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不想長大?因為長大比想象的要難太多。 “長大”,不僅意味著一個人在生理上成長,更是意味著一個人心智的成熟。脫去幼稚的心理,擺脫對自己幼齒化時代里各種小玩意的沉迷,并學會如何抵抗依賴,學會保護自己,保護身邊的人。
1、《上學的煩惱》 恐懼感,正是我上學最大的問題;這就是學習的門閂。后來我當了教師,最緊迫的事情,就是消除那些最差學生的恐懼感,毀掉這個門閂,讓知識有機會通過。 這本書的寫法相當特別,講的都是學校里面的笨蛋學生、問題學生的故事,而書的作者,就是從笨蛋學生升華成的學校教師。差生或者壞學生,讓老師們煩惱透頂,令父母們痛心疾首,但大人們卻不知道,壞學生有著自己的一個世界。這個世界里什么都有,像跳蚤市場一般混亂,卻處處與學校里教的那一套相對抗。作者以親身經(jīng)歷和教學經(jīng)驗告訴我們:差生才是最正常的學生,差生才能充分證實教師的職能,因為什么都要教給他們,要從學習的必要性教起! 有些人認為今天青少年組成幫伙,僅僅是城市郊區(qū)現(xiàn)象,我要對所有持這種觀點的人說:你們有道理,不錯,失業(yè),社會邊緣的人集中,種族重又集結(jié),烙印不可抗拒的影響,單身家庭,不錯,這些都不錯……然而,不要低估我們本身可能有所為的惟一一件事,就是起始于受教育時期黑夜的事實:聽不懂課的學生,迷失在其他所有人都能聽懂的世界里,所感到的孤獨和恥辱。
2、《為什么長大》 為什么我們不想長大?因為長大比想象的要難太多。 知名哲學家蘇珊·奈曼在啟蒙傳統(tǒng)的脈絡(luò)中,對成長與責任、從眾隨俗與個人自由展開思考,追問"哲學能否幫助我們找到一種與屈從妥協(xié)無關(guān)的成熟狀態(tài)",討論我們對世界本來是怎樣與世界應該是怎樣這兩者的理解,是如何受到各種經(jīng)驗的深化或阻礙。成長本身就是一大理想——一個很難完全實現(xiàn)但絕對值得為之奮斗的理想。 成長更多地關(guān)乎勇氣而非知識;世界上所有的知識都無法替代你運用你自己的判斷力的勇氣。......我們需要勇氣去學會相信自己的判斷力,而不是依賴國家、鄰居,或者喜愛的電影明星他們的判斷力。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有勇氣去接納貫穿我們生命始終的裂縫,因為不管生活多么美好,裂縫總是存在;理性的理想告訴我們世界應該是什么樣子;經(jīng)驗卻告訴我們顯示往往不是理想的樣子。長大需要我們面對兩者之間的鴻溝——兩者都不放棄。
3、《念書,還是工作?》 所有在念書和工作之間糾結(jié)的你。 一位年輕初中教師的讓娜·達岡剛剛獲得了讀博資格,她還在為能進入學術(shù)研究的小小世界而沉醉,壓根沒料到自己闖進了一片怎樣艱深的叢林…… 在這片叢林中,導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又深諳如何躲避焦躁等待其過目自己論文的博士生,而那位博士部的秘書,則在審核材料方面用盡了所有拖沓的本領(lǐng);在這里,博士生既要在讓人昏昏欲睡的學術(shù)研討會上極力吸引大牛的注意,還得在學生爆棚的階梯教室里拿著低廉的薪水教課。這些都是讓娜要面對的,她試圖在這些復雜情況下尋找自己的位置。然而,不管是家人,還是那個對讀博一點兒也不理解的男友,都讓她感到絕望。因此,這篇博士論文最終并未完成,且成了她揮之不去的執(zhí)念…… 我們的境遇猶如火車上的乘客,遭遇事故而被困于長長的隧道之中,并且恰好停在一個再也望不見初始時的光線的位置。 她已經(jīng)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她把一切都推到答辯之后!
