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是什么樣的?今天這5本書的作者,都是老外,但是看他們筆下的中國,小編簡直覺得,他們可能比中國人更懂中國! 01《江城》 彼得·海斯勒 豆瓣評分:9.0(25708人評價) 彼得·海斯勒,其實他還有個我們更熟悉的中國名字,叫何偉。 1996年,從牛津碩士畢業(yè)的何偉來到中國,一住就是十幾年,還寫了好幾本關(guān)于中國的書,累計銷量過百萬! 簡直是一個“比中國人更懂中國的美國人”! 《江城》是何偉在重慶涪陵(對,就是涪陵榨菜的涪陵)教書時寫下的見聞感悟。 何偉用不帶偏見的視角,記錄了平凡又動人的人世百態(tài)。 比如何偉多次寫到當(dāng)?shù)厝说摹靶Α薄?br/> 后來他明白了,在那笑容之下,藏著中國人骨子里的含蓄和隱忍。再多的不幸、勞累,都只能用笑來表達(dá)。 讀《江城》,對我們中國讀者來說,是一種非常奇妙的感覺,一切都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 小編覺得,這種“旁觀者清”的新視角,更能幫助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 02《尋路中國》 彼得·海斯勒 豆瓣評分:9.0(32351人評價) 《尋路中國》是何偉的第二本書,它緣起于2001年到2008年何偉在中國的一次自駕車旅行。 視野比《江城》更大,也更深入。 從內(nèi)蒙到南方,從農(nóng)村到城市,何偉穿行了大半個中國,他想從農(nóng)村尋找中國的過去,在城市探尋中國的未來。 而不管寫農(nóng)村還是城市,最打動何偉的,永遠(yuǎn)是最普通最廣大的平民百姓。 懷柔農(nóng)家樂小老板的奮斗史,工廠打工妹的艱辛路,都被何偉寫得幽默親切,揪心又感人。 何偉的文字是有溫度的,他真正走進(jìn)了這些普通人的生活,結(jié)下真摯的友誼。 小編也被何偉筆下的中國深深震撼了! 何偉這個老外,幫我們睜開了雙眼,帶我們游覽了一個,中國人都難以看到全貌的,真實的中國。 03《東北游記》 邁克爾·麥爾 豆瓣評分:8.2(1457人評價) “很多中國人的民族特征并不明顯,然而在東北,這些特征清清楚楚,映在臉上,流在血液里。” 這本書的作者,一個東北農(nóng)村的“洋女婿”,真的把東北最近的百年歷史,以及東北人的種種特質(zhì),濃縮在了這本書里。 本書彌漫著一股東北的“大碴子味兒”,簡直就像是一個老外誤入了《鄉(xiāng)村愛情故事》。 看他和東北妻子的異國戀情,他和東北二舅盤坐炕頭喝小酒扯閑篇兒,都非常生動溫暖! 光是最原始的日常生活就能讓小編哈哈大笑。 而干貨部分也是誠意十足。 曾經(jīng)作為“天下糧倉”和工業(yè)重鎮(zhèn)的東北,是如何帶著沉重的歷史包袱,發(fā)展到了今天這個樣子? 這本書能讓你對東北的昨天和今天都有了新的了解,更讓你破除對于東北的種種誤解。 04《再會,老北京》 邁克爾·麥爾 豆瓣評分:8.4(1626人評價) 這本書寫于08年奧運之前,可以看作是一封寫給老北京的憂傷情書。 因為作者在北京胡同里一住就是三年,親眼目睹了北京的舊城改造運動。 北京胡同的消失,大柵欄的拆遷工程,再到風(fēng)風(fēng)火火的奧運籌備…… 書中的這些記錄,不再是新聞里的畫面和數(shù)據(jù),而是一群升騰著煙火氣,有著喜怒哀樂,飽含七情六欲的普普通通的人。 我們能看到北京的新地標(biāo)每天都在變,但失去的,又何止是拆掉的老建筑、消失的胡同和古城墻? 一個老外能把北京寫得這么獨特、這么親切,連小編看了都覺得鼻子一酸。 而無論你有沒有在北京生活過,看過這本書之后,一定會想要去好好地看一看這座古老的城市! 05《在中國屏風(fēng)上》 毛姆 豆瓣評分:7.8(1140人評價) 很多人可能沒想到,大名鼎鼎的毛姆,當(dāng)年也來中國旅行過,而且還寫下了這本游記。 那是在1920年的時候,毛姆在中國登過長城,跨過長江,下過稻田,進(jìn)過古寺。 彪悍的蒙古首領(lǐng)、酒樓上的文人、鴉片館里的煙民、拉船喊號子的纖夫……這些一百年前的中國場景都在毛姆筆下復(fù)活,栩栩如生。 更令小編嘆服的是,毛姆并不像一般游客那樣走馬觀花,他竟然能帶著一種文化的同情心來看待當(dāng)時的舊中國。 比如他在街上看到一匹騾子,拉著一輛轎車,他就想象那車?yán)镒目赡苁俏伙枌W(xué)之士去拜訪友人,“共同追憶那一去不返的唐宋盛世”。 他又寫江邊拉船喊號的纖夫,他說“那聲音是靈魂在無邊苦海中有節(jié)奏的呼號”。 看毛姆的游記,盡管仍然是毒舌的,辛辣的,但他那種敏感細(xì)膩到不可思議的觀察,仍然讓小編讀得渾身舒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