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文摘》每月推出好書榜,致力于推薦優(yōu)秀的社科圖書,以非虛構紀實類作品為主。在閱讀中構筑起牢固而遼闊的精神王國,才能抵御外界的紛擾。 知三聯(lián)書店■《四海文心:我與北大中文系》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八十夢憶》 劉夢溪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高倉健,我的愛》 [日]小田貴月著 陳多友譯 花城出版社 ■《藝術大師劉海粟的朋友圈》 石楠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許倬云十日談:當今世界的格局與人類未來》 許倬云講授 馮俊文整理 廣東人民出版社 ■《錢壯飛傳》 楊敏瑞著 中共黨史出版社 ■《中國繪畫:遠古至唐》 [美]巫鴻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法西斯的破滅:二戰(zhàn)22個歷史特寫》 [英]凱瑟琳?馬什編著 王小歐譯 中國畫報出版社 ■《遼寧傳》 祝勇著 華文出版社 在本文留言處留下您的精彩評論,根據點贊數和留言質量選出3名的讀者,將隨機獲得本期好書榜贈書(截至時間2022年6月7日12:00)。 魏蔚 《作家文摘》副總編輯、編審、記者 本月推薦好書:《四海文心:我與北大中文系》《八十夢憶》《高倉健,我的愛》 1 《四海文心:我與北大中文系》 編輯推薦: 本書內容是對38位北京大學中文系學人的訪談,采訪者以學生為主。書中回顧北大中文系的發(fā)展變遷,重溫幾代學人的風姿與神采,是北大中文學人的一次回顧、總結和反思之旅,沿著先生們學術與理想的歷史軌跡,可以觸摸“活的歷史”,感受“真的精神”。 書名:《四海文心:我與北大中文系》 作者: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編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22-1 北大精神 白惠元:在您的北大故事里,我還想提一個插曲:您的夫人也是北大畢業(yè)生。那么,您怎么理解“北大精神”?調入北大之后,您覺得北大就是您想象中的樣子嗎? 陳曉明:我太太是北大的,她考北大的時候,高出錄取分數線40多分,她在家常!捌圬摗蔽,問我:你行嗎?這一句話,我就被她打趴下來了。(笑)時代在變化,百年的北大歷經了風霜,它自身要經受住很多考驗。我想,北大始終是會有一種精神,一直貫穿下去,一直沉在心底,一直將這個作為自我期許。老校長蔡元培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我覺得這是北大始終不變的一種精神。所以在北大,大家堅持獨立思考,同時允許別人發(fā)表不同的觀點。就像我們當代文學教研室,大家做法都不一樣,但大家都相安無事,絕對沒有因為方法不同就相互輕視,這是北大的包容精神。澳門大學文學院院長朱壽桐有一年到北大參加四校博士生論壇,他說了一段令人非常有感觸的話:他參加王瑤先生的紀念會,看到北大的七八十歲老先生們坐在一起,那么平和,那么謙讓友善,他感到非常溫暖,甚至有點驚訝。這一點,我們現(xiàn)當代做出了一個表率。謝冕老師是極為寬容的一個人,他的好朋友像張炯、孫紹振,與他的觀點并不一樣,但他們關系都很好。 