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看社會學? 1、了解社會,享受社會生活: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員,我和別人的關系,叫做社會關系,我和別人的交往,叫做社會互動,約束我們行為的條條框框,叫社會規(guī)范。社會學主要就是研究這些的,了解了這些,能幫助我更順暢地融入社會,更好地享受社會生活。 2、了解自己:人的自我認知,有一部分來自別人對我的評價,來自社會對我的看法,這面鏡子,就是社會。 3、了解市場需求和發(fā)展趨勢:社會調查是做商業(yè)決策、了解消費需求、掌握市場發(fā)展動態(tài)的基本調查方法。咨詢行業(yè)常用的問卷調查、訪談、cold call,還有很多行業(yè)的due diligence,實地考察,就是社會學的常用研究方法。 我讀過的社會學經典書籍 社會學的概念大多抽象,常常運用暗喻、隱喻、類比、指代等修辭手法來形容某些社會特征或者群體。而且社會學常和心理學、哲學、經濟學有關,社會學的理論如滿天繁星,所以我認真讀過的社會學書籍只有十幾本哈哈哈。 鄉(xiāng)土中國 作者費孝通是中國知名的社會學家,通過實地考察,總結中國鄉(xiāng)村經濟模式,撰寫了幾本很有個人特色的通俗易懂的社會學書籍。中國在古代是農耕文明,現(xiàn)在依然是農業(yè)大國,所以中華文明帶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情結,這和西方社會是非常不同的。 雖然他的書大多講鄉(xiāng)土文化,可是很多方面的描述可以解釋,今天社會中關于社會結構、家庭、房子、社會組織中的種種疑惑。 “凡是被社會不成問題地,加以接受的規(guī)范,是文化性的。文化的基礎是同意,文化對于社會的新分子是強制的,是一種教化過程! 而且費老的文筆質樸,偶爾幾個社會學概念,穿插在他娓娓道來的故事中,讓我時不時點頭“說得太對了!”“哦~原來是這樣!” 更難得的是,你可以在費老的書中學到一些基本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可以運用在品牌營銷、產品推廣等一類事物上。 社會心理學 這是一本磚頭似的經典教材書,可以遇到問題,去讀案例,再讀論述性的文字。 為什么會被誤解,為什么被這個同事喜歡,被那個人討厭,怎么讓別人信任,怎么和別人溝通更能讓別人更多地表達自己,如何影響別人,等等可以在書中找到啟發(fā)。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作者Erving Goffman是符號互動論的代表人物,他首創(chuàng)了“擬劇論”,就是把社會比作一個大舞臺,社會行為就是社會表演,社會成員在社會舞臺上表演多種角色。所以這本書很多專業(yè)術語很抽象,他在此書中運用戲劇表演的用詞,來闡述個人是如何向他人呈現(xiàn)自己,如何形成印象,stereotype下個人會堅持哪些表演并且不會做哪些表演,群體之間的互動,群體的形成和固化等等社會互動、社會沖突現(xiàn)象。 比如戈夫曼說:“在許多面具和各種角色背后,每個表演者往往都是一種孤寂的神情,一種裸露的未經社會化的神情,一種全神貫注、獨自肩負著艱難而又險惡使命的神情! “當個體投射一種情境定義,并由此或明或暗地表稱自己是某種類型的人時,迫使他們以他這種類型的人有權期待的方式來評價他和對待他。” 這本書的難點除了概念抽象以外,還常常提到一些形而上的哲學自我觀念,所以這本書還能幫助我了解自我意識。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這本書算是我最早接觸的社會學書之一,起因是2015年我看了一部香港藝術節(jié)上,內地某話劇團的話劇,就叫《烏合之眾》,那場話劇表現(xiàn)手法新穎,非常引人深思,展現(xiàn)了1960s以來到當今社會,中國的一些歷史大事記中群體的表現(xiàn)。 這本書的中心思想也許是,勒龐在《烏合之眾》中總結的:大眾缺乏理性,容易盲從的,依賴于信仰與權威的引導,用想象來判斷,容易模仿他人。 這本書語言生動,不抽象,很容易讓我聯(lián)系到實際生活中的例子。 “群體因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希望感動群體的演說家,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浯笃滢o、言之鑿鑿、不斷重復、絕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公眾集會上的演說家慣用的論說技巧! “群體在智力上總是低于孤立的個人,但是從感情及其激發(fā)的行動這個角度看,群體可以比個人表現(xiàn)得更好或更差,這全看環(huán)境如何。一切取決于群體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質。正是群體,而不是孤立的個人,會不顧一切地慷慨赴難,為一種教義或觀念的凱旋提供了保證;會懷著贏得榮譽的熱情赴湯蹈火! 理解媒介 娛樂至死 這兩本書可以放在一起讀,這兩本書是社會媒介理論,傳播學中的巨作,在1960s這兩位作者就預言到了今天現(xiàn)代社會的娛樂至死。 馬歇爾·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中提出了媒介即信息,媒介即認識論。他描述了電子媒介的社會圖景,并對其發(fā)展趨勢作出了某些預言。他預言到了,他將人的媒介一分為二,電子媒介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延伸,其余一切媒介是人體個別器官的延伸。 馬歇爾·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中說:“媒介即信息,媒介和語言一樣,每一種媒介都為思考、表達思想和抒發(fā)情感,提供了新的定位,從而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話語符號! 尼爾・波茲曼繼承了馬歇爾·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發(fā)展出了自己“媒介即隱喻”的議題,他在《娛樂至死》中大膽提出,“有2種方法可以讓文化枯萎,一種是讓文化成為一個監(jiān)獄,另一種就是把文化變成一場娛樂至死的舞臺! 雖然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談的是20世紀后半葉電視改變了人們的公眾內容和意義,那放在今天,大概就是社交網絡改變了人們的公眾話語。 尼爾・波茲曼在書中尖銳地指出“電報對公眾話語的貢獻,就是使他變得無聊且無能。電報還使公眾話語變得散亂無序,他帶給我們的是支離破碎的時間和被割裂的注意力!痹囋嚳,把這句話中的電報,換成一種社交網絡的名字? 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娛樂時代,尼爾・波茲曼曾經指出公眾新聞節(jié)目的尷尬“新聞節(jié)目是一種娛樂形式,而不是為了教育、反思或凈化靈魂!毕雭砉娞栆彩沁@樣的,大部分營銷號是取悅大眾,吸引大眾注意力的娛樂形式,很多新聞節(jié)目、雜志等嚴肅公眾號就寂寥很多了。 最后,尼爾・波茲曼在1960s就提醒過我們,也許我們對世界的成功語言不是喬治奧威爾式的,而是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提到的:“零散和破碎的信息無法產生智慧和一貫的整體。在一個科技發(fā)達的時代里,造成精神毀滅的敵人可能是一個滿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種一眼看上去就讓人心生懷疑和仇恨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