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實已經(jīng)足夠炫目的當下,小說還有意義嗎? 坦率地說,非虛構的崛起,給了很多人久違的閱讀快感,但也讓本就孱弱的虛構更顯無力。 莊子說,生有涯而知無涯,對于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讀書本就天然帶有一種求知壓力—— 所謂日有寸進,書要做成了砌臺階的磚,才算有了意義。而忙碌的2019,很多時候沒有留給虛構的位置。 其實,相比于非虛構,虛構的震撼顯得更為綿長悠遠。如果我們放棄虛構的權利,恰似自折翅膀,長久跋涉在沉重的現(xiàn)實里。 好書能令人廢寢忘食。/《編舟記》 當然,風頭正勁的網(wǎng)絡文學還并不是理想的虛構,因為想象力一旦徹底脫韁,很容易就變成天馬行空的囈語。虛構的起點,一定是現(xiàn)實生活的盡頭。 博爾赫斯說:“荒漠既是真實的存在又具有象征意義。它空無一人,英雄正等著人群出現(xiàn)。” 曹雪芹說:“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比松醒,又面向無盡的想象力海洋。 海洋有什么意義嗎?云詭波譎、潮來潮去,存在就是它的全部意義。 《獵人》 作者:雙雪濤 出版社:北京日報出版社;2019 在所謂的“東北文化復興”中,雙雪濤是一個無法被忽視的名字。 前有賈行家,后有班宇和鄭執(zhí),但很多人通過文字進入凌冽的東北大地,還是從那篇《平原上的摩西》開始。 大雪覆蓋艷粉街,空氣中彌漫嗆人的煤灰味,掙扎在下崗潮中的人們沉默穿過沈陽的街道,穿過整個九十年代。 印象中雙雪濤的文字,替我們打撈起一群尚未走遠的落水之人,對于年輕一批讀者,它們帶來一種陌生經(jīng)驗,對于年歲稍長的人,它們則通向一段公共記憶。 而這本短篇小說集《獵人》,或許是雙雪濤的寫作離開東北的一個起點。這當然與他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有關,但很大程度上應當也來自寫作上的某種探索。 東北撫順街頭。/圖蟲創(chuàng)意 《楊廣義》依舊是東北故事,但糅進一抹現(xiàn)代武俠的傳奇色彩; 《起夜》看似城市怪談,也在小說技法上具備令人悚然一驚,繼而反復咂摸的魅力; 《女兒》雙線交織,但比起之前那篇《刺殺小說家》更顯自然…… 有人說這部小說在技巧上相比于之前的東北系列作品,會讓人略感失望。 但對于一個曾經(jīng)帶給過讀者驚喜,又處在探索期和轉型期的雙雪濤,當他剛剛邁出經(jīng)驗之地的時刻,我們似乎應該稍稍再多一些耐心。 《王考》 作者:童偉格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一點,臺灣一些作家對于中文寫作的探索,已經(jīng)走出很遠的距離。 身邊的作者,沽名釣譽者有之,閉門造車者有之,取巧重復者有之,倒是來自島嶼的文字,帶來不少驚喜。 早已成名的張大春、駱以軍等人自不必說,根在馬來西亞、成長于臺灣的黃錦樹,之前就攜一陣潮濕黏膩的雨林之風,引起不少討論。 而這本《王考》,又讓人再次將目光投向南部海島,投向童偉格的名字。 歷來,西方或者說現(xiàn)代寫作方式的本土化,就是橫亙在中國作家面前的一道山峰。 有人翻過去,例如莫言的“高密東北鄉(xiāng)魔幻現(xiàn)實主義”,例如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有人干脆搬到了山那邊久居,比如今年起關注度陡升的殘雪,而更多的作者,則陷入不土不洋的擰巴怪圈,最后只能形神俱廢。 童偉格將內在的臺灣鄉(xiāng)土和外在的現(xiàn)代手法嫁接起來,顯然是成功的。 鄉(xiāng)村與城市的交錯。/《海角七號》 如果說黃錦樹的南洋叢林終究還是陌生的異國故事,那么童偉格的山村故事則能夠喚起很多人的熟悉感受—— 依山面海的村莊,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拉扯,古老的信仰,山野間的鬼魅傳說,人在城市和村落之間的徘徊等等,這一切又包裹在破碎的時間線和駁雜的語言之下,讓童偉格的文字蒙上一層瑰麗詭譎的色彩。 正如那篇《王考》中所寫:“直到一切復歸沉靜,在他心中連成一個圓——這就對了! 盡管這本2019年出版的書并非作者新作,但依舊能讓讀者感到錯愕、新奇,驚而復嘆: “這就對了! 