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第一代認知科學產生于先驗哲學世界觀。1975年,萊考夫提出心智的親身性,開始創(chuàng)立與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一致的認知語言學,由此形成基于實證立場的第二代認知科學!杜嘶鹋c危險事物--范疇顯示的心智(共2冊)》根據人類的范疇化以及認知模式研究,闡述了新的“經驗主義”。第一冊“超越機器的心智”,包括范疇與認知模式、哲學的啟示兩大部分;第二冊“實例研究”論證了采用經驗主義方法可以做些什么。基于多學科成果,作者喬治·萊考夫在本書中對古希臘以來流行于西方的思維和理性的經典觀念,即“客觀主義”展開批判,對心智和語言哲學中的關鍵問題加以述評,展示了認知科學的跨學科研究范式。作為認知科學領域的一座里程碑,本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進一步觀察心智和語言奧秘的窗子…… 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if),生成語義學、認知語言學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大學時期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修數學與文學,畢業(yè)后到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做文學研究生并自修語言學。1965年到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和任教。1966年獲印第安納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1969年至1971年任職于美國密歇根大學。1971年至1972年任職于美國斯坦福大學行為科學研究中心。1972年起任職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校區(qū)語言學系。 喬治·萊考夫曾任國際認知語言學協(xié)會主席。其代表性著作有《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與馬克·約翰遜合著,1980)、《女人、火與危險事物:范疇顯示的心智》(1987)、《肉身哲學:親身心智及其向西方思想的挑戰(zhàn)》(與馬克·約翰遜合著,1999)。萊考夫2004年4月在北京高校的系列講座內容,匯編成《喬治·萊考夫認知語言學十講》(2007)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