2 《八十夢憶》 編輯推薦: 本書是劉夢溪先生最新書稿,概述其對學界先賢學術思想的研究、講述其與中外學界名人的交往、評點諸多學人的學術觀點與著作,兼及自己的學術研究歷程。書稿成于作者八十周歲,故曰“八十夢憶”。 書名:《八十夢憶》 作者:劉夢溪著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出版年:2022-1 我們該怎樣向大師致敬 大師級人物是大時代的產物,需要長期的文化積累。文化積累加上時代思潮的刺激,是大師產生的適宜土壤。20世紀前半期,歷史轉型,思潮激蕩,古今中西重新開始對話,一批學富五車、心系家國的學術精英群體活躍在中華大地。嚴復、蔡元培、章太炎、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馬一浮、熊十力、錢穆、張舜徽、錢鍾書等,可以列出一長串名字。季(羨林)、任(繼愈)兩位先生已經是晚一些的風流余緒了。 陳寅恪先生一生追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曾經說過,學說有無錯誤,這是可以商量的,個人之間的觀點交鋒,不必芥蒂,但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須爭的。學術研究,如果不把真正的問題講出來,看別人的臉色行事,是做不成學問、搞不好研究的。只有保持學術獨立,學者人格才會立起來。關鍵是學術要遠離“商場”和“官場”。季先生講過,學術和心術有關,做學問不要騙自己,不要騙讀者。做到這一步,是有德,否則就是缺德。 我多次講過,20世紀的大師級人物得天獨厚地具備兩方面的根底,一是傳統(tǒng)文化和國學的根底,一是西學的根底。國學根底,我們后來者不容易趕上了。西學根底,宋儒和清儒不具備這個條件。所以我說那是乾嘉之后中國學術的又一個高峰期。當然,有高潮就有低潮,學術流變的路漫長而崎嶇。 當時的學人,由于傳統(tǒng)文化和國學根底深厚,無論走遍幾洲幾洋,文化的根性都不改變,文化的自信力永不喪失。你看王國維、陳寅恪,穿著服飾絕不跟著時代潮流走。辜鴻銘就不用說了。當然更主要是思想信念和文化信仰不動搖!疤於磪捴袊,必不亡其學術,天不欲亡中國之學術,則與學術所寄之人,必因而篤之!蓖鯂S的話,是何等信仰,何等力量。 3 《高倉健,我的愛》 編輯推薦: 本書中,高倉健全部遺產唯一繼承人、被稱為“高倉健最后愛過的女性”小田貴月,首度公開與其相處的第一手記,揭開“神秘同居”的真相。以還原“與高倉健的對話”之形式貫穿全書,小田貴月用高倉健的原話及自己的真實文字記錄,講述生活管理、職業(yè)自覺、人生感悟,以及對電影生涯的回憶,為讀者解答了一些“高倉健電影世界”的謎團。 書名:《高倉健,我的愛》作者:[日]小田貴月著 陳多友譯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年:2022-3 我覺得日本完全被落下了 “張藝謀會不以為然地把一個鏡頭重拍50次。他們實在太認真了,結果導致傷到了胃。 “或許張藝謀已經摸透了那些新人演員的脾性,深諳用人要領。他敦促那些毫無演出經驗的演員要堅持再堅持,毫不妥協(xié),連軸轉地拍攝?吹竭@些,我不由得在想,所謂演員,究竟是個什么命呀? “張藝謀每天就是一邊啜飲著普洱茶,一邊雷打不動地拍攝著電影,還好,總算沒有累趴下。不過,由于他身上沒什么肌肉去支撐身體,一不小心便閃了腰。盡管如此,他還是不愿趴下,太有定力與韌勁了。確實會有這種導演呢,看著就讓人不得不佩服。 “我曾覺得雷德利·斯科特(《黑雨》的導演)也是一名霸氣的司令官。