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紐約客》本年度書單出爐,不少已有中文譯本


作者:著名作家     整理日期:2022-07-16 23:13:04

12月15日,《紐約客》推出由其編輯和作者團隊甄選推薦的2015年度書單,這份書單含近50本書,除了獲得諾獎和普利策獎等大眾熟知的作品,還有一些小眾作家的作品,《紐約客》的這份書單中,有不少作品已經(jīng)翻譯成中文出版。

  
《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Voices from Chernobyl),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 著
這是今年諾獎作品,作者為白俄羅斯女作家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作者訪問了上百位受到切爾諾貝利核災(zāi)影響的人民,有無辜的居民、消防員、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災(zāi)難現(xiàn)場的人員。書中記錄著受污染的世界里駭人的生活。這些典型的故事分別傳達出不同的聲音:憤怒、恐懼、無知、艱苦、英勇、同情和愛。本書將這些訪談以獨白的方式呈現(xiàn),巨細靡遺的寫實描繪,使這場悲劇讀起來像世界末日的童話,讓人身歷其境卻又難以承受。

  
《鋅制男孩》(Boys in Zinc),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 著
同樣是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又譯為《鋅皮娃娃兵》。1979年12月,蘇軍入侵阿富汗。很快,阿富汗各派游擊隊逐漸結(jié)成聯(lián)盟,同入侵者和阿富汗政府軍展開了游擊戰(zhàn)爭。該書便是一部有關(guān)蘇聯(lián)在阿富汗戰(zhàn)爭的紀實性小說。最令人難忘的是那些娃娃兵的母親,尤其是當娃娃兵被裝到鋅皮棺材里運回家時,母親們在墓地里講述著兒子們的事,就好像他們還活著。
《萊納·洛恩小說集》(Leena Krohn: Collected Fiction),萊納·洛恩(Leena Krohn)著
芬蘭女作家萊納·洛恩的小說集,她的小說靈活變化,最短的只有三十個字符,仿佛一首詩,筆下人物常常透露出“黑色”的韌性。

  
《正義的慈悲:美國司法中的苦難與救贖》(Just Mercy: A Story of Justice and Redemptio),布萊恩·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著
“美國的曼德拉”、律師布萊恩·史蒂文森的第一本書,一經(jīng)出版即獲得廣泛關(guān)注,成為亞馬遜暢銷書,進入《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入選《時代》周刊年度十佳非虛構(gòu)作品,獲得2015年美國全國有色人種促進會形象獎。史蒂文森畢業(yè)于哈佛大學(xué)法學(xué)院和肯尼迪政府學(xué)院,從學(xué)生時代開始就從事幫助窮人和少數(shù)族裔罪犯的工作。他創(chuàng)建的平等司法倡議組織幫助了數(shù)以百計的黑人、死刑犯和無辜者。史蒂文森成了美國司法正義運動中不可忽視的人物。
書中,史蒂文森寫了幾個故事,穿插著他對美國司法正義、種族歧視、死刑、大規(guī)模監(jiān)禁、兒童、婦女問題的思考。
《一只指引我的手》(A Hand Reached Down to Guide Me),大衛(wèi)·蓋茨(David Gates)著
小說集中,作者展現(xiàn)了充滿殘酷、聰明、魯莽和對人物的愛,《紐約客》作者Ben Marcus稱,這是最為悲傷和憤怒的小說之一。
《前來拜訪的特權(quán)》(The Visiting Privilege),喬伊·威廉姆斯(Joy Williams)著
沒有人能夠像喬伊·威廉姆斯那樣用樸實而又幽默的筆觸描寫家庭場景,她的短篇小說似乎總是在為人類需求辯護的同時進行批判!肚皝戆菰L的特權(quán)》集結(jié)了威廉姆斯的新舊小說,她以往的作品總是以幻想破滅的女性敘述角度傳遞幽默的想法,而最新的作品則趨于簡練并帶有新聞式的沉思。她的每一個故事都關(guān)注潛意識,并表達與動物和孩子共度時光的歡樂,以及對用字面語言爭吵的大人的嘲弄。

