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稿為香港"新見王念孫古籍校本研究計劃"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上海圖書館藏《方言》、臺北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藏《呂氏春秋》、上海圖書館藏《管子》及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韓非子》四種古籍刻本均保存了王念孫手批校語,是研究王氏?睂W(xué)的重要資料。 作者取校語與王氏傳世的《廣雅疏證》和《讀書雜志》等書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比較分析。王氏《方言》著作只《方言疏證補》一卷,《廣雅疏證》所引《方言》亦僅可窺見一斑;《呂氏春秋》《韓非子》二種校勘成果,王氏身前未刊,子引之檢視乃父著述時發(fā)見札記手稿,補刻入《讀書雜志余編》,數(shù)量較少,難見其全;石臞有《讀管子雜志》十二卷,蔚為可觀。校本上校語可謂《管子雜志》初稿,雖不及《雜志》體大思精,然可藉此以見王氏?薄豆茏印分;對比校本所見校改、校語及《雜志》之文,更可知王氏撰著《雜志》的初衷、方法和過程。 關(guān)于《經(jīng)傳釋詞》和《經(jīng)義述聞》兩種書之著作權(quán),學(xué)界早有爭議,作者根據(jù)校本中所見王引之?钡暮圹E,認為兩種著作應(yīng)該是由王引之完成的。 本書共分為五章, 主要內(nèi)容包括: 王念孫《方言》校本研究 —— 兼論《廣雅疏證》所引《方言》及郭《注》 ; 王念孫《呂氏春秋》校本研究 ; 王念孫《管子》校本研究 ; 王念孫《韓非子》校本研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