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沒讀過這幾本書,就難以了解人性的復雜


作者:著名作家     整理日期:2022-11-12 00:17:41

  人性在大部分時候,會表現(xiàn)得陽光甚至高貴。但有一種人,他們的重要任務,就是透過這種日常表象,向人心極深處探索,發(fā)覺人性的黑暗。
  這種人就是小說家。
  當你見過黑暗,才愈知光明的可貴。

  1
  《白夜行》
  東野圭吾 著
  讀一般的推理小說,就像是解謎。
  讀《白夜行》,卻發(fā)現(xiàn)東野圭吾并不致力于此,他的野心,是把人心和人性的暗面推向極致。
  《白夜行》中的主角,背負著令人錯愕又痛心的罪惡,但他們的所作所為,我們卻能夠一次次地理解。
  因為在他們成長的開始,一切就在崩壞。原生家庭的扭曲對一個人沖擊,竟可以造就毫不回頭的恨和幾乎不留寸縷的愛。
  這里不便劇透太多,只能說東野圭吾構造了徹底的黑,將讀者拋進了絕對的冷酷:最光明的白天是夜晚,最燦爛的希望是不存在。

  2
  《失明癥漫記》
  假設有一天,全世界的人都突然失明了,那人們的生活將發(fā)生什么改變?
  這就是《失明癥漫記》的故事背景,說實話,我第一次知道時還覺得挺沒有想象力的。
  但通過生動的細節(jié)刻畫,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若澤·薩拉馬戈把這個爛俗的設定搶救過來了——讀完書,你甚至會覺得它可能是真實事件改編的。
  你想想,全世界的人都看不見彼此,也再也沒有類似政府的監(jiān)督者,你做什么事情只有你自己知道……于是,人們不再注意外表,美麗的城市一夜之間變?yōu)槭耗蛑樱蝗藗円膊槐卦僮裱刃,強奸、搶劫、殺人、偷竊在這里完全沒有禁忌。
  但如果你是千萬個失明者中唯一一個復明的,面對這道德淪喪的世界,你會怎么做?是崩潰還是征服?
  失明帶走的不僅僅是視力,還有我們最珍貴也最脆弱的人性。

  3
  《米》
  蘇童 著
  五龍,這是在我二十年閱讀史中,一旦想到就讓我感到背脊發(fā)涼、胃部不適想趕緊跳過去的名字,可是他又確實是讓我只要想到描寫人性黑暗,尤其東方式的黑暗,第一時間就蹦出來的名字。
  他是蘇童小說《米》的主人公。
  故事并不復雜。五龍是個鄉(xiāng)下流浪漢,被小城米店老板收為長工。在這個小城里,五龍獲得了從米店老板到其大女兒以及整個街上各種龐大勢力從身體到人格的全方位侮辱。
  而這位仁兄,絕不像一般底層人民那樣逆來順受。他將各種邪惡手段發(fā)揮到極致,最后將米店的兩個女兒全部強娶了,將整個米店占為己有,最后將小城中的其他勢力也全部消滅,而五龍最后本人也被自己的親人各種算計,金牙都被兒子撬光,死在回鄉(xiāng)的火車上。
  故事雖簡單,但蘇童營造的整個故事環(huán)境卻不只是邪惡戰(zhàn)勝正義這種簡單邏輯。整部小說中幾乎沒有一個正常人,沒有一個人性健全。他們沉溺于情色、金錢、權力、暴力、欺凌等各種欲望中。
  那里處處盛開了惡之花,唯一清香的,也是五龍唯一信任的讓他放松的,是整個故事的隱喻,大米。

