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走近尾聲,各大權威媒體也開始了對于2019年最佳圖書的評選。近日,《紐約時報》的編輯們選出了他們心中今年最好的10本書,其中虛構(gòu)與非虛構(gòu)類各5本。 2018年度好書回顧:必讀!《紐約時報》評選出年度十大好書 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Mark這十本年度好書吧(書名部分為暫譯): 1 Disappearing Earth 《正在消失的地球》/ 虛構(gòu)類 朱莉婭·菲利普斯(Julia Phillips)著 出版社:Alfred A.Knopf 本書是作者的處女作,開篇講述了兩姐妹在俄羅斯偏遠的堪察加半島失蹤的故事。讀起來很像是一部短篇小說集,隨后的每一章都是從一個新角色的角度講一個新故事,而不是以線性方式講述失蹤女孩的故事。這些故事起初似乎沒有聯(lián)系,但是角色的路徑在書的結(jié)尾處開始重疊,最后構(gòu)成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結(jié)局。這部令人驚嘆的小說涵蓋了2019年的一些熱門話題,而所有背景都是在堪察加半島進行的。 2 The Topeka School 《托皮卡學!/ 虛構(gòu)類 本·勒納(BenLerner)著 出版社:Farrar 詩人本·勒納十多年前以幾部詩集出名,2011年問世的小說處女作《離開阿托查火車站》(LeavingtheAtochaStation)獲得美國圖書雜志“相信者獎”并被《紐約時報》《衛(wèi)報》等評為年度最佳圖書。第二部小說《10點零4分》2014年又被《大西洋月刊》《衛(wèi)報》《紐約時報》等列為年度薦書。本書是他的第三部小說,探討了關于藝術和真實性的問題。 3 Exhalation 《呼吸》/ 虛構(gòu)類 特德·姜(Ted Chiang)著 出版社:Alfred A.Knopf 美國華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新作《呼吸》收錄了 2005 年至 2015 年出版的幾篇小說以及兩篇首次亮相的作品,其中已有兩篇被好萊塢改編成電影。其中的《呼吸》《商人和煉金術士之門》和《軟件體的生命周期》已有中譯本!盾浖w的生命周期》是特德·姜最長的小說。在這個關于人工智能的故事中,虛擬現(xiàn)實生物“數(shù)碼體”獲得了智慧。在書名同名故事《呼吸》中可以看到科幻小說的傳統(tǒng)。特德·姜以原住民的視角,描寫了一個有著不同生存定律的世界。他在每個深思熟慮、精心構(gòu)思的故事背后都提出了一個哲學問題。 4 Lost Children Archive 《失蹤兒童檔案》/ 虛構(gòu)類 瓦萊麗亞·路易塞利(Valeria Luiselli)著 出版社:Alfred A.Knopf 《失蹤兒童檔案》是瓦萊麗亞·路易塞利的第三部小說,也是她第一部直接用英語寫作的小說(她的前兩部作品由克里斯蒂娜·麥克斯威尼譯自西班牙語)。這是一部充滿激情的、復雜的美國小說,或者更準確地說,這是一部美洲小說。小說講述一對夫婦和他們的兩個孩子從紐約市到墨西哥邊境公路旅行的故事,極具暗示性、自我反省和實驗性。 5 Night Boat to Tangier 《開往丹吉爾的夜船》/虛構(gòu)類 凱文·巴里(Kevin Barry)著 出版社:Doubleday 愛爾蘭作家凱文·巴里此前曾憑處女作《博海恩城》獲得2013年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本書的主人公莫里斯和查理是一家危險但利益豐厚的毒品走私企業(yè)的長期合作伙伴。他們在西班牙的港口阿爾赫西拉斯等待莫里斯的女兒迪莉。她要么從丹吉爾回來,要么從這里出發(fā)去丹吉爾。