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是在《羅國杰自選集》的基礎上,又從《羅國杰文集》、《以德治國與公民道德建設》這兩本書中選出一部分文章,同時又增加了一些2003年以來作者應各個報刊、雜志的約稿而寫但又沒有收入這三本書的學術文章,部分文章做了一些修改或刪節(jié)。根據出版社的要求,這本自選集所選的文章要具有代表性并且在目前仍有較大的學術價值。收集到本書中的這些文章,都是40多年來作者在從事倫理學教學和研究中,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道德建設的重大問題所進行的反思、建設和概括,同我國倫理學學科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系。 本書所編選的文章,都是作者從事倫理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40多年來,在倫理道德建設方面潛心研究的成果。大體可分為如下幾個方面:關于倫理學基本理論的研究,作者詳細闡述了倫理學的對象、方法、任務,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價值觀,對道德需要、道德評價、道德境界、道德人格,以及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體系結構和特征等倫理學的基本問題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對于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的研究,不僅立足現實深入挖掘中國古代的文化遺產,而且作者提出的對待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原則至今仍然發(fā)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現實道德問題一直是作者密切關注的研究領域,其中對“集體主義”原則的闡述和關于“以德治國”理論的思考是作者最突出的理論貢獻: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如何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是作者一直努力思考的問題,如何看待當前社會道德現狀與建立社會誠信體系,對于新時期思想道德建設的問題提出何種解決的對策,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論思考;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僅要弘揚民族精神,而且要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培育社會主義的“四有”新人,作者對這一問題提出的意見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