  4
  《罪與罰》
  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每部偉大小說最終一定會讓你起碼記住一個人。人性的黑暗和復雜最終體現(xiàn)在那個人身上。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這部被很多人認為其一生最偉大的作品中,拉斯科尼科夫,絕對是今天看來都極有意思的人。
  殺人是黑暗小說的必然母題,大部分人殺人都是出自人性中最陰暗的部分,可是,拉斯科尼科夫卻是一個極品。
  這個衣衫襤褸、交不起學費的大學生跟于連一樣渴望擺脫貧窮擠入上流社會。但他居然形成了這樣一種理論: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社會變革都是對舊的社會倫理秩序的褻瀆和叛逆,而社會變革的領導者也必然是謀殺舊秩序的“罪犯”,這些罪犯同時也成為了創(chuàng)造人類歷史的“行動者”。
  這種帶有法國大革命色彩的理論讓這位大學生走上了殺人之路。他殺死了一個放高利貸的老太婆。但他宣稱,他殺人的真正原因不是物質欲望,而是一種文化精神需求,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劫富濟貧、主持正義。

  5
  《蠅王》
  戈爾丁
  一般人會認為,孩子天生是純真的,善良的。
  但在《蠅王》作者戈爾丁看來,作惡不分年齡大小。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未來的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由于飛機事故,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墜落到一個世外桃源一般的荒島。
  如何生存下來呢?
  這些來自文明社會的孩子們決定齊心協(xié)力,共同在島上打造一個民主社會,但好景不長——野獸出現(xiàn)了。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原本天真可愛的孩子們是如何一步步墮落,像實驗室中的小白鼠一樣開始了殘酷的內斗......
  民主、人性、法律......這些人類引以為傲的文明產物一一崩塌,人徹底地淪為了動物。

  6
  《夾邊溝記事》
  楊顯惠
  這是一本讀起來會感覺很沉重的書。它的沉重不僅來自作家楊顯惠的文字,也來自文字背后那段真實存在過的荒謬歷史。
  夾邊溝是甘肅酒泉地區(qū)的一個勞改農場,自1957年全國性的反右運動開始后,這里先后羈押了近三千名右派分子。然而到1960年底,存活者已不足一半……
  楊顯惠采訪了近百名當事人后,通過19個故事,讓我們感知了當年夾邊溝的苦難、饑餓與死亡。
  書單君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那些暴露人性黑暗丑惡的情節(jié):
  為了得到一塊手表,農場醫(yī)務室所長在沒有斷氣的情況下,就將病人送進太平間;還有人平時對右派岳父“劃清界限”,得知岳父餓死后竟然長出一口氣:這就好了。
  當然,籠罩在夾邊溝最大的幽靈還是饑餓。食物短缺的右派們吃干菜葉,吃根本無法消化的黃茅草籽,實在沒的吃了,那么人就會成為食物……

  7
  《羅生門》
  芥川龍
  這本書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中短篇小說集,同名短篇小說《羅生門》是其中的一篇。
  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則改編自這本集子里的另一個短篇:《竹林中》。書單君覺得,這是一篇揭露人性的神作。
  它通過七個人的供詞,講了一個非常離奇的故事。竹林中發(fā)生了一起兇殺案,死者是一名武士,然而,兇手是誰呢?
  從盜賊、武士妻子、武士(死去后附身于巫女,開口說話)的供詞中,我們大概能知道如下信息:武士和妻子路過山林,盜賊見色起意,編造山里藏有寶藏的謊言,將武士誘騙進竹林,然后將其制服,綁在樹下,又在武士面前玷污了武士妻子……
  然而三個人的供詞的后半部分,卻出現(xiàn)了詭異的一幕:盜賊、武士、妻子都說是自己殺死了武士——
  盜賊說自己英勇決斗取勝,殺死了武士;
  妻子說不堪受辱,殺了丈夫并準備自殺,但自殺未遂;
  武士說因妻子決定跟盜賊走而悲傷地自殺。
  究竟是什么比性命還重要的東西,讓三個人爭相承認殺人?
  “生命比什么都重要”,這是我們一般人的觀點。但小說家的任務,從來都不是重復人所共知的東西,他要找的,是人深藏不露的黑暗之心。





上一本:10本適合女孩讀的書,能快速提升幸福感 下一本:10本書關于底層貧窮社會的書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沒讀過這幾本書,就難以了解人性的復雜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