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飛卿詩集箋注》,晚唐詩人溫庭筠詩的注本,明曾益原注,清顧予咸補注,顧嗣立重校。溫庭筠詩集爲后人所輯,凡七卷,別集一卷,有影印述古堂鈔本,明毛晉刻本名《金荃集》。明代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曾益曾注溫庭筠詩四卷,稱爲《八叉集》。清顧予咸任山陰令時,將此書刊刻行世。又感到此書注釋有較多缺失,援引文獻過于穿鑿,遂重新加以箋注!皬V搜博考,援筆記纂。凡夫割剝支離、舛錯附會之說,輒復隨手刪削!惫{注未完成而去世。其子顧嗣立在其遺稿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弊⑨專h除了曾注的大量謬誤,依照宋刻本《金荃集》七卷、《別集》一卷,分全書爲詩集七卷、別集一卷,又從《文苑英華》等書中輯出溫庭筠詩集中未收之佚詩定爲《集外詩》一卷,并加續(xù)注,改名爲《溫飛卿詩集》,共九卷。并附有《舊唐書》本傳和諸家詩評。書后有顧嗣立之跋。此編考據(jù)較爲詳核,然在?、注釋中尚有不足之處。顧嗣立(一六六九——一七二二年),字俠君,江蘇長洲人。性嗜書,耽吟詠。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年)舉于鄉(xiāng),被選至京師,編纂宋金元明四代詩選與《皇輿全覽》等書。一七二一年中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以散館改授知縣,因病乞歸。顧嗣立輯《元詩選》,收元代詩人三百家,網(wǎng)羅浩博,蔚爲巨觀。著有《秀野集》及《閭邱集》。《溫飛卿詩集箋注》成書于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年),爲顧嗣立在北京小秀野草堂編撰刊刻的。但初刻本流傳甚少,清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戶部委托江南官書局再次刊行。今中國書店所藏舊版,疑爲清末民初坊肆翻刻本,但是雕版頗爲規(guī)整,是《溫飛卿詩集箋注》諸版本中唯一留存的刊刻版。 雕版印刷術是一種具有突出價值且民族特征鮮明、傳統(tǒng)技藝高度集中的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它凝聚著中國造紙術、制墨術、雕刻術、摹拓術等幾種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工藝,zui終形成了這種獨特文化工藝;它為后來的活字印刷術開了技術上的先河,是世界現(xiàn)代印刷術的zui古老的技術源頭,對人類文明發(fā)展有著突出貢獻;它的實施對文化傳播和文明交流提供了zui便捷的條件。換句話說,在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中,有兩項即造紙術和印刷術與它直接相關,這在中國其他傳統(tǒng)工藝中是罕見的。相關專家介紹,在七項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中,剪紙、漆器、評話等一般都有南北之分,有一定的區(qū)域限制。但雕版印刷術則是唯一一個沒有區(qū)域限制影響遍布全國的文化形態(tài),它的影響甚至傳及海外。作為一種民族遺產(chǎn),它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作爲專門從事古舊書刊收集、保護、整理和出版、流通的中國書店,在半個世紀漫長的經(jīng)營歷程中,收集和保護了大量的珍貴古籍文獻資料,也收集保存了近十萬片古書木版。這批古書木版有各種古籍一百六十余種圖書,涵蓋了經(jīng)史子集各個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極爲重要的文獻價值。一個文化企業(yè)能收存如此數(shù)量的木版,其品種之多、數(shù)量之大,在北京市屬的單位中是唯一的,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對這批珍稀的古書木版進行發(fā)掘和整理,是中國書店出版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北京傳統(tǒng)文化發(fā)掘的重要工程。爲此,中國書店將在社會各個方面的扶持和幫助下,陸續(xù)對所收藏的木版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以《中國書店藏版古籍叢刊》的名義刊行,爲學術研究、古籍文獻整理做出積極的貢獻,也爲線裝古籍的收藏提供一部珍稀的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