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遇到心理困境時,除了心理學好書外,我們還推薦你去讀一些故事或小說。今天就為大家推薦7本文學作品,在這七本書里窺見生活的真相,也看見你自己。 文:簡單心理(ID:janelee1231) 常有人在后臺留言問簡單心理:我遇到了困境,能不能推薦幾本心理類的書來讀? 其實,如果只是想了解或者幫助自己和他人,相比推薦你去看那些“心理分析”類的圖書,更推薦你:去讀故事、小說。 因為過多的分析和理論,常會制造頭腦上的沖突:比如你終于“找到了童年根源”,你知道了你膽小怕人是因為你爸太兇,而你爸太兇是因為他大概有“邊緣性人格障礙”,而你爸爸“邊緣”是因為他的原生家庭有創(chuàng)傷……然后呢?然后怎么樣呢? 多年來被廣泛傳播的、對弗洛伊德的誤解都源于:好像他只是制造了那些(聳人聽聞的)“性驅(qū)動”或者“俄狄浦斯情結(jié)”或者“陰莖崇拜”……的名詞/理論。甚至“精神分析”這個詞匯也使得從業(yè)者不斷地要被告誡和澄清:我們不分析。其實從老弗當年、到多年來心理治療/咨詢各個流派的發(fā)展,都在強調(diào):心理修復(fù)的過程倚賴的是“關(guān)系”。理論給予的是頭腦上的框架;而人只有在關(guān)系之中,處理的是情緒和感受,才能夠修復(fù)和成長。 回來講讀書這件事情:你讀故事、小說的時候,你有機會和故事建立一段關(guān)系,從中經(jīng)驗(experience)這些關(guān)系。你能從故事中經(jīng)歷情緒的起伏,能從主角身上看到他人的反應(yīng),你簡直進入了故事中的不同關(guān)系…… 你有的時候被抱持,有的時候被接納,有的時候被拒絕,有的時候被故事中的經(jīng)驗治療。更好的是,故事還能幫你建立起保護(孤獨太沉重了,我可以停下來喘息一下),即便是傷痛的經(jīng)驗,反正是假的嘛,你在體驗過各種的情緒之后,仍然有空間去思考。 你總是能夠從故事中看見你自己,甚至可能帶來修復(fù)。 所以今天我們推薦給你七部西方文學作品。他們都承載著真實生活中,庸碌日常下,普通人經(jīng)歷的一些永恒的傷痛和焦慮,比如孤獨,比如失敗,比如沮喪和感傷。 愿你在這七本書里窺見生活的真相,也看見你自己。
1、自由 喬納森弗蘭岑 《自由》 “每個人都固執(zhí)地堅持著自己不想這樣過的生活。 每個人對自己和別人都不滿意,每個人和別人都不開心。 有的人害怕空虛而負重,其實空虛才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自由》 《自由》是美國作家弗蘭岑在2010年出版的小說,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十大好書”第一名。 其實這是一本和心理咨詢相關(guān)的作品,因為作者在書中將“回憶與記錄”當成了一種療愈的方式。他通過敘述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患有抑郁癥的妻子、老好人的丈夫和叛逆迷茫的孩子,還有浪蕩不羈的搖滾歌手與第三者——的生活,來向我們展示了人是如何掙扎著邊學習生存,邊體察欲望和痛苦,繼而在禁錮與自由之間來回搖擺,尋找著生活的意義所在。 如果你喜歡洞察生活與人性的微弱之光,樂于在細節(jié)和情緒中捕捉人的渺小與偉大。那么,閱讀《自由》會是一番十分愉悅的體驗。
2、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作者:村上春樹 “不知為何,恰如其分的話總是姍姍來遲,錯過最恰當?shù)臅r機!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主人公多崎作曾有四個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的名字都以色彩命名。五個人度過了親密無間的中學時代,卻在多崎作大二那年集體和他絕交,且沒有做出任何解釋。多崎作深受打擊,用了許多年的時間才恢復(fù)過來。最終,在三十六歲的時候,多崎作終于下定決心去拜訪故友,試圖弄清當年的真相。 這不是村上春樹最好的一本書,卻是他最溫柔、最動人的一本書。對青春的懷念、對逝去的友誼的追尋是《多崎作》的主題,隱匿在背后的,則是每個讀者都能感同身受的成長、創(chuàng)傷、背叛與孤獨。故事的走向充滿了懸念,而最終的開放式結(jié)尾又令人唏噓感動;字甑拇迳希昧艘粋返璞歸真的故事,解構(gòu)了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的青春命題。
