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周易·蒙卦第四》) 從柏拉圖的《巴門尼德》、《王制》到盧梭的《愛彌兒》再到尼采的未來教育設想,可以看到,西方古今哲人各有一套以思考永恒問題為核心的教育思想理論。 本書通過細致閱讀柏拉圖、盧梭、尼采的經(jīng)典文本,深入西方思想關于哲學和正義、教育與啟蒙、個人幸福與共同福祉等問題的重要爭論與回響,剖析古典教育的實質(zhì)及其在現(xiàn)代性中遭遇的根本挑戰(zhàn),旨在為當今社會形塑年輕靈魂的高貴品質(zhì)提供鏡鑒。 本書分為三部分,部分從柏拉圖的對話《巴門尼德》入手,回顧了代表西方哲人典型形象的蘇格拉底在青年時代的一次教育經(jīng)歷,展現(xiàn)青年蘇格拉底的“困蒙”與“發(fā)蒙”,讓我們體悟蘇格拉底何以成為哲人蘇格拉底。第二部分集中探討盧梭的公民教育,盧梭看重以自然教育啟蒙大眾,對比研究盧梭的《愛彌兒》和柏拉圖的《王制》,作者勾勒出兩位哲人對待教育的不同態(tài)度,以及取得的實際效果。盧梭倡導的自然教育培養(yǎng)出的公民,與柏拉圖崇尚的靈魂教育培養(yǎng)出的哲人,在智性上存在極大差異。第三部分探析尼采的教育觀,尼采既在政治生活方面對法國大革命后的人類處境感到不滿,又在哲學上試圖顛覆傳統(tǒng),對蘇格拉底、柏拉圖發(fā)起挑戰(zhàn)。這一部分通過詳解尼采有關教育的論著,闡釋了尼采的未來教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