張藝謀比起他也毫不遜色。我想,世界通用的人才就是他們這種工作狂人吧。 “而且,張藝謀導演不會過度拘泥于劇本。畢竟演這部電影的人都是外行,首先得仔細地觀察他們的動作,然后判斷怎么引導才能讓他們輕松地講出臺詞來,或是怎么做才能使他們的動作神態(tài)更自然。一旦有好想法,馬上就做調整。工作人員們也不抱怨,都有條不紊地跟著走,說明大家很有靈活性和體力。 “據說,結束一天的拍攝工作之后,主要的工作人員就會聚集起來開總結會。例如,今天什么地方拍得比較好?若有拍得不好的地方,又是什么負面因素造成的?接下來該如何應對?聽說,他們經常一討論就是幾個鐘頭。 “我曾經問過張藝謀:‘你究竟幾點鐘睡覺?’對方用莞爾一笑充作回答。于是我想,這個人肯定幾乎不睡覺。 “他總是把經過大家商量并修改好的第二天要拍的劇本內容,在深更半夜或是一大早發(fā)給翻譯張景生,小張立馬翻譯成日語,送到了我這里?傊兓确瓡要快。我問工作人員,是因為這部片子很特殊嗎?但是在張藝謀眼里,這種情況是極其常見的。 “看到這些,我覺得日本完全被落下了。至少我重新認識了張藝謀,他是多么年富力強,還充滿了旺盛的斗志! 娜拉 《作家文摘》副編審、記者 本月推薦好書:《錢壯飛傳》 4 《錢壯飛傳》 編輯推薦: 作為“龍?zhí)度堋敝坏腻X壯飛,是隱蔽戰(zhàn)線上重要的人物,為中國革命作出過非常大的貢獻。周恩來說:“要不是錢壯飛同志,我們這些人都會死在國民黨反動派手里。錢壯飛同志在對敵斗爭中立下的豐功偉績,的確使我們的黨少走了彎路,全黨將永遠紀念他。”本書首次完整地介紹了錢壯飛的革命生涯。 書名:《錢壯飛傳》作者:楊敏瑞 著出版社:中共黨史出版社 出版年:2022-4 錢壯飛鏡頭里的親人們 錢壯飛擁有一個溫暖歡樂的大家庭。1919年醫(yī)專畢業(yè)之后,錢壯飛和自由戀愛的張振華在北京定居并生下長子錢江。遠在浙江湖州的母親范氏,將老家的房屋財產全部變賣,帶著徐雙英和孫女錢椒椒來到北京,與錢壯飛團聚。 他們當時的生活雖談不上富裕,卻也不再窘迫。醫(yī)院的工作并不緊張,革命形勢還不像后來那樣嚴峻,一大家人生活在一起,衣食無憂,其樂融融。錢壯飛熱衷文藝,擺弄些棋琴書畫作消遣,也喜歡時髦的東西,流行照相就去學攝影,流行電影就去開電影公司——一方面是革命工作掩護需要;一方面也是真心喜歡,有天賦和興趣,愿意投入和付出。 閑暇之余,他會帶全家去逛公園,暢游于山水之間。在中央公園,留下了他們一家珍貴的照片,照片上是他深愛的妻子、孩子和母親,照相的是錢壯飛自己,他在照片上寫著:壹玖貳陸年寒食節(jié),闔家遨游中央公園——這是錢壯飛僅存于世的幾幅書法之一。 鄭紅革 《作家文摘》資深編輯、記者 本月推薦好書:《藝術大師劉海粟的朋友圈》《中國繪畫:遠古至唐》《法西斯的破滅:二戰(zhàn)22個歷史特寫》 5 《藝術大師劉海粟的朋友圈》 編輯推薦: 本書以文學傳記的形式,以作者對劉海粟生前的近距離采訪,全面呈現(xiàn)了劉海粟一生的交友故事。他們當中有康有為、梁啟超、蔡元培等人在藝術之路上給予的啟發(fā),有與傅雷、郁達夫在海外漂泊輾轉時的患難友誼;有劉海粟對學生(如潘玉良、劉抗)的提攜,有見證徐志摩的愛情,亦有與徐悲鴻的論爭等等。游走在文學圈與藝術圈之間,勾勒出劉海粟在藝術史之外真實、立體的形象。通過他與師友的相識相知,展現(xiàn)了劉海粟為復興中國藝術而建立上海美專,結識、培養(yǎng)大批中國現(xiàn)當代杰出藝術家所做的努力和貢獻。 