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我們曾邀請數(shù)位編輯,請他們推薦被疫情耽誤的新書。上半年,很多新書的上市、宣傳節(jié)奏全都被打亂,直到下半年才逐漸恢復正常。于是,我們在7月份迎來了一大波重磅好書。 這其中,既有30多年來首次與大陸讀者見面的夏目漱石遺作,也有《使女的故事》的續(xù)作,在美國首印50萬冊的《證言》;既有風靡全球的英劇《普通人》的原著小說,也有曾獲聯(lián)合報文學大獎的突破之作《匡超人》。 雖然國內(nèi)出版界與外部常年存在數(shù)年乃至數(shù)十年的“時差”,但值得欣喜的是,這段“時差”正在不斷縮短。 7月,《把自己作為方法》在知識青年群體中炙手可熱,顯示了年輕人對于深度思辨以及“社會學想象力”的渴求。梅琳達·蓋茨的《女性的時刻》則讓國內(nèi)的女性主義者能有了一種全球視野,了解到世界各地女性的生存現(xiàn)狀。 國內(nèi)的自然書寫和旅行書寫也有了新的收獲。橫空出世的《在雪山與雪山之間》令人想起梭羅、約翰·繆爾、娜恩·謝潑德等歐美自然文學作家,那種溶解在自然里的氣味令人驚喜。而《失落的衛(wèi)星》讓中亞旅行文學中有了第一部高質(zhì)量中文作品。 7月,關門了半年的影院終于重新開放,引發(fā)了影迷們的“報復性觀影”。從新書青黃不接到密集上市,書迷們也應該以同樣的熱情迎接這些誠意之作。如此,做書人和讀書人才能夠真正互相成全。 01《明暗》“夏目漱石遺作” 作者:[日] 夏目漱石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出品方:人天兀魯思 《明暗》是日本“國民作家”夏目漱石未完成的“絕筆之作”,被視為他最為成熟的一部代表作,上一次在內(nèi)地出版是33年前,此次是出版百年來完整中文譯注版。 在《明暗》中,夏目漱石對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了細膩的描繪,透過人物的一舉一動,精準呈現(xiàn)一次大戰(zhàn)前夕的日本,每一個眼神交會的瞬間中,難得可貴的溫暖微光,以及潛藏底下的失落情感。正如白根春夫所說:“《明暗》是日本現(xiàn)代文學最吸引人的作品之一,也代表日本小說發(fā)展的關鍵轉(zhuǎn)折! 02《證言》“《使女的故事》續(xù)作”作者:[加拿大]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如果說《使女的故事》為我們揭開基列國神秘面紗的一角,續(xù)作《證言》則為我們展示了基列國更多的面貌——十五年后,基列國的統(tǒng)治從內(nèi)部顯露出衰腐的跡象,在巨變將臨的關鍵時刻,三位不同身份背景的女性的命運開始交錯,進而引發(fā)了顛覆性的后果。 她們從各自的視角見證了歷史的變遷,三種不同的敘事聲音構建起一個更宏大、更開闊的時空,并且首度披露了基列國傾覆背后的秘聞。 03《我這樣的機器》“一對年輕男女與機器人之間的三角戀”作者:[英] 伊恩·麥克尤恩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關于未來與人工智能的暢想有很多,在麥克尤恩筆下,他想象出一個人工智能發(fā)達的平行世界——1982年,“人工智能之父”圖靈沒有自殺,32歲的倫敦人查理用繼承的遺產(chǎn)購買了一款新型人形機器人“亞當”。在鄰居米蘭達的幫助下,查理重塑了“亞當”的性格,于是一組奇怪的三角關系漸漸形成。 麥克尤恩在小說中探討了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區(qū)別,究竟是什么使我們成為人類?機器人能夠明白人類的心嗎?對于那些人類無法掌控的技術,這部小說將帶給讀者深入的思考。 04《正常人》“風靡全球的電視劇 Normal People 原著”作者:[愛爾蘭] 薩莉·魯尼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品方:群島圖書 一個有點俗套的戀愛故事,富家女愛上窮小子,不俗套的是作者用她出色的心理描寫和溫柔細膩的文筆,將微妙的階層關系,初戀的激情、脆弱與危機,家庭關系和友誼復雜的糾纏完美融合在一起,讓故事變得真實動人。 我們能夠從康奈爾和瑪麗安的互相拯救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可以從小說章節(jié)的空白中感受到時間的力量。如果你看過電視劇并為之感動,想必原著《正常人》會帶給你更多驚喜。 