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書重點討論王陽明及其弟子、后學在內(nèi)閣問題上的態(tài)度立場,以及在實際政治中與內(nèi)閣的種種牽扯。 2,關于王陽明講學傳道的對象,也就是其弟子群體社會地位的問題的討論,揭示了一個“普遍性”現(xiàn)象:一種新思想、新主張的提出,總是首先在社會的中下層得到傳播、響應和共鳴,而上層則自覺與不自覺地對這種思想、主張進行壓制和打擊。這并不是人們的有意為之,而是“存在決定意識”!3,本書討論了“翰林院—內(nèi)閣體制”的概念,概括來說即是精英進士集團對翰林院官職,進而對閣臣之位的壟斷。王陽明及其眾多初期弟子均屬于在政治上被排斥在這一以內(nèi)閣為中心的封閉性小圈子之外的人物!∪欢柮鲗W派因王陽明之魅力和苦心經(jīng)營而繁盛一時,被王陽明引入門下之士人中不乏才能出眾、日后在科舉中成績突出而進入“翰林院—內(nèi)閣體制”之中者,這反而成為導致學派政治立場之嬗變以及內(nèi)部分裂的因素!4,從士大夫自身而立論、設教的意圖出發(fā),理解王陽明等人的作為和心態(tài)。從整體上來看,政治意識在士大夫思維中要占到主導地位。尤其是對像王陽明這樣曾經(jīng)仕至高官的精英士大夫來說,理想的政治秩序乃是其追求的終極目標。 本書主要從歷史的角度探討中晚明陽明**流行的社會背景,以及學派中人的政治理念和活動。本書主要采用歷史學的實證方法,通過對史料的梳理、整合和解讀,客觀地敘述及其門人弟子在明代政治世界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及產(chǎn)生的影響。通過考證,本書對前人提出的一些觀點進行了辯駁。如針對在龍場悟道后轉(zhuǎn)向“覺民行道”的看法,認為的弟子群體以地方上的中下層士人,具體來說則是舉人、生員為主,因而的傳道路線應當歸結(jié)為“覺士行道”。而在政治上,頓悟之后也并未放棄對朝廷局勢的關心!按蠖Y議”之際,曾向其在朝的弟子表明自己的立場,并試圖通過這些弟子來對政局加以引導。其講學傳道之際著眼于中下層士人之培植,也正是出于對這些弟子將來入仕之后能夠挽救政治之頹勢的期待。而**所針對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政治主體的士大夫階層自身之弊病。在當時的政治體制下,此種弊病之很明顯的歸結(jié),便是內(nèi)閣之專權(quán)植黨、排斥異己。陽明學派自陽明起便提倡士大夫分權(quán)共治的精神,其后學亦承襲了此種理念。自嘉靖以后,學派中人或抵制內(nèi)閣而屢遭打擊,或入主內(nèi)閣而興盛一時。進入萬歷后,由閣部之爭而招致黨爭大熾,學派中雖有稍向內(nèi)閣靠攏者,但終亦不能為閣中之黨魁所容,余者則漸為反內(nèi)閣的新生力量東林派所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