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崛起中的中日關系


作者:游博     整理日期:2018-11-19 03:22:55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的十多年時間,中日兩國在東亞地區(qū)同時崛起,這在中日兩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在一系列問題上的矛盾開始激化,這些矛盾曾經影響中日關系正常發(fā)展,有些矛盾至今尚未解決,這是一段中日兩國關系的磨合期。如今中日關系經過中日兩國領導人的破冰、融冰、迎春、暖春之旅,關系得到很大改善。今天重溫這段歷史,研究存在于兩國間的一系列矛盾、成因及解決途徑,夯實兩國關系發(fā)展的基礎,繼往開來,是研究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書分為導論、正文和結論三大部分,主要內容如下:
  導論主要闡述選題的緣由及意義、研究的現狀、研究的思路與方法、本書的創(chuàng)新與不足等問題。
正文的diyi部分論述了中日兩國間的歷史認識問題現狀。首先對歷史認識問題的概念作了界定,然后闡述了這一歷史認識問題所表現的四個方面:日本首相及閣僚政要參拜靖國神社;修改教科書;否定侵略戰(zhàn)爭性質,美化侵略戰(zhàn)爭;修改和平憲法及自衛(wèi)隊派兵海外等。
正文的第二部分從國際體系層次的視角論述了冷戰(zhàn)結束后東亞地區(qū)權力結構發(fā)生的變化,指出這一變化是導致中日兩國間的歷史認識問題激化的根本原因。接著具體分析冷戰(zhàn)后日本、中國的崛起。日本因推行政治軍事大國化導致日本整體國家實力上升。中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實力增強導致中國整體國家實力上升。同時本書將中、日兩國整體綜合國力的上升作一橫向比較,得出中國綜合國力上升速度超過日本,引起了日本的恐慌與不安,導致兩國在歷史認識問題上的分歧增大。zui后論述了美國在占領日本期間推行的政策和冷戰(zhàn)結束后在東亞地區(qū)推行的外交戰(zhàn)略,是導致兩國間的歷史認識問題激化的另一原因。
正文的第三部分從國家層次的視角論述了冷戰(zhàn)結束后日本國內政局的變化對日本在歷史認識問題上推行強硬政策的影響。筆者認為,冷戰(zhàn)結束后,日本國內政局的變化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日本推行的政治改革打破了自民黨與財界的共生關系,導致財界在日本政府制定外交政策時難以發(fā)揮有效影響,逐步被邊緣化。二是日本推行的行政改革,外務省不斷受到執(zhí)政黨和首相官邸的擠壓,在外交決策過程中被日益邊緣化。作為zui大的在野黨——民主黨在這次行政改革的進程中受到沉重打擊,難以在國會內對執(zhí)政黨——自民黨形成有效牽制。三是日本經濟長期處于低迷狀態(tài),新民族主義興起。日本國內這些重要變化對日本推行強硬的外交政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筆者同時認為,日本文化對冷戰(zhàn)后中日兩國在歷史認識問題上的激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正文的第四部分從個人層次的視角論述了冷戰(zhàn)結束后日本在涉及中日兩國間歷史認識問題上一意孤行的原因。筆者認為,個人層次包括日本右翼、日本普通民眾、日本首相。冷戰(zhàn)結束后,日本右翼勢力在歷史認識問題上興風作浪,日本國民對華親近感下降,日本國民整體保守化,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的“怪人”性格,以及推行帶有強烈小泉特色的外交政策,導致中日兩國間在歷史認識問題上出現僵持局面。
正文的第五部分提出解決或緩解兩國在歷史認識問題上僵持局面的有效途徑。筆者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應按現實主義、建構主義和新自由制度主義的方向拓展思路。在中國方面,從長期戰(zhàn)略目標看,應該從現實主義出發(fā),快速提升自己的綜合國力,注意保持均衡協調發(fā)展;從近期采取的措施看,正確對待日美安全同盟,加強中日兩國文化和人員交流,中國媒體對日本國家形象的報道要全面、客觀公正、實事求是,中國要抑制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在日本方面,向德國學習,坦承面對歷史,取信于中國等亞洲鄰國人民;應回歸亞洲,繼續(xù)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做一個民生大國。從中日雙方看,兩國還應同時推動東亞共同體的建設,在東亞的多邊合作進程中推動雙邊在歷史認識問題上的緩解或解決。
  結論對上述主要觀點進行了總結,并對未來一段時間兩國關系的發(fā)展前景作了展望。





上一本:持久的和平 下一本:寧波社會建設研究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崛起中的中日關系的作者是游博,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