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每個看起來很好、實則默默死撐的“孤獨患者”:如果你翻遍電話簿、朋友圈、微博,卻找不到人可以傾訴;渴望與人親密,但好像與每個人都有距離感;網(wǎng)絡社交居多,現(xiàn)實人際交往大量減少;過度保護,常把自己全副武裝起來,縮成一小團;心里很難過,卻套上一個活潑開朗的外殼……請認真讀一下這本書。 l一本讓你敢于直面孤獨的勇氣之書:本書是作者根據(jù)親身經(jīng)歷所著,講述她與孤獨抗爭30年的療愈智慧,曾在全世界范圍里引發(fā)高度關注。 l美國加州大學孤獨研究小組權威認證,內(nèi)附權威“UCLA孤獨自查表”,由表及里逐步打開你的封閉系統(tǒng)。 l為什么孤獨的人總是孤獨?正面、客觀解讀孤獨,不盲目、不偏信。為那些因孤獨而無法打開自我的人,提供管理情緒、重塑自我的治愈力。 本書簡介: 世界上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經(jīng)歷著孤獨的疼痛感。孤獨有時與別人無關,與生活無關,它僅僅是一種偶爾會發(fā)作的病。被孤獨感傷害的人群,無論是否有人陪伴,都始終覺得生活里只有自己,好像每個人都離我如此遙遠。孤獨給我們的身心健康帶來的長期傷害不亞于吸煙,而且會減少預期壽命。本書是一本教你全面認識孤獨的心理學作品。從孤獨是什么,孤獨的成因,孤獨的真相,闡述孤獨是如何一步步悄無聲息地侵入了你的世界,進而在此基礎上分析環(huán)境與人、從心理學角度去化解孤獨,并提供管理情緒、重塑自我的內(nèi)心力量。 如果你偶爾感到生活孤立無援,帶著活潑開朗的外殼,可以讀讀這本書。 如果你始終覺得是自己一個人,內(nèi)心深處郁郁寡歡,也可以讀讀這本書。 作者簡介: 艾米莉·懷特,曾是一名律政界的風云人物,金發(fā)、苗條纖秀,有三個學位,曾因孤獨而出眾,卻也遭受孤獨致命的折磨。在父親癌癥去世后,她的孤獨開始深入骨髓,令她無法靠近任何人,不但因此放棄了律師工作,嚴重時幾近自殺。本書所記錄的,就是她從孤獨中走出來的全部過程。她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駕馭孤獨的方式,讓自己活得更有力量。如今她居住在紐芬蘭專門從事寫作,平靜地與她的四只貓為伴。本書是她的最新作品,也是她與孤獨奮戰(zhàn)的唯一完整記錄。 目錄: 序一:孤獨,讓我們和自己在一起 序二:致孤獨的自己 第一部分\孤獨來襲 第一章預警:當孤獨感忽然來襲 第二章真相:孤獨到底是什么 第二部分\影響 第三章漫漫長路:了解孤獨的真相 第四章身體與心靈:孤獨如何侵襲我們 第五章矛盾:適應孤獨,就像適應一種殘疾 第三部分\環(huán)境 第六章控制:孤獨究竟有沒有解藥序一:孤獨,讓我們和自己在一起 序二:致孤獨的自己 第一部分\孤獨來襲第一章預警:當孤獨感忽然來襲第二章真相:孤獨到底是什么 第二部分\影響第三章漫漫長路:了解孤獨的真相第四章身體與心靈:孤獨如何侵襲我們第五章矛盾:適應孤獨,就像適應一種殘疾 第三部分\環(huán)境第六章控制:孤獨究竟有沒有解藥第七章群組效應:孤獨,這個時代的流行病第八章禁忌:重新發(fā)現(xiàn)我們和他人的孤獨 第四部分\解決方法第九章方法:愿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第十章?lián)]別:孤獨是你的必修課 尾聲:與孤獨握手言和孤獨,讓我們和自己在一起 有統(tǒng)計顯示,大約有1/10的人長期生活在這種長久而疼痛的孤獨感中,然而電視上,雜志里,網(wǎng)絡上……每個人似乎都很好。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孤獨在現(xiàn)實里已經(jīng)存在這樣久,而周圍卻是死一般的沉寂?我們可以公開談論抑郁、厭食,甚至雙向型情感障礙,而孤獨?如此陌生,無人言及。這就是為什么,在這萬籟俱寂的孤獨感里,我?guī)缀踔舷。對我而言?ldquo;孤獨”這個詞好像是專為不被歡迎者和邊緣人群預留的,我不想成為這個群體的一員。我試著對醫(yī)生談起這種孤獨感。這個家庭圓滿、工作忙碌的男人笑著說,他甚至希望能“有時間孤獨一會兒”。我無法回應,離開。他徹頭徹尾地無法理解我說的是什么。 這樣的反應意味著,孤獨者被遺棄在這個世界:無可救藥地與世隔絕,而他們甚至無法說出他們是這樣絕望地與世隔絕。