05《匡超人》“把現(xiàn)世翻折成奇幻意象”作者:駱以軍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駱以軍是臺灣文壇的重要作家,在《匡超人》里,他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漫天花雨、詼諧逗樂的文筆,運用《西游記》原先桀驁不馴最終卻泯然眾人的孫悟空、《儒林外史》中蠅營狗茍的文人形象等元素的拼貼、糅合、擬仿,構筑成了一個充斥破洞、黑洞的奇異小說世界。濃郁、哀傷的筆調(diào),寫出當代知識分子的種種猶如被設定好的,難看、滑稽,拼命掙扎卻無力逃脫的存在姿態(tài)。 06《回歸故里》“一部具有文學氣質(zhì)的反思性社會學著作” 作者:[法]迪迪!ぐ@锱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品方:后浪 本書是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迪迪!ぐ@锱罱Y合自身經(jīng)歷創(chuàng)作的一部反思性社會學著作。通過一場極為內(nèi)在又顛覆的重返故鄉(xiāng)之旅,作者思考了社會階層、學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題,將抽象的階級概念落實到自身經(jīng)歷。社會如何塑造底層民眾,底層民眾又是如何屈從的?作者試圖剖析塑造和屈從的機制,重新理解他曾厭惡和逃離的人。 07《把自己作為方法》“展示自我從來都不是目的”作者:項飆/吳琦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副標題:與項飆談話 兩代學人,跨越北京、牛津、溫州、杭州、上海五地,歷時三年完成了這場談話。從項飆教授的個人經(jīng)驗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問題,其中涉及對中國社會半個世紀以來的變化、知識共同體、全球化與民粹主義、人類學方法論等題目的思考。 這本書提供了一份對話實錄,也給出了一種審視問題、 思維操練的方法——在自我泛濫的潮流中,如何給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建設身邊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會,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題。 08《女性的時刻》“致那些改善女性生存環(huán)境的理想主義者” 作者:[美]梅琳達·蓋茨 出版社: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大魚讀品 成立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20年后,梅琳達·蓋茨在《女性的時刻》一書里首次講述了她所目睹的無數(shù)底層女性的故事。 從女性生育自主、受教育權、家務勞動、童婚問題到職場性別歧視,她發(fā)現(xiàn),有時只要不去拖累女性,就是給她們翅膀。而提升女性,也帶來整個社會的繁榮。女人如果在另一個女人的故事中聽到自己的聲音,她就會變得勇敢,單薄的聲音就會變成合唱。當打壓她的文化環(huán)境被改變,當她可以擺脫貧窮、自我懷疑、恐懼和恥感,她就能迸發(fā)出無比強大的力量。 09《梭羅傳》“《瓦爾登湖》作者國內(nèi)首部權威傳記”作者:[美]羅伯特· D.理查德森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或許沒有人沒聽說過亨利·梭羅所著的《瓦爾登湖》,在瓦爾登湖畔居住的兩年零兩個月,這段經(jīng)歷已經(jīng)成為美國一道永久的知識景觀。在《梭羅傳》中,作者重新梳理了梭羅的大量私人日記與創(chuàng)作手稿,勾勒了梭羅的思想歷程及成長經(jīng)歷,全面呈現(xiàn)了這位思想獨特的作家與博物學家的一生。 你將從書中了解到梭羅的真實形象,包括他鮮為人知的情感生活,以及一些被《瓦爾登湖》的盛名所遮蔽的詩作,甚至可以從他的私人日志和摘錄筆記中感受到梭羅獨特的個人魅力和一些有趣的冷知識。 10《許倬云說美國》 “客居美國的六十年” 作者:許倬云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 出品方:理想國 許知遠的訪談節(jié)目《十三邀》里,歷史學家許倬云從誕生于高加索山底的軍事民主制度談到資本主義精神的起源,談到支撐歐美獨霸世界的信仰。這位畢業(yè)于美國芝加哥大學,在美國匹茨堡大學任教,被稱為當代最著名的華人學者之一的史學家,在這本書里,從客居美國六十載的親身經(jīng)歷出發(fā),以歷史學、社會學的視角,追溯美國近現(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政治、文化的流變。 