書名:《藝術大師劉海粟的朋友圈》作者:石楠著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年:2022-3 10年不來往 傅雷坦誠、固執(zhí),認定的理決不輕易改變,即或是為了孩子的事。傅聰小的時候,傅雷不讓他上學,親自教兒子文化課,請上海樂團一位意大利學派專家教他鋼琴指法,請樂團指揮教他樂理。傅聰在樓上練鋼琴,他在樓下譯書,聽出了差錯就上樓去打。有次他用瓷盤子砸,把傅聰鼻子砸開道口子,留下一道很深的疤。海粟勸他:“你應該送傅聰去上學,過集體生活,讓他全面發(fā)展。你不能那樣打了!” 傅雷不服地反詰著他說:“我管我自己的兒子,你也要管?” “他還是個孩子,管教不能太過分!” 傅雷大聲反駁他:“我可不聽你那一套!” “你這是虐待!你會后悔的!” “我決不后悔!” 為此,他們10年不見,卻又相互思念。傅聰、傅敏常到海粟家來和他的孩子們玩,有一天,海粟摸著傅聰鼻梁上的疤痕問他:“你爸爸后悔了沒有?” 傅聰微微一笑說:“他早悔了。有一天,他把我抱在懷里說:‘孩子,原諒阿爸吧!你劉伯伯說得對,我不該這么打你,這近乎一種虐待啊!我永遠也贖不了這個罪!’阿爸流淚了。我抱著他也哭了,說:‘阿爸,你是為我好才打我的,早不痛了,沒事的!’伯伯,我阿爸想您呢!” “你回去告訴你阿爸,伯伯也非常想念他! 第二天,傅雷就給海粟打電話:“海粟,我要來看你!”“我全家歡迎你!” 經過這次波折,他們的友情更加深了。 6 《中國繪畫:遠古至唐》 編輯推薦: 本書是著名美術史家巫鴻的最新著作,全面講述了從遠古時代至唐代末期的早期中國繪畫的發(fā)展、不同時代繪畫的風格和特點。作者在本書中有意識地突破卷軸畫的范圍,把“中國繪畫”的概念擴大,在材料上把彩陶、壁畫、屏幛、貼落和其他類型圖畫都包括進來,以其敏銳的圖像分析能力全面理解中國近百年來的考古學成果,改變既有的繪畫史敘事模式,呈現(xiàn)出不同時代、不同平面上的不同圖像之間的內在勾連。 書名:《中國繪畫:遠古至唐》 作者:[美]巫鴻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2022-3 魏晉至唐早期畫作為何遺失 雖然我們從文獻中得知自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xiàn)了不少著名畫家,畫史也保留了他們不少作品的題目,但這些作品在隨后的社會動蕩中完全遺失了。今天我們閱讀唐代美術史家張彥遠(約815—約877年)對早期繪畫收藏及其反復遺失的記載,仍會有不勝唏噓之感: 漢武創(chuàng)置秘閣,以聚圖書;漢明雅好丹青,別開畫室。又創(chuàng)立鴻都學,以集奇藝,天下之藝云集。及董卓之亂,山陽西遷,圖畫縑帛,軍人皆取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馀乘。遇雨道艱,半皆遺棄。魏晉之代固多藏蓄,胡寇入洛,一時焚燒。宋、齊、梁、陳之君,雅有好尚。晉遭劉曜,多所毀散。重以桓玄,性貪好奇,天下法書名畫,必使歸己。及玄篡逆,晉府真跡,玄盡得之……玄敗,宋高祖先使臧喜入宮載焉。南齊高帝科其尤精者,錄古來名手,不以遠近為次,但以優(yōu)劣為差。自陸探微至范惟賢,四十二人為四十二等、二十七秩、三百四十八卷。聽政之余,旦夕披玩。梁武帝尤加寶異,仍更搜葺。元帝雅有才藝,自善丹青。古之珍奇,充牣內府。侯景之亂,太子綱數夢秦皇更欲焚天下書,既而內府圖畫數百函,果為景所焚也。及景之平,所有畫皆載入江陵,為西魏將于謹所陷。元帝將降,乃聚名畫、法書及典籍二十四萬卷,遣后閣人高善寶焚之…… 由此觀之,自漢代以降,歷代君王都花費了大量精力和物力搜求古今名畫,將之據為己有,但實際上卻是在不斷為這些作品的集體毀滅準備條件。