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疫情時代,不確定性成為了它不變的規(guī)律,謊言和瘋狂是這時間線上鋪就的荒誕注腳。在20年的年度書單中,我們曾期望通過閱讀,讓生活的柔光重返。但過去一年了,所有的總結也抵不過穆旦一句“我的全部努力,不過完成了普通的生活”。作為書店,我們還是要告訴大家,要去閱讀。加繆曾說“希翼幸福將是徒勞的,不要希翼任何事,而是要做點什么。不要等待著他人從頭至尾地構建你的命運,尤其是當命運仍掌握在我們手里中。不會祝你幸福,因為知道你的身體和精神正在經歷重創(chuàng)。但它需要你保持必要的力量和清醒,去努力維持自己的寧靜與尊嚴!被蛟S我們改變不了世界,但是閱讀,思考,記錄仍然是一種抵達內心的可能,也是內心抵抗的可能。你不必成為斗士,竭力做好自己所做的事就好。不必害怕去談論歷史和記憶,電影音樂和詩歌,去思考,不斷的去更新自己。 在智識和視野上豐富我們的人生,擴展生活的維度,使得你的存在具備存在的意義。新的一年,做自己的英雄,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詩歌 作者:尹東柱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副標題:尹東柱的詩 譯者:全勇先/全明蘭 出版年:2021-5-5 這是一個生前默默無聞,死后才大放異彩的詩人。他是朝鮮族詩人尹東柱,他生于中國,死于日本。他和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一樣,普通,也會羞澀,哭泣,在28年的短暫生命中,他用他的民族語言書寫著干凈,美好的詩句,沒有怨念和仇恨。然而,當我們更進一步去了解他生平后,詩歌里的真誠、純粹、美好,更是超越了那個殘酷,污濁的年代,讓現(xiàn)代的我們心生出善意和在夜晚下看到春天走向我們的美好,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會好的。 中國文學 作者:林棹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2022-1 立足嶺南,放眼世界。通過一只蛙的視角,讓我們回望十八世紀的嶺南世界,從珠江水上人家,到廣州十三行,在澳門奇珍園略作停留,又探向萬物有靈的江河重洋。中西在此相逢,大大小小的烏托邦相互碰撞,是一次穿越近代世界的迷人宴游。本書不僅是一部久違的南方敘事,用一種古老的南方語言去述說從南中國到廣闊世界的奇幻漂流,更是運用舊時講古的方式,讓人看到作者不止于博物學,語言和形式的融合形成作者風格,更是激發(fā)了讀者對舊時珠江的好奇,也隨蛙的漂流視野為逝去的十八世紀嶺南而惆悵。 外國文學 作者:[德國] 溫弗里德·塞巴爾德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新民說 譯者:徐遲 出版年:2021-4 身處信息的洪流之中,記憶如果不是因為記述,很容易遭到篡改變得不可靠和模糊,而對歷史的濫用和選擇性遺忘成為了一種習性。文學或許是最好的記憶之術。塞巴爾德因為所屬民族和身處的年代,對于確認自身的存在有一種執(zhí)迷,不管是閱讀還是書寫,都在文字中尋找著庇護。 本書是塞巴爾德的處女作,通篇下來,你已經不知道這是小說還是隨筆,文中通過對司湯達,卡夫卡和“我”的重訪和回訪,在細致入微的書寫中確認了他的書寫主題——記憶,以及記憶的韌性和不可靠性。跟隨他的書寫不僅有一種眩暈感,也讓我們對存在,記憶產生了懷疑;蛟S在記憶中,唯有光,影,觸覺,聲音味道等在我們心靈中留下的感受是真實的,尋找記憶的真相最后都變成了一種構建自我記憶的書寫努力,也成為了對這個不自由世界的反抗行為。 文化研究 作者:[英]安吉拉·卡特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南京大學出版社·守望者 副標題:文化史的操練 譯者:曹雷雨/姜麗 出版年:2021-5 安吉拉卡特為什么選擇薩德的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在《薩德式女人》中,卡特并沒有推崇或認同薩德作品中驚人的暴力、性虐和厭女癥,而是在薩德的書寫中看到了女性解放的可能。