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除開前言、后記之外,主體部分分為六章。第一章題為“解讀倫理政治:一種嘗試性的倫理政治理論闡釋”,主要陳述全書的基本理論假定。第二章題為“思想關(guān)聯(lián):倫理、政治的邏輯同構(gòu)”,主要分析倫理與政治兩種社會要素在早期儒家那里得以同構(gòu)的思想進程。第三題章為“理論結(jié)構(gòu):倫理、政治的互動機制”,主要分析早期儒家倫理政治思想的四個基本主題:天人合一、人性善惡、內(nèi)圣外王、德主刑輔。第四章題為“功能詮解:儒家視域的社會景觀”分析儒家倫理政治思想所注定的社會模式。討論了中國人的精神氣質(zhì)、保守觀念、社會控制、人生哲學(xué)。第五章題為“比較視境:倫理、政治的中西取向”,主要借助比較研究方法審視中國與西方思想中的倫理際遇,從而勾畫倫理政治與法理政治兩者政治文化類型的特質(zhì)。第六章題為“問題延伸:倫理政治的歷史命運”,討論倫理政治的歷史命運與現(xiàn)實走向。 早期儒家思想的類型分析,已成為儒家思想研究的一個突破口。以倫理與政治雙向同化為根本特征的早期儒家思想,應(yīng)當(dāng)從倫理政治的歷史與理論定位中,加以分析理解。 倫理政治化、政治倫理化的雙向同化,分別由孔、盂、荀、董四位思想家完成。孔子確認了二者的內(nèi)在關(guān)涉性,孟子凸出了政治倫理化的意蘊,荀子突顯了倫理政治化的內(nèi)涵,董仲舒以天的系統(tǒng)將政倫相融相攝,完成同化任務(wù)。 早期儒家倫理政治致思,圍繞四大主題展開:以天人之際為其奠立終極依據(jù),以人性善惡為其提供德性憑借,以內(nèi)圣外王描摹政治理想,以德主刑輔作為制度精神。從而,在倫理政治理論上,形成了一個完整體系的雛形。 早期儒家倫理政治理論,與現(xiàn)代西方法理政治理論,是兩種政治思想類型。在古典時段,倫理政治理論發(fā)生了深遠的思想史和政治史影響。但到現(xiàn)代,它面臨一個解構(gòu)與重構(gòu)的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