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質與特質分類 假設你和朋友去參加聚會,她向主人(她的一個熟人)介紹你。你們三個人聊了十分鐘,然后你和其他客人一起交談。最后,離開的時候,朋友問你對主人的看法。你考慮一下那十分鐘的交流,腦子里會出現(xiàn)什么想法呢?也許你會把主人描述為友善的(她微笑了很多次),慷慨的(她告訴你隨便吃宴會的豐盛食物),或是泰然自若的(她顯然能夠應對來來往往的客人的眾多需要)。這些詞都是特質描述性形容詞,即能夠描述一個人的特質或屬性的詞,是一個人特有的特征,具有跨時間的穩(wěn)定性。正如你可能會把玻璃描述為易碎的,把汽車描述為經久耐用的(玻璃與汽車的穩(wěn)定特征)。人格描述性形容詞意味著一致性與穩(wěn)定性的特征。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許多心理學家一直關注組成人格的基本特質,以及這些特質的本質與起源。 大部分人格心理學家假設,特質(也被稱做特性或氣質)具有適度的跨時間穩(wěn)定性與跨情境一致性。例如,前面描述的宴會女主人在以后的其他宴會中也會被認為是友善的、慷慨的、泰然自若的————這是跨時間的穩(wěn)定性。而且在其他情境中她也會表現(xiàn)出這些特質:也許對電梯里的人微笑表現(xiàn)友善;給無家可歸的人金錢表現(xiàn)慷慨;在課堂上被點名回答問題時表現(xiàn)泰然自若,這是跨情境的一致性。然而,特質在實際中表現(xiàn)出多大程度的跨時間穩(wěn)定性與跨情境一致性是一個頗具爭議且需進行實證研究的主題。 有三個基本問題指導著人格特質的研究:第一個問題是“如何將特質概念化”,每一個領域都需要清楚界定它的關鍵術語。例如,生物學中物種是個關鍵術語,因此物種的概念界定相當明確,即能夠相互間生殖繁衍的一組有機體。物理學的關鍵概念,如質量、重量、力以及重力也都經過了明確界定。因為特質是人格心理學中的核心概念,所以也應該被精確表述。 第二個問題是“在眾多個體差異中,如何識別最重要的特質”。個體在許多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既反映出了個人特性,又表現(xiàn)出了穩(wěn)定性。有些人極端外向,喜歡喧囂擁擠的聚會;而另一些內向的人情愿在安靜的夜晚讀書。一些人高談闊論,希望成為社交活動的焦點;另一些人更愿意保持沉默,讓其他人發(fā)表言論。人格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識別出最重要的個體差異。 第三個問題是“如何構想一個全面的特質分類系統(tǒng),即一個包含所有主要人格特質的系統(tǒng)”。一旦確定了重要的特質,下一步就是構想一個有組織的系統(tǒng),即分類系統(tǒng),將單個特質集合在一起。比如,元素周期表并不僅僅是隨機列出已經發(fā)現(xiàn)的所有物質元素,而是通過內在準則來組織元素的一種分類系統(tǒng),即依據原子序數(shù)(原子核的質子數(shù))排列元素。又如,如果沒有內在的組織架構,而僅僅羅列數(shù)千種現(xiàn)存的物種,生物學將會無可救藥地走向消亡。因此,每個物種都被組織到類別之中,通過簡單的譜系樹就可以把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系統(tǒng)地聯(lián)系起來。同樣,人格心理學的一個核心目標是提出可以包容所有重要特質的分類系統(tǒng)。我們將介紹人格心理學家是如何為解決這三個基本問題而奮斗的。 P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