結果是到了今日,魏晉至唐代的早期卷軸畫即使仍有存在但只是鳳毛麟角;而傳世摹本往往混雜了后代的風格和趣味,無法作為研究早期繪畫史的可靠基礎。 7 《法西斯的破滅:二戰(zhàn)22個歷史特寫》 編輯推薦: 本書介紹了二戰(zhàn)中日本如何侵略別國領土,進而挑起與美國的戰(zhàn)爭;由大規(guī)模、多線行動產生的技術創(chuàng)新和戰(zhàn)術,以及殘酷的戰(zhàn)斗,如何徹底改變了戰(zhàn)爭對軍隊、政府機構以及民眾的意義;這場戰(zhàn)爭是如何徹底摧毀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政治格局,并對當今世界持續(xù)產生著影響。 書名:《法西斯的破滅:二戰(zhàn)22個歷史特寫》 作者:[英]凱瑟琳?馬什編著王小歐譯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年:2022-5 破譯德國海軍密碼“鯊魚” 1942年幾近年終之時,德國的U型潛艇U-599,在巴勒斯坦海岸被皇家海軍“花火號”發(fā)現(xiàn),“花火號”隨后發(fā)射了深水炸彈。這一次,輪到U型潛艇的船員們明白,一切都完了,他們的船正在下沉,他們必須棄船。 安東尼?法森中尉、一等水兵科林?格雷齊爾和湯米?布朗向潛艇游去,看到潛艇內仍有一些燈亮著,他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了一個4轉子恩尼格瑪機(德國人用來通信的機器)和一本當前恩尼格瑪機的密鑰簿。他們勇敢且巧妙地將機器、密鑰簿及雙字母組附錄表用防水材料包裹起來,并搶救了出來——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些發(fā)現(xiàn)有多么的重要。 他們竭盡全力,終于設法找到了一直在潛艇外守候的16歲海軍湯米?布朗,并將機器與密鑰簿一起遞給了他。這是法森和格雷齊爾的最后一舉,因為他們在U-559沉沒時與其同歸于盡。兩人死后都被授予了喬治十字勛章。 這個寶藏——對英國破譯者來說就是這樣——被送到布萊奇利園一所位于白金漢郡的鄉(xiāng)間別墅,情報總部在戰(zhàn)爭初始時就被設在其中。駐扎在那里的人都知道,他們現(xiàn)在獲得了一個絕好的機會,以再次破譯代號為“鯊魚”的德國海軍密碼,而這將直接影響“二戰(zhàn)”的結果。 王曉君 《作家文摘》資深編輯 本月推薦好書《許倬云十日談:當今世界的格局與人類未來》《遼寧傳》。 8 《許倬云十日談:當今世界的格局與人類未來》 編輯推薦: 許倬云先生憂思于當今世界的疫情,以及瘟疫蔓延下混亂的世道人心。先生在這本書中圍繞時代特色、思想與文化變遷、多元文化的融合、科技智能的進步轉變、中外文明的比較互動等一系列主題展開,選擇各個時代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的關鍵節(jié)點,以對話的方式,還原鮮活案例的時代背景與歷史源流,生動展現(xiàn)先生作為史學大家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的史學觀念與關注時下的人文關懷。本書堪稱許先生90年人生思想之總結,亦可視為他對這個時代的問題和出路的總體性回應。 騰訊新聞副總編輯李倫先生評價說:在這本“十日談”中,許倬云先生涉及了廣泛的現(xiàn)象與議題,始終持有中西比較的眼光與意識。