  
《大滅絕時代》(The Sixth Extinction),伊麗莎白·科爾伯特(Elizabeth Kolbert)著
《紐約客》記者伊麗莎白·科爾伯特在《大滅絕時代》一書中說,今天,另一個小行星正在撞向地球,它就是人類。人類的活動正在導(dǎo)致三分之一的珊瑚蟲、三分之一的鯊魚、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五分之一的爬行動物和六分之一的鳥類走向滅絕?茽柌剡介紹了“生物滅絕”這一概念的產(chǎn)生,描寫了許多拯救瀕危動物的努力。
在記錄生物的滅絕時,在全球各地實地探訪的科爾伯特也面臨著許多危險。在考察一種瀕危的青蛙時,她不得不“睡在一個像棺材一樣的吊床上”;在調(diào)查海水吸收二氧化碳而酸化對生物的影響時,她在那不勒斯附近游泳,因為害怕淹死而感到驚慌。
《第一壞人》(The First Bad Man),米蘭達·朱萊(Miranda July)著
在朱萊這部嘲弄、聰明的小說處女作中,兩個女人一致同意達成一種暴力的賓主關(guān)系,最后導(dǎo)致了性覺醒。
《鮑琳娜和弗蘭》(Paulina & Fran),瑞秋·B.格拉澤(Rachel B. Glaser)著
兩個青春期的女孩在一次校園旅行中變成無話不談的好朋友,直到有一天,一個女孩愛上了另一個女孩的男朋友。也許你會說這是個千篇一律的故事,但不得不承認,你能從里面讀到自己的青春。
《脫銷》(The Sellout),保羅·比蒂(Paul Beatty)著
保羅·比蒂是一名詩人,這一點在他具有抒情氣息的詞句中顯露無遺。他的小說《脫銷》是一部針對美國種族問題的幽默諷刺之作,敘述者是一名學(xué)歷過剩的失業(yè)青年,他回憶著自己作為其父關(guān)于邊緣社會的實驗對象的經(jīng)歷,也正是這一經(jīng)歷塑造了他對人類交往問題的思考方式。當他位于加利福尼亞的家鄉(xiāng)狄更斯(他稱之為“農(nóng)業(yè)貧民窟”)從地圖上被刪去的時候,他提出抗議,要求平等。為了吸引當權(quán)者的注意,他在當?shù)氐囊凰咧姓归_一場激進的種族隔離,此舉最后將他送上了最高法院,富有幽默感的場景其實微妙地隱射著美國的種族問題。
《被移動的床》(The Bed Moved),麗貝卡·希夫(Rebecca Schiff)著
小說集《被移動的床》是大膽、野蠻有趣的作家麗貝卡·希夫的處女作,透露出機敏的才智和令人驚訝的溫柔。麗貝卡窺探了青春期、性、死亡等內(nèi)容。
《獎賞:誰在管理美國的學(xué)校?》(The Prize: Who’s in Charge of America’s Schools),戴爾·羅薩科夫(Dale Russakoff)著
作者為《華盛頓郵報》記者,這本書精彩地描寫了紐瓦克市改進公立學(xué)校的努力,過程驚心動魄,刺激,也讓人心碎。紐瓦克市長科利·布克(Cory Booker)、新澤西州州長克里斯·克里斯蒂(Chris Christie)與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kerberg)也參與其中,扎克伯格捐贈了一億美元。在他干預(yù)前,紐瓦克的學(xué)校充滿了絕望,超過一半的學(xué)生達不到標準水平,有些人甚至比及格還差很多。