在那個不自由的年代,此書的出現(xiàn)就像一犀利的男女平等宣言。卡特從女性主義視角重新評估備受爭議的薩德作品,探討薩德作品中扭曲的性欲,將性作為一種權力政治進行剖析,解構了關于性別的神話,瓦解固有文化中關于性的偏見,讓女性不拘泥于傳統(tǒng),擁抱和維護好自己愛與被愛的權利,去享受真正性帶來的歡愉。在這個依舊禁錮女性的時代,仍然為我們提供著高度理論化的語言武器。 歷史學 作者:[意]卡洛·金茨堡 出版社:理想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國 副標題:一個16世紀磨坊主的宇宙 譯者:魯伊 出版年:2021-7 《奶酪與蛆蟲》是史學巨擘金茨堡經久不衰的經典,出版45年來首次在中文世界出版。《馬丁蓋爾歸來》、《奶酪與蛆蟲》、《蒙塔尤》一起號稱微觀史學的“三大代表作。微觀史的最大特點就是史學性與文學性結合。本書的主人公是多梅尼科?斯坎代拉,一位普通的磨坊主,生活于16世紀意大利東北的弗留利地區(qū)。因為聲稱世界是從腐壞中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受到指控。金茨堡在錯綜復雜的審判檔案和精英文化、低層文化之間穿梭游走,編織了一個結構巧妙、敘述迷人的故事。通過磨坊主多梅尼科的眼睛,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他的奇思異想、喜怒哀樂和挑戰(zhàn)權威的決心,16世紀歐洲大眾文化的瑰麗圖景乃至歐洲宏大的歷史畫卷也徐徐展開。 它既寫給專業(yè)人士,也寫給普通人。主人公讀過一點書,被迫害,被征服。這是一個和我們一樣的人,就是我們之中的一員。它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古代普通人是如何被閱讀形塑的,在歷史研究的焦點中被打撈出來,展現(xiàn)一個即使在迫害也堅信自己信仰的普通人。 社會學 作者:[美]邁克爾·桑德爾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漫游者 副標題:好的社會該如何定義成功? 譯者:曾紀茂 出版年:2021-9-1 曾經,社會承諾人們“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如果每個人都能在同等機會下公平競爭,那么優(yōu)勝者就應該獲得獎賞。這是“美國夢”所代表的理想,也是大多數(shù)現(xiàn)代社會認同的優(yōu)績至上主義的倫理核心。但是,當優(yōu)績制無法兌現(xiàn)它許諾的公平競爭與社會階層流動時,它就造成了一種“暴政”,讓勝利者傲慢,讓失敗者屈辱,社會更加的撕裂,背離正義,也讓工作喪失了尊嚴。 桑德爾從道德哲學思考出發(fā),解釋了優(yōu)績制的不公平性:影響我們成功與否的因素大都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而是家庭背景等眾多因素。這不僅解釋了美國反精英潮流現(xiàn)狀,同理也讓我們反躬自省,教育內卷,雞娃,寒門難再出貴子的現(xiàn)實狀況。好的社會如何定義成功,桑德爾給出了的方案是讓我們重估大學的角色定位,更新工作的尊嚴和重新思考成功的意義。 人類學 作者:[美] 娜塔莎·道·舒爾 出版社: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國 副標題:拉斯維加斯的賭博設計與失控的機器人生 譯者:李奇 出版年:2021-12 本書作者詳細介紹了賭場是如何設計用戶體驗,從而達到讓人們更加對賭博行為上癮這一目的。閱讀此書讓人顛覆對賭博的概念,人并不是為了贏錢而賭博,而是為了繼續(xù)玩下去,沉浸下去,將周遭和現(xiàn)實給忘掉。賭博帶來的確定性和控制感,以及隨機性帶來的刺激感讓人上癮。由博彩業(yè)延伸出的社會圖景及其現(xiàn)代社會基本理念會讓我們觀察周遭的世界和生活,盲盒,APP,廣告,購物,煙酒,加班......似乎也在施用同一套控制圈套,而那些賭博者就像是我們每一個個體,隨時陷入這些誘惑之中,失去控制。 