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軀殼認(rèn)真性命 軀殼的我要看得破,則萬有皆空而其心常虛,虛則義理來居;性命的我要認(rèn)得真,則萬理皆備而其心常實,實則物欲不入。 【譯文】 像軀殼等外在的東西我要看得透徹,這樣萬有皆空人心就是虛空的,虛心才能容得下義理;關(guān)乎人性天命的我要看得真切,這樣萬理皆備人心就是充實的,人心充實才不容易被物欲所侵。 【評語】 《尚書》中說:“滿招損,謙受益!鼻宕鄰埻⒂裾f:“盛滿易為災(zāi),謙沖恒受福。”一個人如果讓自己的內(nèi)心被一些“軀殼的”東西,比如已經(jīng)取得的成就、名利、權(quán)勢等填滿,那么他就無法接受更多,從而無法提高、無從進步,甚至招致禍患。只有看淡這些,清空自己,虛懷以待,才能讓“義理來居”,從而更好地學(xué)習(xí),更快地進步。 從前,一個佛學(xué)造詣很高的人,去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時,他很是瞧不起,心想:“我的佛學(xué)造詣很深,你算老幾?”后來,老禪師出來了,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親自為他沏茶?稍诘顾畷r,杯子已經(jīng)滿了,老禪師還不停地倒。他疑惑地問:“大師,杯子已經(jīng)滿了,為什么還要往里倒呢?”大師回答說:“是啊,既然已經(jīng)滿了,為什么還倒呢?” 老禪師的意思很明白:既然你認(rèn)為自己的佛學(xué)造詣已經(jīng)很高了。再來請教我又能有什么收獲呢?“其心常虛”是每一個想要自我完善的人應(yīng)有的心態(tài),把自己想象成一只空著的杯子,這樣才能容納更多的知識、道理、意見等等。如果杯子已經(jīng)被裝滿,就算是“義理”真的來了,又哪里還有地方容納呢? 然而,“其心常虛”卻又不是指的“精神空虛”或“胸?zé)o點墨”,它與“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義理”既然來了,那就要接受它,用它來充實自己。自己的心中有原則、有主見,這樣,在“物欲”等一些不良因素襲來的時候,心已經(jīng)被裝滿,就不會再容納這些東西了。對于“義理”,我們要保持“其心常虛”,而對于“物欲”,我們則要“其心常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既不斷提高,又不走入歧途。 掃甲滌塵顏秀語新 面上掃開十層甲,眉目才無可憎;胸中滌去數(shù)斗塵,語言方覺有味。 【譯文】 臉上揭開十層假面,容貌才不令人憎惡;心中洗去數(shù)斗塵埃,談吐才變得有意味。 【評語】 《茍子·修身》中說:“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闭嬲\本來是人性中天然具有的優(yōu)點,然而隨著閱歷的增加,人們的臉上戴上了一層又一層的假面,心中蒙上了一層又一層的灰塵。人們用這些假面把自己真實的面目隱藏起來,用這些灰塵遮住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逢人不說真心話,讓別人對自己看不透、對自己的想法摸不著。 人們這樣做,也許是因為環(huán)境復(fù)雜、人心叵測,是出于自我保護的需要,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然而,這樣做的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老是帶著假面做人,自己必然會感覺非常辛苦。一個人本來很熱衷功名,卻要裝出淡泊名利的樣子;一個本來很喜歡美女,卻要裝得“坐懷不亂”;對一件事明明有看法,卻要曲意迎合別人,說一些違心的話。與其這樣,還不如撕掉假面,大大方方地去爭取自己的前程,胸懷坦蕩地去追求自己心儀的窈窕淑女,開誠布公地把意見說出來。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人即便再善于偽裝,可總有一天還是會露餡的。到了那時,別人發(fā)現(xiàn)被你裝出來的好形象蒙蔽了,被你違心的假話騙了,那么你在別人心中的面目將會變得更可憎;對你自己來說,損失也將會是無法挽回的。另外。有的時候,假話說多了,自己也就相信了。海瑞曾經(jīng)說過:“君子誡自欺!比绻偸亲云燮廴,那么這個人也就漸漸變得無可救藥了。 撕掉臉上的假面,隱藏的缺點可能暴露出來,但是人無完人,如果沒有缺點,一個人也就不可愛了。言為心聲,有些話雖然并不一定那么動聽,但是卻人情人理、擲地有聲。真誠做人,回歸本性,不僅是修身養(yǎng)性的一種境界,也是立足社會的根本之道。 完善本來窮盡常道 完得心上之本來,方可言了心;盡得世間之常道,才堪論出世。 【譯文】 完善了自己的本來心性,才可以說了然心性;了解了世間的一切道理,才能談得上超脫塵世。 【評語】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因為見到過滄海之水、巫山之云,普通的水就不再是水,一般的云也就算不上云了。了然心性并非是心如一潭死水一樣不起波瀾,而是心在經(jīng)歷了冰火煎熬后達到至善,歸于平靜;超脫塵世也從來不是躲避塵世,而是歷盡世間酸甜苦辣,在繁華落盡后的了悟。因此,世人不可輕言“了心”、不可輕言“出世”,要達到“了心”“出世”的境界,就必須首先“完得心上之本來”“盡得世間之常道”!洞筇拼蟠榷魉氯胤◣焸鳌分杏涊d了這樣一個故事: 玄奘走到龜茲國的時候,遇到了當(dāng)?shù)胤饘W(xué)界的泰斗木叉鞠多。開始時,玄奘很尊敬他,但是,木叉的一番話改變了玄奘的看法。木叉說:“我這里《雜心俱舍論》、《毗婆沙論》都有,你就不用去西天取經(jīng)了!毙蕟枺骸按髱熯@里有《瑜伽師地論》嗎?”木叉說:“這種邪書,真正的佛門弟子是不讀的!毙市闹蟹浅2粷M,于是說:“您剛才說的兩本書我們大唐都有,但我覺得它們太淺顯了!蹦静娑似鸺茏诱f:“這兩本書你都沒有讀懂,怎么敢說淺顯呢?”玄奘反問:“大師讀懂了嗎?”木叉說:“我全都懂了!庇谑,兩人就在眾多僧徒、民眾的注視下開始就兩本書的內(nèi)容進行問答。玄奘提出問題,木叉一開始就答錯了,玄奘步步緊逼,木叉卻又耍賴說:“書里沒有這句話。”當(dāng)時在場的智月王叔看不下去了,站起來說:“書里有這句話!辈⑶野褧页鰜,當(dāng)場驗證。結(jié)果,這場辯論木叉顏面掃地,而玄奘聲名遠播。木叉僅僅讀了幾本佛經(jīng)后,就覺得自己已經(jīng)掌握了真正的佛理,不僅不再追求更高的層次,也不反思自己已經(jīng)學(xué)過的東西,終是貽笑大方。而玄奘在追求佛學(xué)的道路上永遠都不會自滿,始終孜孜不倦地追求更高的境界,終成一代宗師。 因此,做人做事應(yīng)該“先入后出”,即首先要豐富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閱歷,做到對人對事情有深入、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對人生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才能在更高的層次上生活,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命。 P1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