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提籃橋


作者:張艷華     整理日期:2017-02-23 09:55:35


  《提籃橋——猶太人的諾亞方舟》這樣的書名,只有在熟知上海的人心中才會引起強烈的反差,“提籃橋”在相當長的年代里是上海監(jiān)獄的代名詞,這一次卻和“諾亞方舟”并列。沿東大名路過外白渡橋就是有“萬國建筑博覽”之稱的外灘;與上海新景觀標志的陸家嘴建筑群隔江相望,卻實實在在是繁華側邊陳舊的一隅。這里的“陳舊”“具有一種特殊的尺度,這種尺度是現代城市所缺乏的……而歷史覆蓋了一系列可憎或快樂的事件,無論如何,這些動人的故事使我們今天的觀者動容。
   以色列駐滬總領事Lan Maor在前言中引用了一句古老的猶太諺語:誰拯救了一個以色列人的靈魂,就是拯救了整個世界。他說:“那么,虹口以及上海其他地區(qū)的居民便相當于拯救了2萬多個世界!”“……虹口,將永遠是我們心中溫暖的地方!
   提籃橋保護規(guī)劃項目入圍了2006年以色列Dan David遺產保護獎!皩μ峄@橋地區(qū)而言,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種可貴的城市記憶,即在這樣一個摩天樓林立的大都市里還有這樣一個默默存在的角落,它曾經支撐著數萬人的生存信念……”
   拂去歷史的塵封,張艷華博士不加任何渲染地細細鋪陳著這個地區(qū)的陳年往事:“今天在德國、奧地利、加拿大、美國等國家許多人心目中,‘Hongkew Ghetto’(虹口猶太人居住區(qū))已經成為一個特定的名詞”;“到著名的猶太人網站‘黃包車夫’進行瀏覽,你會震驚的發(fā)現當年幸存下來的猶太人今天雖然散落在世界各地,但是就是依靠著‘Hongkew Ghetto’這個主題,仍然保持著最親密的聯(lián)系……”。
   來上海避難的3萬猶太難民中,除數千人后來去第三國外,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時,仍有2.5萬人留在中國上海,這一個數字超過了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南非、新西蘭五國當時所接納猶太難民的總和。從歷史上看,當時的上海是除以色列本土外猶太人最大的聚居地。美國前財政部長、現柏林猶太博物館館長布魯門塞爾,13歲時逃難到上海;92歲高齡故地重游,在曾經居住過的虹口區(qū)舟山路59號、曾經做禮拜的西摩會堂、曾經就讀的小學舊址,他久久徘徊,他說:沒有提籃橋,就沒有今天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猶太后裔。
   摩西會堂,以色列前總理拉賓留言,以政府名義感謝“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上海人民卓越無比的人道主義壯舉” 。
   以色列攝影記者迪文歷經數年,從路基、石階、墻壁、洗衣板中收購了85塊猶太人的墓碑,并邀請國際優(yōu)秀設計師進行上海猶太人紀念地的概念設計……
   這本書以今昔對比的圖片告訴人們:便利店裝潢面磚和廣告牌下面是昔日小維也納咖啡館的舊貌,違章搭建和雜亂的屋頂平臺,曾是著名的露天聚會場“莫斯考特屋頂花園”……它還告訴人們:未來的提籃橋將保存它最寶貴的歷史價值,它將成為一本活的教科書,真實地記錄著二戰(zhàn)中同為戰(zhàn)火罹難的土地卻成為另一個民族的“諾亞方舟”,告訴世人:中國人民的善良和友誼怎樣溫暖了千萬個處于絕境的猶太人……這些史料的匯集并不僅是對地方史志的補缺,更是這些“歷史遺產保護區(qū)”活著的靈魂。





上一本:大西洋壁壘 下一本:希特勒的納粹德國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提籃橋的作者是張艷華,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