這樣的孤獨變成雙重的:你覺得孤獨,且這個世界上只有你是這樣孤獨。這種對孤獨病態(tài)的偏見,是我所能想到最可怕的反應。研究人員要求人們形容一個孤獨的人時,他們所采用的形容詞常常包括大量的厭惡感:他們不光是孤僻,肯定也沒什么吸引力,消極,愚笨。換句話說,他們肯定有點問題。這些詞完全不適合我。我金發(fā)、苗條纖秀,有著三個學位,沒人比我更積極。我見過更多積極幽默聰明的孤獨者。然而這樣的現(xiàn)實無法說服流行的觀念,束縛住我們的正是那些負面的標簽,令人訝異的曲解。在我竭盡全力去理解這種孤獨感的過程里,我看到太多這樣的偏見。有個相當直白卻令我信服的理論是:對于我們最恐懼的事情,我們往往表現(xiàn)為過度的負面反應來保持與之疏遠。這是我孤獨活著常常遭遇的情形。沒有人愿意聆聽我的內(nèi)心,不是因為我覺得“孤獨”這個詞有多么大不了,而是他們覺得很可怕。有數(shù)據(jù)顯示,過去50年來,這種對孤獨感的抵觸持續(xù)上升。如果你看看20世紀40年代關于孤獨的文章,你會發(fā)現(xiàn)那時候沒有這么多的驚恐和歧視。而最近幾十年來,孤獨開始變形——變成一種病,一種缺點,一種瑕疵。它最近的變身則是——它變得具有傳染性,就像流感。我們必須把自己全副武裝包裹起來以免被傷。 我與他人談到我正在寫一本關于孤獨的書時,通常他們的第一反應是后退一兩步,好像我有傳染病。這種朝向孤獨的抵觸更強烈了,恰恰是因為我們自身比過去更易受傷害,更恐懼孤獨。盡管現(xiàn)在我們有更多的聯(lián)系方式——在Facebook上找到同類,或通過Twitter相互交流。然而在另外某種意義上,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孤獨。 我也用Twitter,但并未感覺到任何不同。如果沒有一個電話或與他人真正的交流,哪怕一整個上午都在發(fā)微博,也無法拯救我的孤獨感。多于30%的英國人選擇獨居,我們花在訪親拜友上的時間在大量減少。美國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接近1/3的調(diào)查對象承認沒有可傾訴的朋友。有段時間,我搬家到一個全然陌生的環(huán)境里。那時我的社交圈只有3個人——約等于“零社交”。孤獨感開始變成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嚴重問題。心理健康協(xié)會2010年度報告稱,英國的孤獨癥患者數(shù)量已經(jīng)追上流行疾病的比例。然而始終沒有人正視這一點。孤獨的時候,我會隱藏自己真實的情感,編造亂七八糟的謊言,暗示我其實不是單身,讓別人誤以為我過得豐富多彩。我曾是個律師。如果同事說我看起來很累,我會假裝是各種業(yè)余活動讓我累死了。 我以為只有我這樣。之后我發(fā)現(xiàn),所有孤獨的人都是這樣。他們會說,昨晚過得特別開心,而實際上他們只是自己待在家,期盼很久沒響過的電話鈴聲響起。星期一早晨,他們孤單的周末生活會被演繹成無休止的社交活動。這些孤獨的謊言家,他們正掙扎在社交標準的壓力下,因為環(huán)境越是營造社交游刃有余的輕閑模樣,我們的孤獨感越強烈,獨居的人愈來愈多,密友的數(shù)量愈來愈少。 《欲望都市》《老友記》《廣告狂人》這樣的電視劇里全是對生活心滿意足的人物形象。即便是與社交完全無關的品牌,也會在廣告里植入模特們手挽手,親密放松的情景。我們被迫展示活得如何精彩,心懷無法言說的孤獨。社交能力被放大、贊美成為標準時,無疑我們只能掩飾自己內(nèi)心的孤獨感。誰愿意承認自己不合群?承認自己連某些最基本的人類需求都無法滿足?這樣巨大的壓力如果只能經(jīng)由社交媒體發(fā)聲,孤獨感只會更甚。“我們在一起”這個概念會因科技發(fā)展隨之傳播,花蝴蝶式的社交生活模式會更被推崇。而我們,實際上更孤獨了。 “孤獨癥候群”與無人為他們發(fā)聲的現(xiàn)實該結束了。孤獨是如此深邃的人類情感,它就像是在釋放信號:我們需要相互關心,感覺到彼此的存在。我希望人們對待孤獨的看法能得以改變,就像人們現(xiàn)在對待抑郁癥一樣。我們可以討論它,不用自責,不再掩飾。 在所有那些孤獨沉寂的歲月里,我至今仍無法忘記的是那種揮之不去的不安:只有我一個人,這樣地與世隔絕。 這是我們最該改變的。讓每一個活在孤獨中的人知道,他們并不孤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