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學研究 | 北京大學美學研究進階參考書目
美學研究書目:第一層 1. 布羅茨基:《文明的孩子》 2. 迪克斯坦:《伊甸園之門》 3. 霍克斯:《結構主義與符號學》 4. 杰姆遜:《語言的囚籠》 5. 昆德拉:《被背叛的遺囑》 6. 李澤厚:《美的歷程》 7. 林奇:《城市意象》 8. 劉小楓:《我們這一代人的怕和愛》 9. 馬爾庫塞:《審美之維》 10.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匯編》 11. 喬納森·卡勒:《結構主義詩學》 12. 伍蠡甫(編):《現(xiàn)代西方文論選》 13. 伊格爾頓:《當代西方文學理論》 14.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 15. 卡瓦拉羅:《文化理論關鍵詞》 美學研究書目:第二層 1. 阿倫特:《黑暗中的人們》 2. 巴特:《符號帝國》 3. 鮑爾德溫等:《文化研究導論》 4. 本雅明:《發(fā)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 5. 伯曼:《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 6. 弗里斯比:《現(xiàn)代性的碎片》 7.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論美文選》 8.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 9.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 10. 加繆:《反與正》 11. 杰姆遜:《后現(xiàn)代主義與文化理論》 12. 李自修等(編):《最新西方文論選》 13. 羅鋼、劉象愚(編):《文化研究讀本》 14. 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 15. 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 16. 馬爾羅:《無墻的博物館》 17. 尼采:《悲劇的誕生》 18. 喬納森·卡勒:《論解構》 19. 榮格:《心理學與文學》 20. 桑塔格:《反對釋義》 21. 桑塔格:《在土星的標志下》 22. 喬治·布萊:《批評意識》 23. 托多羅夫:《批評的批評》 24. 王曉漁:《文化麥當勞》 25. 張閎:《文化街壘》 26. 張京媛(編):《后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 27. 張京媛(編):《女性主義與文學批評》 28. 張京媛(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 29. 張念:《持不同性見者》 30. 朱大可:《守望者的文化月歷》 美學研究書目:第三層 1.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 2. 巴特:《戀人絮語》 3. 本雅明:《本雅明文選》
4. 本雅明:《技術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 5. 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 6.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選》 7. ?疲骸兑(guī)訓與懲罰》 8. 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 9. 海德格爾:《林中路》 10. 黃仁宇:《萬歷十五年》 11. 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灰闌中的敘述》) 12. 加繆:《反叛者》 13. 杰姆遜:《馬克思主義與形式》 14. 卡爾維諾:《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 15. 李歐梵:《上海摩登》 16. 李幼蒸(編):《電影與方法:符號學文選》 17. 利奧塔:《后現(xiàn)代狀況》 18. 列維-施特勞斯:《看·聽·讀》 19. 羅鋼、王中忱(編):《消費文化讀本》 20. 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21.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 22. 歐陽江河:《站在虛構這邊》 23. 薩特:《文學論文選》 24. 希尼:《希尼詩文集》(文論部分) 25. 楊小濱:《歷史與修辭》 26. 伊尼斯:《帝國與傳播》 27. 張閎:《聲音的詩學》 28. 張檸:《土地的黃昏》 29. 鐘鳴:《秋天的戲劇》 30. 朱大可:《燃燒的迷津》 美學研究書目:第四層 1. 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創(chuàng)作與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代的民間文化》 2. 巴什拉:《火的精神分析》 3. 巴特:《神話—大眾文化詮釋》 4. 柏拉圖:《文藝對話集》 5. 本尼迪克特:《菊與刀》 6.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 7. 波德萊爾:《美學論文選》 8. 布朗肖:《文學空間》 9. 達尼埃爾·羅什:《平常事物的歷史》 10. 蒂利希:《存在的勇氣》 11. 費斯克:《解讀大眾文化》 12. 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 13. ?疲骸豆诺鋾r代瘋狂史》 14. ?疲骸杜R床醫(yī)學的誕生》 15. 耿占春:《隱喻》 16. 海涅:《論浪漫派》 17. 霍爾(等):《表征》 18. 加繆:《西緒福斯神話》 19. 杰姆遜:《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20. 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 21. 勒龐:《烏合之眾》 22. 李幼蒸(編):《電影與方法:符號學文選》 23. 