  
《臣服》(Submission),米歇爾·維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著
《查理周刊》巴黎總部遇襲那一天,法國“爭議作家”米歇爾·維勒貝克的新作《臣服》上市。小說描繪了維勒貝克想象中的2022年的法國,一個被穆斯林統(tǒng)治的國家:一個虛構(gòu)的穆斯林政黨的代表本·阿貝贏得選舉,成為了法國總統(tǒng)。緊接著,女人們上街要戴面紗,學(xué)生們上課必修伊斯蘭教課程。有人說這部小說暗含著法國深處隱秘的恐懼。
《很抱歉我養(yǎng)了一個膽怯的兒子》 (I Am Sorry to Think I Have Raised a Timid Son),肯特·羅素( Kent Russell)著
這是一本散文集,融合了新聞報道和點評隨筆,扣人心弦、毫不留情卻絕頂聰明地喚醒了當代男子氣概。
《世界末日》(The End of Days),燕妮·埃爾彭貝克(Jenny Erpenbeck)著
在漫長的敘述中,德國小說家燕妮·埃爾彭貝克介紹了一個猶太女人的一生,從20世紀初在西班牙加里西亞出生,到1992年在統(tǒng)一的德國去世。有趣的敘事結(jié)合哲學(xué)式的結(jié)構(gòu),微妙而大膽的想象,埃爾彭貝克在描述單身生活的變化莫測時,也探討了個性、事故、意外等更大的主題。
《明室》(Camera Lucida),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
《明室》一書是作者應(yīng)《電影手冊》雜志之邀寫成的,在攝影評論界聲譽卓著。巴特在書中選了十幾幅過去的和當代的、著名的和無名的照片,穿插在文本之中,作為評說的對象。在書中,巴特不討論攝影師與照片之間的關(guān)系,而以觀看照片的人與照片之間的互動為考察的中心,構(gòu)筑了自己關(guān)于攝影的理論框架。他把照片的意義分成兩個部分:意趣和刺點。前者是攝影師通過作品向觀眾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間;而后者則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動人的局部與細節(jié),也即讓人為之著迷和瘋狂的地方。
《少女日記》(The Diary of a Teenage Girl: An Account in Words and Pictures),菲比·格勒克納(Phoebe Gloeckner)著
小說首版于2002年,一個十五歲女孩米妮·戈策(Minnie Goetze)的日記,記錄了她對愛情和被接受的渴求,對性早熟的掙扎,在將初夜獻給母親的男友后,米妮開始追求瘋狂的與男人和女人的性愛,同時她吸毒,希望將自己培養(yǎng)成藝術(shù)家。日記中記錄了她放蕩、情欲、淫亂的生活。
《輪廓》(Outline),蕾切爾·卡斯克(Rachel Cusk)著
這部自傳式小說是卡斯克微妙跳脫、不拘傳統(tǒng)卻透露著機智和聰慧的小說,這也是她的第八部小說。主人公是一個離婚女人,與在希臘旅行途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聊天,聽取他們充滿愛、失去、欺騙、驕傲與愚蠢的故事。老生常談的話題——通奸、離婚、苦悶——在卡斯克的筆下變得鮮活有趣?ㄋ箍祟^腦清晰,洞察力十足,讀者看完可能會害怕遇到這樣“竊取”并曝光自己故事的人?ㄋ箍肆钊诵乃榈孛鑼戞(zhèn)靜、同情、遺憾與憤怒,為這本自傳式小說揭示出另一條強有力的途徑。

  
《你不會在附近迷路》(So You Don’t Get Lost in the Neighborhood),帕特里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
法國作家、諾獎得主莫迪亞諾在小說中描述了一個名叫Jean Daragane 的作家,在他丟失的地址簿找回來后,卷入一個不太可能的陰謀中。她回憶了一個年輕時像媽媽一樣照顧自己的女人的痛苦消失。
《牝馬》(The Mare),瑪麗·蓋茨基爾(Mary Gaitskill)著
它微妙地描述了兩個家庭之間的微妙關(guān)系,他們的社區(qū),以及一匹馬引發(fā)的關(guān)于階級和種族棘手問題。

