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戰(zhàn)國兩漢文獻做了細致解讀,考察古代中國關(guān)于動物的文化觀念,分析動物觀與人類自我認識的聯(lián)系,探討動物世界在圣賢概念和社會政治權(quán)力概念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指出古代中國對人在諸多物種乃至天地間地位的認識深受動物觀的影響,并就這種影響展開具體闡述。作者認為,古代中國的世界觀并未執(zhí)意為動物、人類和鬼神等其他生靈勾畫清晰的類別界線或本體界線,而是把動物界安放在有機整體和諸多物種的相互關(guān)系中。整體中的生靈萬類,既有自然的一面,又有文化的一面;彼此關(guān)系的特點,在于互相影響,互相依賴,渾然一體。 本書是一本關(guān)于早期中國與古羅馬帝國比較研究的論集,收錄了七位不同作者撰寫的專論,其中的五篇為提交給斯坦福大學2005年名為“帝國研究:比較視野下的古代中國與地中海文明史”國際會議的論文。各論內(nèi)容涉及政治、法律、社會經(jīng)濟和思想文化等多個向度,提供了重新觀察、審視和反思中西方中古歷史的新視角與新方法。" 求神問仙是中國中古時期宗教表達的重要形式,也為道教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chǔ)。一直以來,中古時期的仙和修仙者都被描繪成一群神秘、隱匿的人。而康儒博在這項開創(chuàng)性研究中的看法則大異其趣。康氏認為,仙并未脫離社會,仙僅僅是諸多社會角色中的一個宗教角色,且在這種映照之下得以成立。修仙者不是絕世的,他們要在社會環(huán)境中尋求治病救人、預(yù)測未來、述異志怪的能力。該書融合了多元的理論方法和堅實的中國古代文獻,在此基礎(chǔ)上細致入微地分析了修仙者的社會角色和社會互動。它對修仙作為一種社會氛圍的描摹非常新穎,它所提出的研究范式對理解其他社會中的圣人角色也具有創(chuàng)造性。 在日本,喜歡唐詩的人不少,那么在詩歌*鼎盛的唐朝,人們是如何吟詠李白杜甫等的詩歌的呢?本書以復原長安詩人杜牧《江南春》的發(fā)音過程為例,通過介紹漢語音韻中的四聲、反切、韻書、韻圖等基本知識以及高本漢、馬伯樂等對漢語古音的研究成果,對如何復原當時的發(fā)音進行了詳細說明。書的最后還附上了試用當時發(fā)音吟誦杜甫《春望》、李白《秋浦歌》、孟浩然《春曉》等10首名詩的音韻圖。 本書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拯救生靈的熱情在晚明社會中傳播開來,這給超越家族、等級界線的慈善機構(gòu)的興起帶來了契機。本書通過巧妙的組織和動人的敘述,把有關(guān)道德的領(lǐng)導力和對道德的信仰方面的討論變成了對粥廠、藥局等的日常運作的詳細考察。此外,作者通過對地方社會的考察,歸納出了資源的合理使用以及社會網(wǎng)絡(luò)在慈善贈予事業(yè)當中所起的作用。 ……… 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后的中國婦女 十八世紀中國社會 危險的邊疆:游牧帝國與中國 工開萬物:十七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shù) 千年末世之亂:1813年八卦教起義 山東叛亂:1774年王倫起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