政治學 作者:詹姆斯·斯科特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三輝圖書 副標題:潛隱劇本 譯者:王佳鵬 出版年:2021-4 在現(xiàn)代社會,“向權力說出真理”這一表達仍然具有烏托邦的味道,現(xiàn)實中充滿著威脅和危險。那么在權力關系中,處于支配情境中的從屬群體他們如何表達他們的政治訴求和對抗這幾乎無法抗拒的不平等呢,斯科特從東南亞鄉(xiāng)村社會中觀察和研究的農民抗爭與農民政治,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理解分析框架。 在《弱者的武器》中,研究農民的反抗形式是開小差,小偷小摸,暗中破壞等行為成了作為弱者的農民對抗強者的武器,而在《支配與抵抗藝術》中,他采用了“潛隱劇本”這一分析性概念來概括農民的選擇和意識形態(tài)特征。他指出,在有權者和無權者的互動中有一份公開的劇本,在公開的劇本中,無權者會假裝恭敬有禮。而在有權者不在場的后臺,就是隱潛劇本上演的地方,有權者會受到反對和抵抗。這樣一種非正式對抗,是一種底層政治現(xiàn)象,也是為減少剝削的“弱者的武器”,更是一種無權者在權力背后所進行的權力批判。當我們理解了這樣一種無權者的潛隱政治,也就對今年“躺平”一詞的流行有了深層次的理解。 思想史 作者:[英]彼得·沃森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副標題:上帝死后我們如何生活 原作名: The Age of Nothing:How We Have Sought to Live Since the Death of God 譯者:高禮杰 出版年:2021-4 上帝已死,人類何為?當尼采提出“上帝已死”這危險的論斷以來,世俗化,無神論時代,甚至是“虛無時代”就已經到來,所引起的思想變革在西方精神世界中持續(xù)震蕩。在《虛無時代》一書中,英國思想史學家彼得沃森以這個標志性事件為線索,串聯(lián)起20世紀西方思想文化領域的百花齊放,將哲學家,詩人,劇作家,畫家,心理學家,科學家對該問題的思索編織進一幅宏大的社會圖景中。在缺少上帝這個視角之后,世俗生活的精神“空虛”缺少了一個堅定的解釋為生活賦予意義,我們如何安放自己的靈魂,成為了一大問題。在不確定的時代,循著20世紀西方思想文化領域人類優(yōu)秀的頭腦對生存意義的追尋和富有啟示性的回答中,或許可以為當下的中國人在精神層面予慰藉和借鑒。 電影文化 作者:[法]安托萬·德巴克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鹿書deerbook 副標題:創(chuàng)發(fā)一種觀看的方法,書寫一段文化的歷史 1944—1968 譯者:蔡文晟 出版年:2021-12 20世紀,電影曾被作為一種藝術推崇!懊杂啊笔且环N對電影之愛,從電影誕生之日起,就有人對電影產生了超乎尋常的熱愛,他們不僅閱片無數(shù),更奉獻身心。懂得如何去觀看電影,并且書寫電影的迷影和影評人甚至把電影變得比建筑,文學,繪畫,小說和音樂變得更優(yōu)秀。 《電影手冊》前主編安托萬德巴克的經典著作《迷影》系統(tǒng)性地評述了1944年到1968年發(fā)生在法國的迷影文化,這段歷史以其理想性和革命性徹底改變了電影,其影響至今仍在不同時空的影迷群體中回蕩。那個時期,所謂的迷影文化不僅造就了希區(qū)柯克,雷諾阿等多位電影藝術家,還將他們拱入嚴肅作家和知識分子之列,成為20世紀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在這群體之中有我們日后所熟知的巴贊,侯麥,特呂弗,戈達爾等人,作者為他們立傳,并且以一種超越電影及其歷史的眼界去審視他們。 今天新技術和網(wǎng)絡讓影迷重獲新生,但影響力卻無法與前對比,明日電影如何將個人與大眾文化重新接軌,影迷如何去觀看電影,如何批評電影,追本溯源,本書是不錯的選擇。 這就是我們推薦的全部年度好書啦! 不知道你讀過幾本呢? 如果你還沒有機會購買這些2021年的好書 點擊下列小程序,直接網(wǎng)上下單 希望2022年,你也多來逛逛書店,多看書,讀好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