他以“易”為前提來建立思考,來觀看世界范圍內知識與思想的變化與融合,來使我們將自身的存在歷史化,并由此相信“并不存在歷史決定論,歷史只能永遠追尋、矯正和改進”。 書名:《許倬云十日談:當今世界的格局與人類未來》 作者:許倬云講授馮俊文整理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2-3 讀書是為自己“心之所安” “十日談”的課程進行了十個星期,我們討論的主體是中國文化問題,比較文化研究還并不是主要課題。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回頭看看“十日談”的記錄就能發(fā)現(xiàn),每一次的討論,實際都以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地區(qū)正在發(fā)生的疫情作為背景。這次的總結談話,希望大家注意到這個大動亂將會帶來的全球性恐慌。 在全世界驚慌失措的局面之下,如果我們將世界問題和中國問題合在一起看,中國能不能在世界混亂之中獨善其身呢?中國能不能更進一步,想想如何幫助世界其他民眾,大家共同締造一個真正和平大同的社會? 這個是我所盼望的。當然,這個愿望不是短時間能達到的,要花很長久的時間。擔下這任務,完成這任務,是我對中國、對大家的盼望。 我這一生生在中國,長在外國。我接受的學校教育前半段在中國臺灣,后半段在美國。我的研究生涯幾乎有三分之二在美國, 三分之一在中國臺灣?瓷先ノ业纳钍橇麟x失所,但也因為這種“流離失所”,我對各個地方都有一些自己看出來的問題。 我愿意跟大家一起討論,讓大家指出我所討論、想要提出的問題其困難的關鍵點究竟在哪里?當下問題的根源在哪里?我們應如何避免許多盲點,使我們中國開拓出一條康莊大道,一步步實現(xiàn)真正的日新月異,讓人類關懷逐漸提升到一個新境界。 我想提出一些過去沒討論過的課題,那就是地理環(huán)境、人群結構、經濟歷史以及群體互相接觸時彼此采取的態(tài)度。這些是歷史上的人類從小社群、一個個家庭親屬集團或者是共同生活的集團,逐步走向世界大同的過程。每一個國家或族群在歷史上都有過一定的階段和經歷。階段不一樣,類似的事情也不一定以同樣的方式出現(xiàn),也不一定會以同一個方式去處理。但世界永遠處在變動狀態(tài)之下,如《易經》所說,“變”是唯一不變的真相。所 謂“易”和“不易”,“易”就是變動,“不易”就是不會改變…… 這個世界上,唯一不會改變的事實就是我們經常不得不改變。我們唯有以這個預設的條件為前提,才能夠不斷考量“世界永遠不 變化”的“教條”。世界上重要的宗教,沒有一個不是經過一次次經歷改革,才發(fā)展而成其面貌:任何論述體系,都需要因時、 因地的修正,才能適用于當時當地人心的需求,解答當時當地人所面臨的疑惑。 “文化”是一系列的理念。你可以稱它是智慧,而智慧建立在知識之上。我們如何處理知識,從知識提升成智慧?如何將個人認識轉換成集體的智慧,這一過程是很重要的工作。 聲音樂節(jié),自編自導自演的舞臺劇《假面》《美哉龍?zhí)丁罚瑖鴳c七十周年快閃活動和綜合文藝晚會,還有漢服節(jié)、新春集市……這簡直就是一個夢幻里的鄉(xiāng)村。 9 《遼寧傳》 編輯推薦: 這是一部關于遼寧的書,更是一部關于中國的書。遼寧剛好處于幾大文化板塊的銜接帶上,像一個繩扣,把蒙古人的草原文化板塊、中原漢民族的農耕文化板塊連接起來。遼寧就像從中國肌體上取下的一個切片,談論遼寧,就是談論中國。