從許倬云對美國的書寫中,我們能看到整個人類的縮影——信仰、求智、民主的萎縮,人生意義的喪失,目的的無解,而這已然成為全球性的問題。 11《顯微鏡下的成都》“從成都觀察‘另一個中國’” 作者:王笛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世紀文景 街頭、茶館、袍哥、麻將……中國微觀史研究代表人物、澳門大學歷史系主任王笛教授傾盡三十年,用顯微鏡一般的觀察視角描繪四川地區(qū)四個獨特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還原了成都地區(qū)日常生活的生動記憶。 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叫賣的小販、永不停歇的麻將桌、忙碌的甕子匠,感受到中國內(nèi)陸“巴適生活”的活力與魅力。不妨跟著圖片與文字,跟著作者一起去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吧。 12《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上的生活可能”作者:[美] 羅安清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薄荷實驗 作為世界上身價最高的菌類之一,松茸在日本東京與京都、美國奧勒岡州、中國云南,早已遠遠超越了其植物學概念,隱秘地順著資本主義供應鏈潛入歷史懷舊雅趣與社會人際網(wǎng)絡。 在這本書里,加州大學人類學教授Anna Lowenhaupt Tsing從一朵小小的松茸的進化揭開資本主義的歷史,從經(jīng)濟學、生態(tài)學、人類學的跨學科視角,追問著人類與生態(tài)之間矛盾的永恒話題。 13《在雪山和雪山之間》“一本純粹的自然之書” 作者:喬陽 出版社: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樂府文化 二十多歲的時候,喬陽去了云南,在梅里雪山的飛來寺和白馬雪山的霧濃頂村生活了近二十年。這二十年里,她和雪山間的藏民們生活在一起,聽他們講故事或者說笑話,觀察他們,也被他們觀察,直到成為他們中間的一個。她和那里的自然生活在一起,感受它們,也被它們感受,直到成為它們中間的一個。 從海拔2000米的亞熱帶干暖性河谷灌叢到海拔5000米的高山流石灘,貝母、各類野山菌、高山杜鵑、綠絨蒿、大果紅杉……喬陽在雪山和雪山之間行走,她寫的不只是雪山,更是生長于雪山上的植物、動物和生命。 14《海鳥的哭泣》“《泰晤士報》《華盛頓郵報》年度好書”作者:[英]亞當·尼科爾森 著;[英]凱特·博克瑟 繪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品方:浦睿文化 在過去的六十年里,有三分之二的海鳥在地球上消失,而此前,它們已經(jīng)存活了一億年。 在這本書里,跟著十位海洋旅行家探秘海鳥棲息地,從赫布?底群島到奧克尼群島,從信天翁到鰹鳥,在栩栩如生的繪畫與生動的故事中,我們讀到海鳥世界的愛與美、競爭與殘忍,聆聽自然的生命之歌。 15《失落的衛(wèi)星》“為今后的旅行寫作樹立起標桿” 作者:劉子超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出品方:新經(jīng)典文化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羅新說,有了劉子超這本書,我們可以驕傲地說,在近代以來琳瑯滿目的中亞旅行文學中,終于有了第一部高質(zhì)量的原創(chuàng)中文作品。 九年間,五個鄰人之國,旅行作家劉子超化身為一個探險者,欣賞吉爾吉斯斯坦的邊城浮世繪,踏遍撒馬爾罕的金色之路,馳騁在帕米爾無人區(qū)和蘇聯(lián)核爆試驗場。在他的筆下,失落的中亞文明與歷史在沉默中被娓娓道來,猶如一顆閃爍的衛(wèi)星。閱讀的過程,便是一段以緩慢的步伐與作者一同漫步中亞的旅程。 16《當代藝術的十九副面孔》“通過藝術家之眼,審視我們的時代” 作者:[瑞士] 漢斯·烏爾里!W布里斯特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國 如果你對當代藝術抱有好奇,卻不知如何走進,不如來讀讀這本書。作者奧布里斯特是當代藝術界最活躍的著名策展人和批評家之一,迄今曾參與策劃和發(fā)起了展覽與項目150多個,撰有學術著作超過70多本。近2000小時的錄音材料,與19位當代重要藝術家和建筑師的對話,被凝練地濃縮在這本書里。與藝術大師對話,也是與我們的時代精神對話。 ▽ 點擊,進入做書雜貨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