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讀書報》征訂正在進行,恭請讀者朋友到當?shù)剜]局訂閱。郵發(fā)代號1-201 何懷宏的2019私人書單 《保守主義》,商務印書館 《保守主義的含義》,中央編譯出版社 《政治中的理性主義》,上海譯文出版社 《哈佛演講錄:近代歐洲的道德與政治》,上海文藝出版社 《扎根:人類責任宣言緒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在期待之中》,華夏出版社 《自我的根源:現(xiàn)代認同的形成》,譯林出版社 《時間的秩序》,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人類起源的故事》,浙江人民出版社 《基因傳》,中信出版集團 何懷宏,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倫理學等。主要著作有《契約倫理與社會正義》《良心論》《底線倫理》等,主要譯著有《沉思錄》《正義論》(主譯)等。 保守政治與存續(xù)文明 何懷宏 | 文 2019年,我的讀書和寫作還是比較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我曾經(jīng)談到過,一個人文學者出道之初最好有一段完全不考慮寫作的閱讀時期,但我也認為,對一個學者來說,寫作,包括學術的寫作也終究還是不能放棄,至少對現(xiàn)在的我是這樣。寫作的計劃可以幫助我讀書更加集中、專注和不易忘記。而學術的寫作還可以在一定的規(guī)范內,盡量澄清思想,使之條理化,發(fā)現(xiàn)內容不足和邏輯不周之處。這些是僅僅讀書,尤其散漫的讀書不容易做到的。 我上半年的思考和寫作興趣主要還是在保守主義,這也就使閱讀主要限于政治理論的領域。雖然保守主義的思想家常常并不打算構建一個理論的體系,但我以為,作為一個客觀的研究者,倒還是可以分析一下保守主義思想的一些基本要素或特征。為此先讀了塞西爾的《保守主義》、斯克爾頓的《保守主義的含義》、柯克的《保守主義心靈》、納什的《1945以來的美國保守主義思想運動》等一些概述性和歷史性的著作。 伯克的思想是保守主義的一個恰當起點,也最為全面的反映了保守主義的各方面特征。要了解保守主義的精神本源,在伯克那里多花一些時間是值得的。為此又重讀了他的主要著作,以及傳記等。法國的邁斯特則是另外一種風格的保守主義,他的著述伸展到了伯克思想中沒有觸及或深入的一些話題,比如天意和護神論的問題。當然,他也有我們目前所關注的保守主義思想內容的一些空白。保守主義接納文明的多樣性,它的諸多思想者本身也具有一種思想和風格的多樣性。 在讀20世紀的保守主義的時候,也遇到一個鮮明乃至奇怪的對照。英國方面我主要是讀歐克肖特的兩本著作:《政治中的理性主義》和《哈佛演講錄——近代歐洲的道德與政治》。作者沒有近兩百年前的英國同胞伯克那種對上帝的虔誠信仰了,但在晚年的時候也說他遺憾沒有研究奧古斯丁。歐克肖特是一個體制內的、紳士風度的學者,不僅限于政治理論,在認識論等方面也富有建樹。在法國方面,我卻是細讀了薇依的兩本書:《扎根:人類責任宣言緒論》和《在期待之中》。她會是一個保守主義者嗎?我卻覺得基本上像是。她努力扎根底層,強調義務和責任。我同意艾略特所說的:她深切關懷普通人,還特意去做過工人和農工;但另一方面,她本性上又是孤寂的,是位個人主義者,對她所說的那種“集體”——現(xiàn)代極權主義所創(chuàng)造的怪獸——懷有深深的恐懼。 我自然還讀了保守主義中重要的一支——哈耶克等一些比較堅持古典自由主義的學者的著述,他們大多集中在經(jīng)濟和社會領域。盡管他們本人可能否認自己是保守主義者,但不斷進步的時代已經(jīng)將他們視作保守派了。在中國讀者的保守主義閱讀方面,馮克利主編的一套“保守主義譯叢”甚佳,彌補了我們以往思想關注的冷門。我的這一閱讀一直持續(xù)到夏天,暑假的時候,還系統(tǒng)地讀了艾略特的詩歌和劇作,也看了霍桑的《紅字》等小說,還有白璧德、桑塔雅那的一些文字。 我也注意與保守主義對峙的另外一端,也就是進步或激進的一端。為了寫一篇有關身份政治的一個思想溯源的文章,讀了查爾斯·泰勒的《自我的根源》等著述,比較集中的閱讀則是盧梭,乃至嘗試全面閱讀他的所有著作,這也就到了夏秋之際了。 但如果說我開始讀盧梭的興趣是偏政治理論的,在閱讀的過程中則開始轉向對文明的思考了。