作者以地域為切片寫就遼寧這片充滿傳奇的土地的故事,從歷史、文化、交融、發(fā)展、未來等多個維度為讀者呈現(xiàn)一個立體的遼寧。讀懂遼寧,讀懂中國。 作者祝勇用偵探一樣的眼光探尋歷史。他將遼寧的歷史和文明放置在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大的參照系中去,使《遼寧傳》獲得一個更加立體的維度。 書名:《遼寧傳》 作者:祝勇著 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出版年:2022-3 遼寧:典型的混合型文化 中華文明本質上是一種多元混合型文明,這首先是由于中華文明不是單一起源,而是多點共生的。多種不同的文明體系,在發(fā)展蔓延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碰撞、匯合和交融,使中華文明處于生生不息的變遷之中,并在變遷中不斷優(yōu)化和成長。這種混合型文明,在遼寧表現(xiàn)得最為典型。各種不同的族群在北方的雄關險隘間穿插交錯飛揚旋轉,各種各樣的服飾豐富了大地的圖景,遼寧好像是從中華文明肌體上取下的一個切片,從中可以清晰看到它多元文化的分子結構。這一點中國與其他地區(qū)有很大差別。盡管中華文明是混合型文明,但具體到某一地域,則可能是被某種單一文明所主導。比如,廣西、云南、貴州,這里的土著居民的來往被高山深水所切斷,處于遺世獨立的狀態(tài),幾個世紀以來,彼此不相往來,甚至對其他民族的存在茫然無知,即使只有一山之隔,也對對方的存在毫不知情。他們生活的世界有著明顯的邊界,不可能無限擴大。這種世代封閉的狀態(tài),很難形成區(qū)域性的文化共同體。而在內地,比如,山東、河南、安徽、河北等區(qū)域,雖然沒有大起大落的地理阻礙,但由于世代的自然經濟的制約,商品交換很不發(fā)達,形成了另一種封閉,一種由經濟發(fā)展規(guī)模所決定的封閉。遼寧的情況有所不同。東北地區(qū)主要有三大山系,即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這三大山系呈縱向排列,形成一個“川”字。其中,遼寧東部山區(qū),屬長白山支脈,有大黑山、龍崗山、老嶺等分布其間;東部河流有鴨綠江,自長白山天池蜿蜒流出,此外還有清河、渾河、太子河、大洋河、碧流河等。西部有著名的醫(yī)巫閭山、努魯兒虎山、松嶺等山脈,構成西部山地丘陵,它西接燕山山脈,北連蒙古高原,地形由高西北向低東南構成沖壓之勢,西北山高路險,東南則在山海之間,存在著一條又細又長的道路,接通東北與華北。明代在這山海之間修起一座關城,從而控制了東北與中原內陸的交通聯(lián)系,河流主要有六股河、興城河、小凌河、大凌河等。遼北大地,位于遼東山區(qū)的西部、遼西山區(qū)的東部、遼河三角洲的北部,是遼河中游的沖積平原,北與松花江平原相接,構成著名的松遼大平原,是關東大地最富饒的地區(qū)。遼南,就是遼東半島,地理上指鴨綠江口至遼河口連線以南地區(qū),它的整個地形,以千山山脈為骨干,北起本溪的連山關,南至旅順的老鐵山,構成遼寧東南的整個丘陵地勢。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夏天,被流放遼寧的一代鴻儒、《古今圖書集成》編著者陳夢雷,在吳全陽道人和鐵氏弟子的陪同下,游覽了距沈陽100余公里的千山,歸來后寫下了3000多字的長文《游千山記》,開篇寫道:“余居東十有二年,稔聞巫閭、千山之勝,徒托之神馳夢想,竟未獲一騁足寓目!