利科:《活的隱喻》 24. 列維-施特勞斯:《野性的思維》 25.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 26. 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27. 麥克盧漢:《機器新娘》 28. 齊澤克:《實在界的面龐》 29. 薩特:《薩特論藝術》、 30. 桑塔格:《疾病的隱喻》 31. 桑塔格:《論攝影》 32. 桑塔格:《重點所在》 33.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后現(xiàn)代性》 34. 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35. 西美爾:《橋與門》 36. 西蒙娜·德·波夫瓦:《第二性》 37. 雅克·巴爾贊:《從黎明到衰落》 38. 張閎:《黑暗中的聲音》 39. 鐘鳴:《畜界·人界》 40. 朱大可:《流氓的盛宴》 美學研究書目:第五層 1. 阿多諾:《美學理論》 2. 艾柯:《符號學與語言哲學》 3. 巴什拉:《夢想的詩學》 4. 巴塔耶:《色情史》 5. 巴特:《服飾體系》 6. 巴特勒:《性別的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 7. 白馥蘭《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jīng)緯》 8. 保羅·德曼:《解構之圖》 9. 鮑德里亞(布希亞):《物體系》 10. 鮑德里亞:《消費社會》 11. 貝爾:《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 12. 布魯姆:《影響的焦慮》 13. 布洛赫:《法國農(nóng)村史》 14. 德里達:《論文字學》 15. 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 16. 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滿》 17. 福科:《性經(jīng)驗史》 18. 葛爾·羅賓(等):《酷兒理論》 19. 葛蘭西:《獄中札記》 20. 哈貝馬斯:《現(xiàn)代性的哲學話語》 21. 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的辯證法》 22. 基斯加柯夫斯基(等):《路標集》 23. 吉登斯:《民族、國家與暴力》 24. 吉登斯:《現(xiàn)代性及其后果》 25. 杰姆遜:《政治無意識》 26. 卡內蒂:《群眾與權力》 27. 科爾班:《大地的鐘聲》 28. 克爾凱郭爾:《論反諷概念》 29. 克莉斯蒂娃:《恐怖的權力》 30. 勒維納斯:《從存在與存在者》 31. 里夏爾:《文學與感覺》 32. 理查德·桑內特:《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身體與城市》 33. 列維-施特勞斯:《嫉妒的制陶女》 34. 列維-施特勞斯:《憂郁的熱帶》 35.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 36. 梅洛·龐蒂:《眼與心》 37. 米利特:《性政治》 38. 尼采:《蘇魯支語錄》 39. 皮雷納:《中世紀的城市》 40. 齊澤克:《意識形態(tài)崇高客體》 41. 薩義德:《東方學》 42. 史景遷:《王氏之死》 43. 薇依:《在期待中》 44. 韋伯:《儒教與道教》 45. 肖瓦爾特:《婦女·瘋狂·英國文化》 46. 宇文所安(斯蒂芬·歐文):《追憶》 47. 朱大可:《聒噪的時代》(《話語的閃電》) 美學研究書目:第六層 1. 阿多諾:《否定的辯證法》 2. 阿倫特:《極權主義的起源》 3. 奧爾巴赫:《摹仿》 4. 巴特:《S/Z》 5. 巴特:《符號學原理》 6. 柏格森:《時間與自由意志》 7. 柏拉圖:《理想國》 8. 鮑德里亞:《生產(chǎn)之鏡》 9. 鮑德里亞:《象征交換與死亡》 10. 布羅代爾:《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jīng)濟和資本主義》 11. 德勒茲:《反俄狄甫斯》 12. 德里達:《書寫與差異》 13. 弗洛伊德:《摩西與一神教》 14. 福科:《詞與物》 15. ?疲骸吨R考古學》 16. 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 17.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 18. 海登·懷特:《元歷史》 19. 黑格爾:《精神現(xiàn)象學》 20. 亨廷頓:《文明的沖突》 21. 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方法》 22. 霍布斯:《利維坦》 23. 吉爾伯特、格巴:《閣樓上的瘋女人》 24.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25. 康德:《判斷力批判》 26. 克爾凱郭爾:《非此非彼》 27. 克爾凱郭爾:《恐懼與顫栗》 28. 拉康:《拉康選集》 29. 賴希:《法西斯主義的群眾心理學》 30. 列維-施特勞斯:《神話學》 31. 馬丁·布伯:《我與你》 32. 梅洛·龐蒂:《符號》 33. 尼采:《權力意志》 34. 諾曼·布朗:《生與死的對抗》 35. 齊澤克:《幻想的瘟疫》 36. 齊澤克:《敏感的主體》 37. 榮格:《回憶·夢幻與思考》 38. 榮格:《人及其象征》 39. 薩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 40. 舍斯托夫:《在約伯的天平上》 41.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42. 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 43. 斯塔羅賓斯基:《活的眼》 44. 涂爾干:《亂倫禁忌及其起源》 45. 涂爾干:《原始分類》 46. 維柯:《新科學》 47. 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 48. 西美爾:《貨幣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