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安宣邦著,吳燕譯的《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精)/子安宣邦作品集》通過串聯(lián)近代以來日本的解讀史,也能了解其學界和民間的某些意識形態(tài)立場。本書折射了現代日本的思想、社會與政治特征。本書共二十三講,分別為《論“學”》《死生·鬼神》《溫故知新》《論“樂”》等文章。 對于希望了解日本思想現狀的中國讀者而言,子安宣邦著,吳燕譯的《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精)/子安宣邦作品集》是一個“窗口”:在今天的日本,《論語》仍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而近代日本的《論語》解讀也一定程度上折射近代日本的思想、社會與政治特征。 子安宣邦在書中梳理了近代日本解讀《論語》的代表人物:諸橋轍次、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等,并兼及朱熹、李澤厚等中國學者的解讀。本書并非對這些解讀的完整呈現,而是記錄了學者們接近孔子曾經面對的問題的努力。從中可見:日本人是如何解讀《論語》的;他們如何面對一些常問常新的問題,如什么是“學”“仁”“道”“信”“天”“政”“禮”。子安宣邦的解讀方法同樣可以啟示:再次思考《論語》中的“學”“仁”“道”“信”“天”“政”“禮”等核心問題,對于當今中國有著怎樣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