北磉_了對千山的向往之情。文中對山水寺松的描寫都惟妙惟肖,他寫千山之松:“里許又有羅漢洞二所,前后相屬,喬松參天,從巖側虬蟠鶴峙。蓋他山松生石上者不數見,而千山之松皆從石罅攫拏而出。宿根老干為石所束,盤屈結蓋,亭亭蒼翠,極人工天巧之奇。”寫千山之山勢:“自寺門中立南望,則前此諸峰皆在平地,拱者,伏者,起者,臥者;如龍蟠者,如虎躍者,如鳥翔者,如潮涌者,千態(tài)萬狀,畢現(xiàn)目前。一望蒼茫無際,惟黑山九峰微露。遠天一碧,蓋至此而極千山之巨觀矣!贝宋氖赵谒摹端生Q山房文集》中,1934 年,金毓黻等人編撰《奉天通志》,特將此文收入。這篇文章不僅是陳夢雷在沈陽所作的重要作品,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游記文學的上乘之作。從科學的角度說,千山山脈是在地質時期的褶皺運動中,歷經多次劇烈的沖撞形成的,它形式上的美,在一定程度上應當歸于幾次偶然的定型。但在那數億年前的幾次偶然之后,它同時擁有了仙人臺、五佛頂等這些形態(tài)不同的山峰,一線天這樣悠長的石隙夾道,以及無數的流泉飛瀑。在歷經時光流轉之后,巖石間,除了日益旺盛的花樹之外,又增添了許多文人墨跡。努魯兒虎山、醫(yī)巫閭山、鳳凰山……遼寧省群山并起,形成了無比壯美的大地景觀。著名作家王充閭就生長在醫(yī)巫閭山腳下,因而他對這座山系有著更深的體悟:我幼年時節(jié),有一道百看不厭的風景線,那就是開開茅屋后門就會撲入眼簾的綿亙于西北天際的一脈遠山。陰雨天,那一帶連山漫漶在迷云淡霧之中,幻化得一點蹤跡也不見了。晴開雨霽,碧空如洗,那秀美的山巒便又清亮亮地現(xiàn)出了身影,綿綿邈邈,高高低低,輪廓變得異常分明,隱隱地能夠看到山巔的望海寺了,看到峰前那棵大松樹,好像下面還有人影在晃動哩。大山高插云霄,上接穹宇,常被認為上達天神的最佳階梯;從它的巨大體量和堅勁的線條中,則能讀出對于人的藐小與軟弱的嘲弄。因此,自古即有“大山崇拜”的習俗。最典型的當數泰山,其次,就是醫(yī)巫閭山了。隋唐以降,歷代帝王對醫(yī)巫閭山都有封爵,唐代封為廣寧公,金代、元代封為王位,明、清兩代詔封神號。自北魏文成帝開始,歷朝凡遇大典,都要由皇帝親臨或委派官員登山致祭。單是清代,包括康熙、乾隆在內,竟有五位皇帝多次朝覲閭山。起伏多變的遼寧地形仿佛一朵巨大的蓮花,漂浮在江海之上。高山、平原、草原、河流、湖泊,甚至海岸線,遼寧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地理類型。在這里,“幾乎所有影響環(huán)境的指標都具有過渡性,上蒼將草原與農田的屬性都賦予了這片土地”。更重要的是,遼寧的地理不是封閉型的,而是開放型的,一個人在東北的大地上行走,無論是從北向南經遼寧進入中原內陸,還是向西入內蒙古、向東進朝鮮半島,都不會遇到大的阻礙。這為人們轉換生活方式提供了可能。一個林中狩獵者轉換為田野上的農夫,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這種自由的屬性,使遼寧(乃至整個東北地區(qū))成為中國歷史諸多民族輪番亮相的自由區(qū)域,一個由北方民族共享的生存舞臺。這些條件,不僅有利于形成一個經濟與文化的共同體,而且塑造了遼寧人開放進取、熱情開朗的性格和強悍的體魄。歷史上我們只看到東北和西北的鐵騎不斷南馳,卻鮮見南方民族揚威北方,原因也在這里。 責編:娜拉審校:魏蔚終審:孔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