  
《世界之光》(The Light of the World),伊麗莎白·亞歷山大(Elizabeth Alexander)著
這是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今年最愛讀的書,作者伊麗莎白不僅是著名的詩人,也是奧巴馬夫婦的朋友。她在書中描述了丈夫2012年的驟然離世帶來的傷痛,以及兩人之間發(fā)光善良和幸福的愛情。
《阿耳戈英雄》(The Argonauts),馬吉·納爾遜(Maggie Nelson)著
一部融合理論和經(jīng)驗的著作,納爾遜與其配偶的故事中體現(xiàn)了真正的幸福。沒有具體的實例,很難寫愛情;沒有真情實意,也很難寫出愛情的韻味。在納爾遜這部才華橫溢的作品中,她規(guī)避了抽象與虛情假意,寫出了真情實感。
《無辜者和他人》(Innocents and Others),德納·斯皮奧塔(Dana Spiotta)著
將于2016年春天出版的小說,充滿了誘惑——女人、聲音、電影院,以及關(guān)于藝術(shù)是什么的偉大思考。
《零K》(Zero K),堂·德里羅(Don DeLillo)著
同樣將于2016年春天出版的小說,講述技術(shù)對文化、思維和精神生活的影響。

  
《物質(zhì)生活》(La vie matérielle),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著
杜拉斯的隨筆小說集,主要收錄了:《作家的身體》、《八二年10月》、《幻影紛至沓來》、《披巾的那種藍色》、《夜里的最后一個顧客》、《化學(xué)氣味》、《話語的高速公路》等文章。這本書沒有開端,也沒有終結(jié),也沒有中間部分。杜拉斯說,每一本書都有一個存在的理由。如果這樣,《物質(zhì)生活》就不屬于其中的任何一種。關(guān)于《物質(zhì)生活》的筆法,杜拉斯用了一個詞形容“流動”。
《我聰明的朋友》(My Brilliant Friend),《一個新名字的故事》(The Story of a New Name),《離開的人和留下的人》(Those Who Leave and Those Who Stay),《麻煩的愛》(Troubling Love),《被遺棄的日子》(The Days of Abandonment),《失蹤的女兒》(The Lost Daughter),《丟失孩子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Lost Child),埃琳娜·費蘭特(Elena Ferrante)著
七部作品均來自意大利著名作家埃琳娜·費蘭特,《我聰明的朋友》豐富、厚重、慷慨,講述了埃琳娜和萊拉兩個朋友之間的故事。費蘭特一絲不茍地描述了這兩個年輕女性之間感人和自然的友誼。其他作品也都體現(xiàn)了費蘭特的風(fēng)格,從平凡人的故事中挖掘出真情實感。
《最后的采訪:詹姆斯·鮑德溫》(“The Last Interview: James Baldwin),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著
這本對話集出版于2014年,而采訪則是從1987年開始。1987年秋天,昆西·特魯普(Quincy Troupe )來到法國南部采訪鮑德溫,當時鮑德溫已經(jīng)病重,他的哥哥讓昆西全面地對他進行采訪,因為深知他的日子已經(jīng)不多。因此,這本對話集涵蓋內(nèi)容廣泛,包括童年生活、與邁爾斯·戴維斯的友誼、與托妮·莫里森、理查德·賴特等人的關(guān)系、在法國的生活,以及他個人的思想觀點等。
《朝鮮人的日常生活》(“Nothing to Envy: Ordinary Lives in North Korea),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著
《洛杉磯時報》特派記者芭芭拉·德米克經(jīng)過多年對脫北者采訪取證后編輯的一本寫實文學(xué),揭露了朝鮮的歷史以及人民的真實生活狀態(tài)。