這也和我近年對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的關注有關。我在年初寫的一篇“回到軸心時代思考人工智能”的結尾談到:我們也許需要回到人類最初創(chuàng)造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起點,除了思考人類的繁榮富強之道,也思考人類及其文明的長久延續(xù)之道。在盧梭的兩篇第戎學院的征文中,有他當時頗不合時宜、現(xiàn)在卻耐人思索的對文明的批判和反省。當然,我不會走那么遠——因為文明發(fā)展到科技引領而專注于物的現(xiàn)代弊病和當代危險,就試圖回到文明之前去。我還是希望人類是在保有文明的前提下,努力去補救和防范這些弊病和危險。 鑒于今天日新月異的高新技術的發(fā)展的一個特點——可能對人類文明帶來難以預測的嚴重后果,我還得盡力彌補自身想象力的不足。我想看看在盡量展開想象的翅膀的科幻作家的筆下,科技究竟能夠達到什么樣的高度,當然,也注意他們描述的困境和后果。所以,也開始讀大量的科幻作品,先是讀了劉慈欣的《三體》,思考其中提出的道德問題:“如果存在外星文明,那么宇宙中有共同的道德準則嗎?”正如康德那段著名的話所展示的,星空與道德律本來都是讓人感到敬畏乃至互相支持的,但現(xiàn)在的星空,或者說人們想象中的星際關系,卻構成了對道德的嚴重挑戰(zhàn)。 接著《三體》,我讀了劉慈欣的幾乎全部科幻小說,也讀了一點中國的科幻作家郝景芳、寶樹,西方的克拉克、文奇,當然還有老阿西莫夫的作品。阿西莫夫的《最后的問題》在人類進步了億萬斯年,從繁榮強大到奄奄一息,變成了硅基動物直到最后化歸于無之后,唯有長存的不斷進化的超級計算機說出了一句話:“要有光! 我希望著重考慮文明的兩端:一端自然是文明的開端,甚至也追溯到人類的開端,乃至宇宙的開端。讀了一些“大歷史”的書,也努力去理解宇宙大爆炸理論,理解霍金,理解卡洛·羅韋利的《時間的秩序》,好奇大衛(wèi)·賴特通過對古DNA的研究所述的《人類起源的故事》,驚嘆悉達多·穆克吉《基因傳》中所展現(xiàn)的基因科學在一百來年中就取得的巨大進展。但我仍舊感到,近代以來,雖然人類從宏觀到微觀知道了很多很多,但還是有一些根本的東西并不知道,而且還不想知道。 文明的另外一端則是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這一端。這兩端都是人類主要用力于“物”的兩端,在開端是打下物質文明的基礎,隨后才有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在現(xiàn)代這一端則是沖上物質文明的高峰?茖W技術以及它們所推動的經(jīng)濟都發(fā)展到了過去數(shù)千年人類無法想象的高度。但是,我們是否也進入了一個牢籠?在文明的三大塊——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中,物質文明在在現(xiàn)代的發(fā)展可以說是速度最快、成果最多的,政治文明也取得了不少的進步(但有些“進步”也可能是不真實的),唯獨精神文化不僅沒有同步興盛,反而有衰落之勢。更重要的是,人類的精神和道德自控能力能否跟得上控物能力的飛躍發(fā)展? 這也就到了冬天了,也是讀哲學的好時光。接近年底的時候,我主要是讀海德格爾,了解他對時代的預見;他對物性,以及人與物的關系的認識;他對技術本質的追問;以及對尼采永恒的輪回的思想的解讀。我在想,我的思考和閱讀是否也兜了一個圈子,又回到了一種保守的低調:即不去多想未來還可以多么燦爛輝煌,而是盡量保守人類所能保守的東西: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保存生命和延續(xù)文明。 ???推薦閱讀: 中華讀書報評出2019年度十大好書 2019不容錯過的25種文學好書 2019不容錯過的20種歷史好書 2019不容錯過的20種社科和藝術類好書 2019不容錯過的15種童書 2019不容錯過的10種科學和博物類好書 中華讀書報2019“年度學者”——劉華杰 中華讀書報2019“年度作家”——李洱 中華讀書報2019“年度出版人”——徐俊 2019年中國出版十件大事 本文為中華讀書報原創(chuàng)作品,如需轉載請留言。歡迎轉發(fā)到您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