4、《上學真的有用嗎?》 上學是一種習慣和態(tài)度的訓練,它是從外部進入的;而教育則是自己掌握的,并且可以自我擴展,甚至自我超越,本質(zhì)上是潛能的自我解放!w托 “上學”不等于“受教育”。我們不是為了獲得知識的碎片,而是要培養(yǎng)獨立人格和思辨精神,以最終成為一個完整的、能夠把握自己。命運的人。你要努力尋找真正的自己,發(fā)現(xiàn)你的潛能,那會讓世界大吃一驚。 七歲時,有天下午,我對祖父抱怨說,我覺得煩。他當即扇了我腦勺一巴掌,說,再也不許當他的面說煩——我煩是我的錯,與旁人無關(guān)。使自己高興、學習,是我無可推卸的責任,不懂得這一點的人都是長不大的小孩子,離他們遠一點,因為他們不可信任。這一巴掌根治了我的厭煩。年復一年,在各個地方,我向一些了不起的學生傳授了這個真理。
5、《教養(yǎng)的迷思》 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fā)展有長久的影響嗎?結(jié)論是:沒有!皩<覀儭笔清e的,父母的教養(yǎng)并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 傳統(tǒng)心理學觀點認為父母在對孩子的塑造中扮演著影響深遠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里斯質(zhì)疑這個傳統(tǒng)觀念。在本書中,作者用眾多的證據(jù)證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并沒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群體。 換句話說,雙親并不能教導孩子社會化,兒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們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jīng)驗影響。這本書徹底改變了他“對童年和兒童的看法”,并預測它將成為“心理學史上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哈里斯提出的理論,將改變?yōu)槿烁改讣扔械男蜗。同時,哈里斯也對父母們提出了忠告:你什么可以做,什么無法做到。同時也將父母從“不能培育出自信、快樂、舉止得宜的孩子”的罪惡深淵中解救出來。 發(fā)展心理學家利恩·伯奇( Leann birch)注意到,學齡前的兒童異常挑食,父母沒法哄他們吃他們不喜歡的東西,父母對小孩子的游說、說服毫無用處。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讓他跟喜歡吃這種食物的孩子坐在一起,讓所有的孩子一起吃。 如果一個獨生子女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周圍沒有其他的孩子,那么,她必然會根據(jù)父母的行為構(gòu)建自己的行為模式。此時父母就應該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和行為方式了。
6、《第56號教室的奇跡》 這是一個普通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這也是一本值得每一位關(guān)心孩子成長的父母和教育同行用心品讀的教育書。 雷夫·艾斯奎斯,一位美國的傳奇教師,他三省其身,教學更育人,他結(jié)合理論創(chuàng)新了簡單而有效的教育方法,他設(shè)立的“終身閱讀”,“生活中的數(shù)學”、“以運動為本”等課程不僅可以在課堂上立刻實踐,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樣實用。此外,與鐵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沒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與“小紅花”獎勵不同,他反復強調(diào)知識本身就是最好的獎品……優(yōu)質(zhì)的教學成績,謙遜有禮、誠實善良的學生,這樣的成就,追溯其根源是雷夫老師運用了“道德發(fā)展六階段”理論: 我不想惹麻煩 我想要獎賞 我想取悅某人 我要遵守規(guī)則 我能體貼別人 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并奉行不悖。 近25年的教育實踐,雷夫老師深信:著力于孩子的品格培養(yǎng),激發(fā)孩子對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第56號教室感動了整個美國,而且還被拍成紀錄片,也成為美國最熱門的教育暢銷書之一,但他仍然堅守這間不斷創(chuàng)造奇跡的第56號教室。 我要我的學生愛上閱讀。閱讀不是一門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軌的人們樂此不疲的一項活動。 要讓孩子在長大后成為與眾不同的成人——能考慮他人觀點、心胸開闊、擁有和他人討論偉大想法的能力——熱愛閱讀是一個必要的基礎(chǔ)。
7、《夏山學! “我從未見過一個懶惰的小孩,懶惰往往是因為沒有興趣,或者是健康不良!薄釥 夏山學校創(chuàng)辦于1921年,是現(xiàn)代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學校之一,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充滿了無窮的活力,被譽為“最富人性化的快樂學!薄1960年《夏山學!烦霭婧螅杆僭谌蛳破鸪掷m(xù)不斷的“夏山熱潮”,各個國家、各種膚色的兒童紛紛前往夏山就讀。目前,《夏山學!芬呀(jīng)被翻譯成越來越多的語言,被越來越多的孩子、家長、專家奉為人類不可缺少的教育經(jīng)典。 尼爾認為:“讓學校適應學生,而不是讓學生適應學校!彼60年的時間,在夏山學校實踐了這個突破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理想!洞斑叺男《苟埂返摹鞍蛯W園”便是以夏山學校為原型創(chuàng)辦的。 我知道的最快樂的家庭,是那些父母不說教而對孩子絕對誠實的家庭。恐懼在那些家庭不存在,父親和兒子是伙伴,愛也可以在那里滋長。在另外一些家庭中,愛卻被恐懼壓倒,矯飾的尊嚴和強求的敬重使愛縹緲無蹤,強迫的尊敬永遠暗示著恐懼。 成年人和兒童對時間的感受不一樣。成年人以十年為基數(shù),計算自己的一生壽命,在他們看來十年并不算什么。人到了五十歲,就覺得十年時間一晃而過。 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孩子怎么可能徹徹底底地轉(zhuǎn)變呢?然而,這些年的每一年,對孩子來說就像變過一千年;在孩子的心目中,他們的前途完全取決于未來這幾天。未來,就是更差勁的我,這就是我聽老師明確說我成不了氣候的時候,大體詮釋的意思。我聽老師這么講,絲毫不考慮時間,老老實實地相信:永遠呆傻,總是老樣子,“永遠”和“總是”,就成為受傷的自尊心向劣等生推薦測量時間的惟一計量單位。……可是,我成為教師以后,本能地就知道,不要在那些最差的學生眼前揮動未來,毫無用處。每天花力氣就夠了,一天當中每小時都用心,只要我們在一起,全心撲在現(xiàn)時就夠了!寮{克《上學的煩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