  
《在世界和我之間》(Between the World and Me),塔那西斯·科茨( Ta-Nehisi Coates)著
《世界與我之間》以書信體的形式書寫,講述生活在美國的黑人所遭受的肉體摧殘和精神折磨。該書既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框架去理解美國歷史和當代危機,又富有建設(shè)性地指出了方向。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曾推薦過這本書,該書更摘得今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铺厮挂越^佳的洞察力告誡自己十幾歲的兒子,警惕明顯的種族不公正現(xiàn)象,以及相信一個人可以改變的危險性。
《猜測部門》(Dept. of Speculation), 詹尼·奧菲爾(Jenny Offill)著
對熱戀中的男女而言,未來似乎是清晰而可期的。而隨著婚姻的確立,痛苦、迷惑和猜疑便接踵而來。作者對人類情感的把握細致入微,展現(xiàn)了讓讀者一口氣讀到封底的功力。
《在這個國家》(In the Country),米婭·阿爾瓦爾(Mia Alvar)著
在米婭流暢、慵懶、緩慢的語調(diào)背后,是對人性和人類的殘忍的敏銳洞察。這是一本講述菲律賓僑民的短篇小說集,他們的工作、住所、曲折的經(jīng)歷,讓讀者恍然大悟,也大吃一驚。每一個豐富充實的故事背后,都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婚外情、謀殺……
《另一個巴黎》(The Other Paris),盧克·桑特(Luc Sante)著
巴黎是一個獨特的城市,它光鮮亮麗、光怪陸離,充斥著美食、時裝的誘惑和智力的傲慢,但是在表面之下,也有另一個巴黎:窮人、棄兒、罪犯、種族不相容等。盧克·桑特俯瞰整個巴黎,給出了全面的圖景刻畫。
《野蠻的日子》(Barbarian Days),比爾·芬尼根(Bill Finnegan)著
《紐約客》作家比爾·芬尼根的回憶錄,講述了自己一生的經(jīng)歷、遭遇和冒險。芬尼根用謙遜、平和的方式一一道來。
《天衣無縫》(The Best Laid Plans),蓋爾·帕倫特(Gail Parent)著
很遺憾這本書出版于1980年,要是放在女權(quán)主義日漸成熟的今天,應(yīng)該會立刻賣脫銷。書中,單身未婚女青年羅伯塔·安德森(Roberta Anderson)想要生個孩子,為了實現(xiàn)這一計劃,她選中了生活中七名最符合要求的男人來實現(xiàn)懷孕的目的,這些人無需承擔(dān)父親的責(zé)任。帕倫特是編劇出身,書中的幽默會讓你捧腹大笑,就算沒有童話般的結(jié)局,女人也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冬天到了,狼來了》(The Winter the Wolf Came),朱莉安娜·斯帕爾(Juliana Spahr)著
朱莉安娜在詩和散文中自由游走,豐富的想象力,詩意的語言讓讀者如沐春風(fēng)。
《B.詹金斯》(B. Jenkins),弗雷德·莫頓(Fred Moten)著
這是文學(xué)評論家弗雷德·莫頓的詩集,以作者已逝母親的名字命名,探索了莫頓在職業(yè)生涯中遇到的很多問題:語言、音樂、表演、即興創(chuàng)作、黑人激進美學(xué)和政治傳統(tǒng)。
《或者,模棱兩可》(Or, the Ambiguities),凱倫·維瑟(Karen Weiser )著
凱倫·維瑟的詩集。
《心痛紀事》(Something for the Pain),杰拉爾德·默南(Gerald Murnane)著
澳大利亞小說家杰拉爾德·默南的回憶錄,講述了自己對賽馬的癡迷。
《孩子們的巴赫》(The Children’s Bach),海倫·加納(Helen Garner)著
這是澳大利亞作家海倫·加納的第三本著作,背景設(shè)置在墨爾本,雅典娜和德克斯特是一對夫婦,他們和兩個兒子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其中一個兒子殘疾。舒適的生活因為伊麗莎白的到來而打破,伊麗莎白是個急躁果斷的人,她帶來了自己的姐姐、情人和情人的私生女,不同的價值觀相遇碰撞,擾亂了過往的平靜。

  
《西方畫作的取名奧秘》(Picture Titles: How and Why Western Paintings Acquired Their Names),露絲·伯納德·耶茲爾(Ruth Bernard Yeazell)著
西方畫作的名字從何而來?它們往往不是來自藝術(shù)家本人,而是交易商、策展人和版畫復(fù)制匠。本書揭開了西方畫作的取名奧秘。





上一本:11月中國好書榜 下一本:《華盛頓郵報》十大好書,你讀過幾本?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紐約客》本年度書單出爐,不少已有中文譯本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