《云中記》 作者:阿來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9 這是一首獻給“512”死難者的《安魂曲》,也是一篇贈與“被剩下”之人的精神悼詞。故事發(fā)生在汶川地震后的第三年,有著上千年傳說的云中村在震后被地質學家判定為終將和巨大的山體滑坡一起墜入岷江,數(shù)百村民被迫背井離鄉(xiāng),遷移到平原地區(qū)。悲劇的塵埃已散,但殘留在世人心中的灰燼尚未完全熄滅。曾經(jīng)煙火氣十足的故鄉(xiāng)已是斷壁殘垣,曾經(jīng)的至親被掩埋在廢墟之下,而站在廢墟之上的“剩下之人”,只能搖搖欲墜地開始新的生活。祭師阿巴感到自己的氣力正在慢慢消散,他決定只身一人回到被毀棄的云中村,履行自己作為祭師的職責——侍奉山神和撫慰鬼魂。作為“512浩劫”災后重建的志愿者,作者阿來用流暢的敘事、飽滿的情緒向我們緩緩描述了阿來回到云中村后的半年時光,他一件件找尋舊人的留存之物,用自己特有的祭祀儀式來安撫亡靈,最終永遠地留在了這里…… 震后汶川。/圖蟲創(chuàng)意 詩人歐陽江河曾評價阿來的《云中記》,說“人在巨大的悲痛面前,會呈現(xiàn)出一種‘失語’的狀態(tài),而阿來找到了這種語言,并且祭師般地把它敘述了出來”。阿來的筆觸是細膩、溫暖的,山川草木、飛禽走獸在他的筆下成為了悲劇底色下的多聲部合唱;阿來的筆觸又是磅礴、遼闊的,開頭“山壁粗礪、植被稀疏、石骨裸露”的景色描寫就直接向我們揭露:這是一個關于“隕滅與重生”的故事。在溫暖與雄渾的文字之間,阿來告訴我們:“生命、物質在死亡面前不值一提,而真正具有價值的,是情感和精神! 《2081:馮內古特短篇小說全集》 作者:庫爾特·馮內古特 譯者:唐建清/王宇光/小二 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2019 網(wǎng)絡上廣為流傳的金句,哪句出自馮內古特之口,一眼便能看出。比如這句:我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有幾斤幾兩,我寫得這么好,真是冒犯大家了。 再比如這句:這里夏天炎熱,冬天寒冷,這是一個圓形的、潮濕的、擁擠的地方。你充其量能在地球上待個一百年左右。我知道的唯一一條規(guī)則是:你他媽的真該與人為善。這是一位經(jīng)歷了家道中落,母親在母親節(jié)當日服藥自殺,還在歐洲戰(zhàn)場當過戰(zhàn)俘的不幸男人。 他以寫作謀生,哪天停更了,家中的6個孩子便會相繼餓死。諷刺與幽默便是馮內古特對抗生活的方式,他說那差不多是一種“恐懼的生理反應”。 庫爾特·馮內古特。/wiki 此書中的98篇短故事,便是作者橫跨戰(zhàn)爭、女性、科學、浪漫、工作、未來等多維度的思考。它們既是幽默感與想象力,從名稱中便能看見馮內古特的刻。骸跺X說了算》《傻瓜的投資組合》《回到你老婆孩子身邊去吧》。但它們也極真實,能夠直抵你內心深處的恐懼:美俄兩國宇航員在太空中同歸于盡;快樂電波成為了未來人類的大麻;人口膨脹,政府允許自殺專門店開張;當大家都用自殺的方式來騙取巨額保金,保險公司的員工會不會絕望得想自殺……書本名叫《2081》,馮內古特寫,當人類來到這一年,我們終于實現(xiàn)了人人平等—— 太過強壯的人要一直負重;太過美麗的人要整日戴面具;太過聰明的人也要佩戴特制聽筒,刺耳的噪音會一直干擾他們思考……我們距離這樣一個平等世界,會不會真的僅差62年了? 《三個較長的故事》 作者:斯瓦沃米爾·姆羅熱克 譯者:茅銀輝/林歆/張慧玲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2019 相比于小說作品,姆羅熱克的戲劇更為人們所熟知。 《在茫茫大海上》《探戈》等作品奠定其在荒誕派戲劇中的地位,在文學評論界,他已與塞繆爾·貝克特,歐仁·尤內斯庫以及托馬斯·伯恩哈德齊名。 而姆羅熱克在中短篇小說上的造詣,一直到近兩年才開始被中文世界留意。 由廣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三個較長的故事》收錄了姆羅熱克在20世紀六十至九十年代間創(chuàng)作的三篇中篇小說《騾子手冊》《我親愛的低等生物們》和《莫妮薩·克拉維爾——愛情故事》。 姆羅熱克的職業(yè)生涯始于新聞工作和漫畫,從這部作品中可以窺看到姆羅熱克意識形態(tài)信仰的轉變及其寫作風格的日趨成熟。 斯瓦沃米爾·姆羅熱克早期作品《大象》插圖。/wiki 幽默、超現(xiàn)實的想象力和荒誕感開始在姆羅熱克的寫作中發(fā)揮著越來越深的意義。 