這場夜間的等待將成為一個契機,將他們的過去向讀者展現(xiàn)——他們共同擁有的一段充滿暴力、浪漫、雙向背叛、數(shù)次流亡的人生故事。 6 Say Nothing 《噤聲》/非虛構(gòu)類 帕特里克·雷登·基夫(Patrick Radden Keefe)著 出版社:Doubleday 帕特里克·雷登·基夫是《紐約客》的特約撰稿人,他的這本小說通過講一個家庭故事來講述北愛爾蘭的沖突。該故事基于一個真實案件,1972年12月的貝爾法斯特,一位38歲的母親在她的孩子們面前被人帶走,此后,她的孩子們再也沒見過她。在令人恐懼的氣氛下,沒有人敢談論這件事。這也是這本書名的來源。 7 The Club 《俱樂部》/非虛構(gòu)類 利奧·達姆羅什(Leo Damrosch)著 出版社:Yale University Press 1763年,一位畫家約書亞·雷諾茲(Joshua Reynold)向他的幾位朋友提議,每周五的晚上,相約在倫敦的一家酒館一起吃飯,喝酒,聊天直到深夜。雷諾茲沒有想到,這個小型聚會匯聚了英國史上最杰出的經(jīng)濟學家、歷史學家、藝術家和思想家,共同塑造了十八世紀直至當下的現(xiàn)代社會觀念和思想。在這本新書中,傳記作家利奧·達姆羅什帶領讀者追憶了這些古怪又有趣的人物,也重塑了十八世紀晚期英國的那個動蕩又令人興奮的年代。 8 The Yellow House 《黃屋》/非虛構(gòu)類 莎拉·布魯姆(Sarah Broom)著 出版社:Grove Press 《黃屋》是莎拉·布魯姆的處女作,也是她的家庭回憶錄。布魯姆的母親艾芙瑞養(yǎng)育了12個孩子,她的父親西蒙則一邊在NASA做維護工,一邊在爵士樂隊里演奏樂器。一家人住在新奧爾良以東,這里貧窮落后,幾乎被世界遺忘!饵S屋》中的人物眾多、故事復雜,但是其中心人物可能正是標題中所指的“黃屋”——這是布魯姆的母親在她第一任丈夫去世之后,用保險賠償金購買的房子。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剛剛獲得2019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虛構(gòu)類的大獎。 9 No Visible Bruises 《看不見的傷痛》/非虛構(gòu)類 雷切爾·路易斯·斯奈德(Rachel Louise Snyder)著 出版社:Bloomsbury Publishing 雷切爾·路易斯·斯奈德多年來專注于研究家庭暴力問題,她的研究成果都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這本新書中。她以真實事例為基礎,為讀者展現(xiàn)了受虐者、施虐者和幸存者的故事,內(nèi)容如小說情節(jié)一般扣人心弦,也猶如回憶錄一般全面而貼切。書中的故事讀來令人震驚而絕望,但斯奈德也在書中為讀者提出了可能的解決方案,并進一步探究了研究人員和項目參與者如何創(chuàng)造出既高效實用、又有理有據(jù)的拯救生命的方法。 10 Midnight in Chernobyl 《午夜切爾諾貝利》/非虛構(gòu)類 亞當·希金博特姆(Adam Higginbotham)著 出版社:Simon & Schuster 今年,關于切爾諾貝利的作品層出不窮。2月,記者亞當·希金博特姆出版了一本紀實作品《午夜切爾諾貝利》。這本書經(jīng)過了長達10多年的調(diào)查,記錄了宣傳、保密以及傳說是如何掩蓋了這場可怕災難背后的真相。 本文系轉(zhuǎn)載,如有版權問題請告知。 來源 | 紐約時報、國際出版周報 編輯 | 羅雨靜 “文化互譯,溝通世界” 網(wǎng)站:www.cctss.org 郵箱:media@cctss.org 電話:010-82300038 文化合作/ 簡歷投遞 /譯者自薦 請?zhí)砑覥CTSS公眾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