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一天小編掛了,我最想為這個世界留下的是,我精心挑選的2萬本書。 1《文字生涯》 讓-保爾·薩特 豆瓣評分:8.5 (880人評價) 先給大家說個八卦。 薩特,因為這本書而獲得過196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拒絕了! 他不光拒絕了諾獎,他拒絕接受任何官方獎項,因為他一心只想做個自由人。 薩特,法國著名哲學家、文學家。這本《文字生涯》是他的自傳。 這本書從他的出身、兒時的生活環(huán)境、所受的家庭教育入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來敘述薩特的思想歷程,以及薩特自我認識和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 薩特有什么過人之處呢? 薩特的過人之處,就是力排眾議,蔑視權威,固執(zhí)地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在紛雜的世界中,專注于自身內(nèi)心的追求,將自己的聲音淬煉成劃時代的先聲。 看完這本書,小編最想感嘆的一句話是:真知灼見,往往出自特立獨行之人。 如果你想認識自己,一定要讀這本書。 2《給青年詩人的信》 里爾克 豆瓣評分:9.1 (2380人評價) 這是一本讓小編反復讀過不下6遍的書。 全書僅僅是10封信而已,但每一封信都短小精煉,可謂字字珠璣。 你可以把書名中的“青年詩人”想象成你自己,在小編看來,所有把思考作為人生核心的人,都可以從這本書中受益。 大詩人里爾克,用10封信,解答了青年人在人生迷途中遇到的所有困惑。 對“孤獨”“性”或是人生道路該走向何方,里爾克告訴我們,你向外看,是最不應該做的事。沒有人能給你出主意,沒有人能夠幫助你。 唯一的方法就是走向內(nèi)心。 這是讓小編感觸最深的一句話。 人生的每一個轉折點,每個人都要經(jīng)歷迷茫、詢問、挫折等等之后,才恍然大悟自己需要什么、該走向哪里。 現(xiàn)在不要去追求那些不能得到的答案。一切要親身生活,然后走向自我,尋找自己獨特的聲音。 3《自深深處》 奧斯卡·王爾德 豆瓣評分:8.7 (4872人評價) 小編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推薦這封舉世聞名的長信了。小編始終認為,這才是王爾德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1895年,王爾德因“與其他男性發(fā)生有傷風化的行為”鋃鐺入獄,他身邊的大部分人都背離了他,包括他的同性戀人波西。兩年后當王爾德出獄時,這個世界幾乎已經(jīng)遺忘了他。 《自深深處》是他在獄中寫給戀人的信,王爾德以落難之人勉力抬起驕傲頭顱的姿態(tài),向拋棄他的人陳訴自己屈尊換來的恥辱。 在小編看來,這本書早已超越了書信的范疇,它呈現(xiàn)的是王爾德自我救贖的心靈獨白。 正因為從人生的高峰狠狠地摔入深淵,所以王爾德才能領悟困難和悲愴的意義,它們是生命中的禮物。因為痛,則思變,則領悟。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王爾德的心靈趨向于徹底的謙卑和平和。 4《波斯少年》 瑪麗·瑞瑙特 豆瓣評分:8.6 (2260人評價) 亞歷山大大帝,小編眼中最傳奇、最富人格魅力的西方帝王。 這本書是小說《亞歷山大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最引人入勝的一部。以波斯男寵巴勾鄂斯的視角,刻畫出了一個歷史中不曾記錄的亞歷山大。 當巴勾鄂斯被送到亞歷山大大帝面前,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準備取悅這位新的王者時,亞歷山大卻釋放了他。 巴勾鄂斯驚呆了,難道這位大帝一路征服,為的不是縱情享受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嗎? 不,亞歷山大要做的不止是一個世俗的征服者,他“敲打”自己,不斷奔向遠方,只是為了到另一個世界看看,然后建立不朽于后世的功勛。 正是這種強大的內(nèi)心動力,使得幾乎所有人都對他懷著十二萬分的尊敬與愛戴。他的這股精神力量,也為后世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精神地標。 這本書,小編是在6年之前看的,但我時不時地就會想起書中的某個片段,想起亞歷山大帝,這似乎成了小編的一種對照,和時刻自省的力量。 5《梵高手稿:梵高書信、畫作、珍貴手稿》 文森特·梵高 豆瓣評分:9.3 (647人評價) 梵高,一個生前默默無聞,只賣出過一幅畫,去世后卻登上神壇的藝術家。 所有看過梵高作品的人,都會有一個疑問,究竟是怎樣的一個靈魂,才能創(chuàng)作出這樣不朽的畫作? 答案全在這本《梵高手稿》里。這本書匯集了梵高150多封私人書信、250多幅畫作手稿和草圖的書。 在這本書里,梵高恨不得把自己的心都掏出來給你看。小到一幅畫用什么色彩,近景還是遠景;大到怎么選擇作畫的對象,為何要用異常濃烈的色彩對比,他都不會私藏,全都拿出來和你分享。 因為他眼中,藝術就是藝術,不會有任何商業(yè)的標簽。他是一個想要用畫作來尋找最純最真的人性的圣徒。 小編覺得書中有一句話最能概括梵高的靈魂,那是他最后一封未寄出的信里的一句話—— “畫家只能用畫來說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