
梁晨、張浩、李忠清等以1949年-2002年北京大學和蘇州大學學生的學籍卡為資料,分析了中國高等教育在這一過程中的成就,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兩所學校在實現(xiàn)精英教育生源多樣化,給予社會中下層子弟教育晉升途徑方面的貢獻都是非常突出的,由此認為至少在精英教育領域,新中國成立后似乎確實迅速地發(fā)生了一場沒有硝煙的“無聲革命”。
《無聲的革命》匆忙得出結論難免有失片面,尤其當下高考制度存在諸多問題,考試方式、招生方式、大學擴招、教育產業(yè)化、文憑貶值等等問題仍在挑動著人們的神經。尤其在今天,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實現(xiàn)著社會流動,又在多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公正,或許這還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上一本:好看的小說:10本就算被劇透也讓人欲罷不能的小說 下一本:恢復高考四十年:余華、王小波、閻連科、劉震云寫高考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人才選拔:這些書,了解自唐以來人才選拔制度的變遷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