在這三篇橫跨三十年的作品中,這些特質被越來越純熟地用作構建對社會和存在問題的洞察力,從而成為近乎殘酷的分析工具。 隨著時間的流逝,善良的嘲笑將被苦澀、曖昧的諷刺所取代。 姆羅熱克的語言組織中總是存在著不同歷史現(xiàn)實的共存和沖突,這種新舊并存的悲劇性交織,隱喻了一個完全合理的愿望,即擁抱、控制和克服時代的扭曲,或者逃避它,即使這意味著逃脫到最離奇的幻想中去。 《消失的塞布麗娜》 作者:尼克·德納索 譯者:李溪月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 “這本書最令人好奇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它講述的并不是犯罪本身,而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真理與信仰的本質。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背景下,這兩者都難逃被侵蝕的命運,更不用說是在特朗普統(tǒng)治下的當代美國了。”《衛(wèi)報》如是評價首部入圍布克獎的圖像小說《消失的塞布麗娜》。 故事從一宗駭人聽聞的犯罪開始講述。女孩塞布麗娜忽然失蹤,隨后,一盒記錄下塞布麗娜遇害的錄像帶在輿論場上引發(fā)了巨大的恐怖漩渦。 塞布麗娜的男友特迪、妹妹桑德拉,以及特迪的朋友凱文全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大眾對所謂“真相”的偏執(zhí)和迷狂之中。 在假新聞、人肉搜索、網(wǎng)絡暴力泛濫的當下,作品以其冷靜和克制的觀察刺痛了時代的神經(jīng)。 群體狂熱。/《我的天才女友》 比起血腥暴力,作者尼克·德納索更在意剖析公眾是如何消費新聞的過程,以及為何會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孕育出真假莫辨的陰謀論奇想。 他用冷峻的筆觸展演了“后真相”時代網(wǎng)絡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噬——所有人習慣看到“反轉”,所有人期待看到“反轉”,真相的權威被懸置,人人都在追求自我滿足的解讀。 大面積的低飽和度顏色、陰郁冷淡的清線畫風、大小不同的方形分鏡、連續(xù)重復的敘事構圖、目光呆滯的豆豆眼…… 透過漫畫獨特的媒介語言,德納索試圖揭示一場網(wǎng)絡暴力從誕生到發(fā)酵的全景,并以此表達對當代人的社交困境、身份認同、信任危機等問題的認識和質疑。 《82年生的金智英》 作者:趙南柱 譯者:尹嘉玄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2019 一部韓國普通女性長大成人、結婚生子的流水賬,會令大量中國讀者產(chǎn)生共鳴,這是本書作者趙南柱始料未及的事情。 小男孩捉弄小女孩,是“因為喜歡你所以欺負你”;即使付出同等努力,在職場中得到晉升,走上領導崗位的也往往是男性; 但當工作與育兒產(chǎn)生沖突時,辭職的卻常常是妻子; 家務勞動默認是妻子的分內事,當男方承擔一部分時,是在“幫妻子做家務”; 小夫妻過年回家,回的往往是男方的老家…… 如果你認為這些“沒什么問題”,讀過《82年生的金智英》后或許會發(fā)現(xiàn),這些看似“理應如此”的現(xiàn)實,其實仍有商榷的余地。 女性的人生,難道只能被困在這百來平方的空間里嗎?/《82年生的金智英》 或許也正因如此,本書在韓國首次出版時,得到的是男性群體的廣泛的抵制與辱罵。 然而,比照起現(xiàn)實世界來,這本小說實在溫和太多了。 金智英的生活中,并沒有遭遇具體的“壞人”,沒有家暴,沒有偷拍,沒有分手之后的裸照威脅??傷害她的,是由無處不在的偏見交織而成的社會共識。 事實上,作為一部文學作品,《82年生的金智英》筆力稍弱,作為女性主義讀物,又太過基礎,但它的流行仍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畢竟,只有經(jīng)過大眾無限次的傳播與復讀,那些曾經(jīng)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思維定式才有可能得到改變。 