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順編著的《時間性--美學關(guān)鍵詞研究》對中西方美學史中典型個案(以美學家為主)中所包蘊的“時間性”思想進行了探討。在西方美學方面,本書選取了奧古斯丁、康德、馬克思作為典型案例,分別針對神學美學、主體性美學與實踐美學中的時間性問題進行論述,并認為,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的神學美學為了達成對“彼岸”之“神”的信仰,必然會否定包括審美生活在內(nèi)的“現(xiàn)在”的各種愉悅;主體性美學則由于過于高揚主體的作用,因而往往忽視在“時間性”上構(gòu)成更為復雜的審美對象;而馬克思的實踐美學則由于把“主客不分”的時間性語法貫穿于“實踐”分析與描述,因而在美學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并直接指向社會時間領(lǐng)域內(nèi)的審美前景實現(xiàn)。 美學研究如果要把握住研究對象————“審美生活”的完整性,就必須對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的“時間性”構(gòu)成進行描述與分析。從此出發(fā),《時間性--美學關(guān)鍵詞研究》對審美生活與宗教活動、科學活動與道德活動在“時間性”角度進行了對比,認為審美生活的意義在于“主客不分”的持存“過程”。劉彥順編著的《時間性--美學關(guān)鍵詞研究》依據(jù)這一基本出發(fā)點,對中西方美學史上典型個案(以美學家為主)中所包蘊的“時間性”思想進行了探討:在西方美學方面,本書選取了奧古斯丁、康德、馬克思作為典型案例,分別針對神學美學、主體性美學與實踐美學中的時間性問題進行論述,在中國美學方面,本書選取了王國維、梁啟超、梅蘭芳、錢鍾書、陳從周、蔡儀、李澤厚作為典型案例,從中既可以看出中國古典美學的“主客不分”傳統(tǒng)的延續(xù),也可以看出中國美學界在“時間性”問題上所達到的高度。此外,本書還從史論結(jié)合的角度出發(fā),分析了生態(tài)美學中空間感所蘊含的時間性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