3、無聲告白 伍綺詩《無聲告白》 “在上面——高度八十五英里、九十英里、九十五英里,計數(shù)器上顯示——地球上的一切都會隱去,包括那些離家出走的母親、不愛你的父親和嘲笑你的小孩——所有東西都會收縮成針尖大小,然后完全消失。在上面,除卻星辰之外,別無他物! ——《無聲告白》 不得不提的是,《無聲告白》是華裔作家伍綺詩的處女作,卻高居2014 美國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榜第1名。伍綺詩以“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這樣一句猝不及防的話作為全書的開頭,娓娓道來了一個家庭的不幸,以及糾纏其中的婚姻、倫理、教育、謊言與愛……書中最動人的講述是青少年同伴間懵懂而復(fù)雜的情感,當性取向的秘密、親情和家庭的漩渦把他們拖入池底時,為了愛,他們依舊閉口不言。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而在這個過程中,家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棲息地,卻也成了終身無法逃脫的牢籠。這是一個宿命般的命題,在里面,我們能看到每個人的模樣。
4、當尼采哭泣 “孤獨只存在于孤獨之中,一旦分擔,它就蒸發(fā)了! ——《當尼采哭泣》 歐文亞隆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治療師之一,亦是一名作家,《當尼采哭泣》是他撰寫的一本經(jīng)典心理推理小說。亞隆將真實的歷史人物化作書中的主角,假托19世紀末的大師尼采和布雷爾之口,將兩人合理地虛構(gòu)并連結(jié)成“醫(yī)生與病人”,開啟了一段“談話治療”,探討了情欲、友誼、婚姻、孤獨、死亡、中年危機等一系列話題。無論是從心理自助、心理學研究,還是存在主義哲學的角度,《當尼采哭泣》都是一場精神的洗禮。 面對孤獨、自由、真理等最本質(zhì)的哲學命題時,我們往往不知所措,不愿也無力解釋。但面對是唯一的選擇。借用簡單心理咨詢師殷一婷的評論:承認我們是受限的,看清和接受那些限制我們的歷史,是獲得自由的第一步。
5、十一種孤獨 理查德耶茨 《十一種孤獨》 生活之路有時會意外地轉(zhuǎn)個彎,給我們的并非驚喜,只是無奈。 ——《十一種孤獨》 理查德耶茨(1926—1992)被稱作是“焦慮時代的偉大作家”。在《十一種孤獨》里,他以“旁觀”而“冷酷”態(tài)度描寫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普通紐約人的生活,書寫了十一種孤獨的人生。書中的主人公普遍地生活不如意或缺乏安全感:迷茫的男女,痛苦的病人,退役的軍人……耶茨一筆一劃地描寫了這些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以及他們普通的孤獨、失落與絕望。一如現(xiàn)在的很多平凡人。 生活的真相從來就不是那么可愛?鞓泛芎唵,孤獨、失敗卻異常復(fù)雜。也許,如果某些作品能夠讓我們提前對生活有所了解,那當我們面對現(xiàn)實時,也會顯得更鎮(zhèn)靜一些。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6、斯通納 約翰威廉斯 《斯通納》 “四十三歲那年,斯通納學會了別人在他之前早就學會的東西:你最初愛的那個人并不是你最終愛的那個人,愛不是最終目標而是一個過程。借助這個過程,一個人開始想去了解另一個人。 ——《斯通納》 《斯通納》是一本“有的人讀得很淺,有的人讀得很深”的書,它講述了一個偏遠鄉(xiāng)村的青年進入大學,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學校教職,繼而結(jié)婚、生子、退休、衰老、死亡的一生。他的成就超越了他卑微的出身,但他的的一生也并不見得如何出彩。正如《紐約客》所說:《斯通納》一書的偉大之處在于,它以不帶一絲一毫悲喜的冷靜洞察了生活本質(zhì)的全部。它從本質(zhì)上觸及了預(yù)見期待的與真實體驗的生活間的落差。 在這本書中,你可以讀到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愛,認同,憐憫,志業(yè),傲骨,信任與死亡。而作者最終想告誡世人的是: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生活,也要追求完整的自我。
7、心是孤獨的獵手 卡森麥卡勒斯《心是孤獨的獵手》 “我去過很多地方,但我只遇到過很少的我們! ——《心是孤獨的獵手》 “鎮(zhèn)上有兩個啞巴,他們總是在一起”——這是一句在文學史上被奉為經(jīng)典的開頭。麥卡勒斯在《心是孤獨的獵手》中講述了五個人物的若干種生活,無論具象的生活是怎樣的,這些人物都將自我深深地隱藏起來了,一起藏起來的,還有他們深深的孤獨。有人說,這真是一本枯燥的書?墒,生活的80%不就是枯燥的樣子么? 只是,孤獨到底是怎樣的呢?是巨大的?還是渺小的?孤獨是我們對抗外界的堅硬的殼,還是暴露在外的軟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麥卡勒斯的孤獨是巨大的,也真是因為這種巨大,他筆下的人物反而變得強大起來。也許,在洞悉了生活與孤獨的真相后,強大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