《人生海海》 作者:麥家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9 如果你曾被《解密》《風聲》《暗算》的故事所震撼,那么很難忘掉它們背后的名字麥家; 如果你熟悉麥家的作品,那么翻開眼前的這本《人生海!窌r,又很難不感到錯愕——它像是麥家作品序列中的“異類”,沒有了云詭波譎的密碼破譯,沒有了天才大腦之間的對壘,沒有遠在星辰之外的運氣,故事走出了神秘的情報機構,回到作家出發(fā)的原點,一座普普通通的江南村落。而合上書,讓故事在腦海中再流淌一遍,就會發(fā)現(xiàn)這仍是一部“麥家式”的小說:始于傳奇,終于傳奇,主人公“上!苯^對是日常生活中罕見的怪人、能人、強人。麥家依舊沒有放棄對奇詭人生的講述,只是這一次,奇人落入凡人之中,種種漣漪激蕩、潮起潮落,傳奇與俗世糾纏,勾勒出人生的輪廓。 人生起伏,無數(shù)波瀾。/圖蟲創(chuàng)意 麥家曾在福建生活過許多年,那時候常聽到一首叫《人生海!返拿窀瑁欢}南語,后來對照著歌詞,越聽越喜歡。離開福建的時候,一路都在哼唱。 許多年后,他給新書取了好幾個名字,出版社一眼看中“人生海!彼膫字。作者留給《人生海!返淖x者一句寄語:“拿起你們的刀,你們的槍,你們的惡,你們的自私,把它們扔進大海!焙:H松Co際,但總有燈塔,總有彼岸。所有讀完這本書的人,應該都會理解這句寄語的含義。 《網(wǎng)內人》 作者:陳浩基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2019 “99%的推理小說,都不值得看第二遍!蓖评硇≌f叢書《午夜文庫》副主編褚盟曾經(jīng)說過一句這樣的狠話。 倒不是推理小說不如其他小說耐讀,而是說絕大部分小說都是爽文,能夠成為經(jīng)典不斷被傳閱的作品,永遠是極少數(shù)!毒W(wǎng)內人》無疑是屬于那1%的佳作。 社會派推理興起于日本,松本清張、森村誠一、宮部美雪以及東野圭吾等,都是中國讀者耳熟能詳?shù)耐评砻摇?br/>但我們很難讀到一本國內的社會派推理小說,即使有,往往也只能蜻蜓點水或直接架空,無法用推理的方法對社會問題進行抽絲剝繭的觀察。 最典型的便是校園欺凌題材,大多數(shù)小說都會寫成“悲傷逆流成河”的青春殘酷物語。 校園暴力題材作品《少年的你》是今年國產(chǎn)電影的一大驚喜。 《網(wǎng)內人》從一個中學女生在地鐵遭到性騷擾說起,隨之而來的網(wǎng)絡暴力將其逼到自殺,姐姐和私家偵探在查案過程中一步步解開謎團,但真相比他們一家——一個普普通通的工薪家庭——所能看到的更殘忍。 從一個案件,可以讀懂一個現(xiàn)代都市的生存邏輯。 寫社會題材,將性騷擾問題、網(wǎng)暴問題、校園問題、就業(yè)問題、住房問題、職場問題等融入其中,很容易變成對現(xiàn)實的生硬敘述,既難以達到扣問社會的目的,可讀性也大打折扣。 所幸的是,《網(wǎng)內人》在兩方面的完成度都很高。 《呼吸》 作者:特德·姜 譯者:耿輝/Ent/李克勤/姚向輝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2019 美國華裔的科幻作家特德·姜,他的作品被人們稱為“文科生的科幻”。2016年大火的電影《降臨》,原作者也是他。當年,神秘外星人突然降臨地球,由于摸不清其來意,全球一時陷入緊張局勢當中,多國幾乎要發(fā)起進攻。女主角通過學習外星人水墨畫一般的文字,掌握了遇見未來的能力,終解除危機。 故事結構乍一看堪比漫威大片,幸好它并沒有把所有問題扔給量子力學,而是有實打實地參考了薩丕爾-沃夫假說、線性與非線性時間等一系列科學理論。但這些厲害的“理科手段”,最終都是為了輔佐哲學思考的輸出:“如果你能從出生到死亡地看到你整個人生,你會改變些什么嗎?”《呼吸》也是這類故事作品集,此書的介紹寫:融科幻的詩意與哲學的浪漫于一體,“我所有的欲望和沉思,都是這個宇宙緩緩呼出的氣流”。人類的呼吸和宇宙之間,存在怎樣的聯(lián)系?自由意志到底存不存在?相信它存在,和不相信它存在,會帶來什么不一樣的結果?我們的記憶有沒有欺騙自己?我們到底是不是宇宙的中心?是的,作者總喜歡討論各種宏大的命運問題,但對于特德·姜的讀者來說,這些問題說難也不難。 閱讀故事,享受平靜的當下,不也是一種解答方式么? 作者 |朱人奉 蘇煒 趙浙東 李浩然 曹華威 周泳聰 孫名梓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推薦 閱 讀 點 擊 圖片即 可 閱 讀 全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