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切勿把名利當做必需品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彼且惡乎待哉?故日: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子·逍遙游》) 譯文:若能遵循宇宙萬物的規(guī)律,把握“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的變化,遨游于無窮無盡的境域,他還有什么仰賴的呢?因此說,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人能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yè),思想修養(yǎng)臻于完美的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 對生活的感悟 正如莊子所說,人的境界決定了人的眼界和格局。當大鵬飛往南方時,震蕩起來的水花達3000里,翼拍旋風而直沖到9萬里高空,當它俯視大地的時候,看到的自然和小小的斑鳩所看到的截然不同。那么,當我們的境界只是一個汲汲于名利的庸人時,自然也就不可能體會到那些淡泊名利的人的感受。莊子的《逍遙游》同儒學的積極經(jīng)世、佛學的無欲止觀二樣,都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追求,是生命寄托的二種途徑,它所標舉的精神解放,給予了在沉重壓力下生存的人們一種自由的希望。 有一個小故事: 有一天,已經(jīng)身為某市領(lǐng)導(dǎo)的老趙坐車去赴宴會,在經(jīng)過市場時,車子拋錨。在等待司機修理車子的時候,他無意中向車窗外看去。在一個賣羊肉串的攤位前,他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他那昔日的同窗老張。老張正一手扶著自行車,一手拿著羊肉串吃得津津有味。他心中不無憐憫地想:“哎呀,老同學啊,都四十好幾的人了,還沒混上在高級宴會里的一席之位,多么可憐啊! 而老張在這時也看到了在車中正襟危坐的老趙,他心中也十分同情地想:“你現(xiàn)在有車有房,可是恐怕再也尋不回在街邊吃小吃的逍遙自在了。你的生活完全被各種各樣的名利給纏裹住了,哪能像我這樣自由呢?唉,老同學啊,你的生活實在太無趣了! 老趙和老張代表的便是兩種人生價值觀,一種追求名譽、地位、財富,以世俗的價值觀衡量自己人生的價值;而另一種則是淡泊名利,注意精神和自由,灑脫無為?墒,前者看不到后者的逍遙,后者體會不到前者的意氣風發(fā)。這便是因為價值觀不同造成的境界差異。 莊子在他的作品中常用寓言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見解。在《逍遙游》中,他寫道: 堯打算把天下讓給許由,說:“日月出來了,而小小的炬火還不熄滅,它和日月比起光亮來,不是太沒意思了嗎?好雨普降了,還要提水灌溉,這對于潤澤禾苗豈不是徒勞嗎?先生如果在位,一定能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可是我還占著這個位子,自己都覺得很不滿意,請允許我把天下奉交給先生執(zhí)掌吧。” 許由說:“您治理天下,已經(jīng)治理得很好了,我若再來代替您,難道是為著虛名嗎?名是實的影子,我要做影子嗎?鷦鷯在深林里筑巢,不過占一根樹枝;鼴鼠喝大河里的水,不過喝滿一肚皮。你回去吧,先生!天下對我是沒有什么用的。廚師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飯菜,掌祭奠的人也絕不會越俎代庖的。” 許由拒絕了堯的禪讓,這在今人看來多少有些不可思議,那可不是一點錢一點地位,那是掌管天下的榮譽和責任啊!可是,在許由看來,自己不求名利,沒有理由要接替堯的工作,因為堯已經(jīng)做得很好了。那么他要什么呢?他要的是安守本分。 安守本分,用俗話來講,也就是“有多大的肚皮吃多少飯”,吃多了會撐著的。飯吃八分飽,做人也要留有余地。犯不著為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搭上一輩子,因為他要的不過是一張床、一餐飯而已,哪里需要天下那么大呢? 肩吾對連叔說:“我聽了接輿的一番言論,大而無當,不著邊際。我很驚訝于他的話,那就像天上的銀河一樣看不到首尾。真是怪誕背謬,不近情理啊!” 連叔說:“他說了些什么呢?” 肩吾說:“他說:‘遙遠的姑射山中,有一神人居住在里邊。那神人皮膚潔白,如同冰雪般晶瑩;姿態(tài)柔婉,如同室女般柔弱;不吃五谷雜糧,只是吸清風喝露水;他乘著云氣,駕著飛龍,在四海之外遨游。他的神情是凝凈的,使萬物不受災(zāi)害,年年五谷豐收。’我認為這些話是狂妄而不可信的! 連叔說:“是呀!我們無法讓瞎子領(lǐng)會文采的華麗;無法讓聾子知曉鐘鼓的樂聲。豈止是在形體上有聾有瞎,在智慧上也有啊!聽你剛才說的話,你還是和往日一樣啊。那個神人,他的德行,與萬物合為一體。世人期望他來治理天下,他哪里肯辛辛苦苦地管這種微不足道的事呢?這樣的人,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傷害他,洪水滔天也淹不著他;大旱時把金石都熔化了,把土山都燒焦了,他也不覺得熱。他的‘塵垢秕糠’也可以制造出像堯、舜那樣的圣賢君主來。他哪里肯把治理天下當作自己的事業(yè)呢? “宋國有人把帽子販賣到越國去,可是越國氣候炎熱,人們習慣于把頭發(fā)剃光,身上紋著圖案,他們要帽子有什么用呢? “堯治理天下的人民,使海內(nèi)政治清平;他到遙遠的姑射山中,汾水的南邊,拜見了四位得道的真人,他不禁恍然大悟,把天下都忘掉了! 忘掉天下,這不是自私到只知小我不知大我,而是真正的曠達境界。 蕓蕓眾生把名利當作必需品,以為只有獲得了名利生活才能更自由更幸福,然而看世間有多少因名利而引來災(zāi)禍的人呢?對于那些臻于無己境界的人們來說,雖然無心立功建業(yè),卻能名蓋天下;雖然有著名滿天下的輝煌,卻能韜光晦跡,不在意世俗的名利而逍遙自得,恬淡無懷,無往而不逍遙,無適而不自得。 可見,當人外無所求、內(nèi)無所羨之時,自然而然就會到達“至足”的境界。林希逸嘗謂莊子之《逍遙游》,即為一“樂”字,而此中之樂絕非得所欲求之樂,而是不羨求功名利祿,不掛懷死生禍福、利害得失之精神至足之樂。這種快樂,對于滿腦子只有名利二字的人來說,是無法企及,也無法想象的。這種快樂,不是縱情任性的,而是要在心靈和精神上不斷地修養(yǎng)才能達到的。 然而人們往往會沉迷于學習大鵬那樣一飛沖天,遨游四海,以為這樣就可以逍遙快樂,然而卻忘記了立足實際,安分守己。一個人若失去了平常心,那么快樂也就離之而遠去了。 P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